中美贸易战殃及亚洲
台马新最受伤
(吉隆坡20日讯)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施罗德(Schroders)投资管理经济学家克雷格博瑟姆指出,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将对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冲击最大。
他在一项分析报告中点出:“美国对中国征收关税,将会把台湾国内生产总值(GDP)降低超过2%、大马则超过1.5%,而新加坡则超过1%。”
相比于20世纪初,现在的产品供应链更复杂了。很多商品与服务依赖外包或外国进口完成部分生产过程。
因此,他认为,贸易战将会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后果,并推高价格及减少所有商品的需求,这不仅仅是影响进口商品而已。
贸易战也有赢家
巴西大豆价格激增
施罗德投资管理经济学家克雷格博瑟姆说,很多美国和中国以外的经济体与企业会受到影响,因为他们与供应和营业额链息息相关,这可能会让全球经济增长面对风险。
“市场的焦点都在于任何贸易战将冲击中国,但其他新兴市场也会受到相同的影响。”
他说,也有部分经济在第一轮征税受到较少影响,但亚洲新兴市场马上面对冲击,反观比较封闭的国家,如巴西和印度则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影响。
“此外,美国向中国商品征税对新兴市场带来的影响,会比中国向美国商品征税还深,而这股冲击可能会集中在亚洲新兴市场。”
克雷格博瑟姆指出,贸易战中也会有赢家。由于成本升高了,中国和美国将需要取代受到影响的商品供应。
自中国建议向美国征大豆征收25%进口关税,巴西大豆价格激增。
先进国家取代美国
中国向美国商品征收关税,主要会为先进国家带来机会,让他们可取代美国,成为更高增值原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其他新兴亚洲经济则希望能代替中国,作为原料和配件供应商。
全球经济会陷入滞胀
目前,中美之间的纠纷仍未正式成为贸易战及带来真实的威胁,但若是全面展开贸易战,很显然会破坏全球经济。
“全球经济增长将会疲弱,且通胀率会升高。”
施罗德投资管理预测,全球经济会陷入滞胀,也就是高通胀、经济增长放缓及失业率升高。这将会把全球经济增幅拉低0.8%,而通胀率则增0.7%。
目前,他们预测今明年的经济增长6.6%,而通胀则升5.1%。
中美贸易再博弈/谢诗坚博士
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上台,但仅一年后,便在2018年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这是前所未有的两大经济强国之间的正面对抗。
美国发动这场经济战的理由是:中国涉嫌窃取了美国的智慧财产权与商业机密。
基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美国要求贸易代表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涉及商品总值估计高达600亿美元。
其目标在于纠正中美之间所谓的“不公平贸易”,并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作为基本税率。
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商品加税,是因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便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工厂”。
根据中国“2025发展战略”,目标是在从螺丝钉到大型战舰等各类产品的生产上实现全面领先。
有了这样的宏图,又配合了中国于2013年启动的高铁建设计划。

习近平于2012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及国家主席后,翌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涵盖“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重大战略。
配合这一战略,美国深感威胁。特朗普公开反对“一带一路”,也反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虽然特朗普在2021年败选,离开白宫,相关政策暂时告一段落,但吊诡的是,他竟于2025年“回潮”,再次当选总统。
未能缩小贸易逆差
这一次,他再次检视全球经济政策,最无法接受的仍是中国在进出口方面占据优势,于是在第二任期继续对中国施压,高关税政策也卷土重来。
例如,美国对部分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已远远超过商品本身成本。原价2美元的商品,加税后成本达8美元。这笔费用究竟是由中国商家承担,还是转嫁至美国消费者?仍有争议。
不可否认,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已成为超级强国。尤其自1990年苏联解体以来,全球格局剧变,美国一度独霸天下。
但如今,美国面临财政赤字,遂借高税政策转嫁经济压力。例如:
2018年:中美贸易额为6,335.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出口4,784.2亿美元,自美进口1,551亿美元,顺差为3,233.3亿美元;
2019年:贸易额5,412.23亿美元,同比减少14.6%;
2020年:贸易额回升至5,863.21亿美元;
2021年:达7,556.45亿美元;
2022年:微增至7,594.27亿美元;
2023年:下滑至6,644.51亿美元;
2024年:小幅回升至6,882.8亿美元。
可见,自2018年以来的6年里,美国始终未能缩小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因此,美国以“狮子大开口”的关税政策施压,结果引发各界反弹。
近日在日内瓦的谈判中,双方作出让步:宣布90天内暂缓部分关税,并将原本高达100%以上的关税大幅调降。
美国将145%关税降至30%,中国将对美商品的关税由125%降至10%。
这不是中国的胜利,也不是美国的失败,而是基于全球产业链与市场稳定考虑后的理性妥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商品长期以来呈“外销七成、内销三成”的格局。
小规模摩擦难消停
此次关税调整后,外销压力增大,中国或需转向内销为主,这将改变产品结构,也影响“小而美”的外贸产品生产。
除非美国经济明显衰退,否则中国仍将长期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
虽然大规模冲突可望避免,但小规模摩擦仍难消停。
贸易战不过是国际博弈中的一段插曲。只要美国不过度强硬,中美仍可在谈判桌上寻求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