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学者:勿因政治失发展良机
铁路潜藏利益庞大

东海岸铁路计划工程政如火如荼进行中。

(吉隆坡27日讯)“要致富,先修路”!

大马高铁机构、部分经济学家及与中国友好的商会希望政府能以长远的商业经济角度,务实看待东海岸铁路计划(ECRL)及隆新高铁工程(HSR),别因政治因素考量而错失发展良机。



他们告诉《南洋商报》,路的核心作用是为了运输及贸易,而贸易可创造财富,这是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一。尽管铁路的运营无法赚钱,但发展铁路志在长远;有了铁路,两旁土地就会升值并带来商业发展、人气及就业机会,这些潜藏利益非表面账目所能估算。

这些受访者是回应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指政府将探讨在兴建隆新高铁课题上,一旦政府毁约,是否可以减低赔偿额,而有鉴于东海岸铁路(ECRL)已在施工,政府将针对该铁路计划重新展开谈判一事。

受访者赞同重新检讨两项高铁的造价,但不认为应该废除,尤其违约后,大马必须支付一笔为数不菲的赔偿金。

白文春

白文春:建筑业首当其冲

大马经济学家白文春指出,若政府取消东铁及隆新高铁,将对未来几年的经济造成影响,特别是对建筑行业构成冲击。



“虽然问题不会马上显现,但政府的任何决定都影响深远,有鉴于东铁已在施工,而隆新高铁工程还未启动,如果此刻取消,承建东铁的公司损失会较大。

“另外,若政府能真正落实东铁周边发展,将带动东海岸沿线地区的产业及相关行业,因此东海岸商家都希望有这条铁路来带动他们的生意量。”

他提到,基于东铁尚未建成,因此所有经济效益必须更详细评估,以决定是否值得投资。

“政府有可能会检讨这两项高铁项目而不是取消,这是因为政府主要是不满建造价格,要是铁路造价能更合理,就能帮助国家吸引外资到来。”

根据去年10月29日报道,联昌国际投行预测,本地建筑业者料能分别在东铁和隆新高铁项目中,分得约30%的项目比重,相等于320亿令吉的合约价值。

胡逸山

胡逸山:必带旺周边城镇

时事评论员胡逸山博士以中国政府为例,指中国每建一条铁路,沿路就会有许多国营与私营企业自动自发地进行发展,经济效益是肯定有的。

他指出,国人担忧的情况是,基于大马国情,尽管沿岸几个市区会因为铁路而连接起来,但很少人会沿着铁路进行大型发展,恐令东铁沦为白象计划。

他也说,若政府取消东铁,赔偿多寡将视合约内容而定,基于不清楚东铁合约具体内容,因此无法估计违约后,大马需赔偿多少款额。

“希盟政府认为前朝政府刻意抬高东铁造价逾倍,若是这样,何不入禀法庭诉讼?不过这么一来,这单官司可能会拖上好几年。”

提及隆新高铁,胡逸山认为政府不一定会取消这项目,这是因为新加坡政府参与兴建隆新高铁的意愿依旧强烈,而中国与日本的竞标将是焦点所在。

中国每建一条铁路,沿路就会有许多国营与私营企业自动自发地进行发展。

营运亏钱志在长远  

南北大道成经济命脉

一位匿名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成员说,马哈迪于1994年建竣的南北大道,若仅以运营收入来计算肯定亏钱,但最终南北大道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良好物流管道,这个道理其实与兴建东铁是一致的。

他指出,马哈迪30年前担任首相时,就立刻启动这项被前任首相拖延许久的计划,基于大马地形崎岖,很多人并不看好这项工程,更认为以大马国力不可能有能力完成。

他说,当年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兴建南北大道,最终则带来长远利益;这说明包括东铁在内,几乎全球的交通基础设施,若以运营收入来看都不赚钱(因此才由国家来建造及承担费用),那为何各国又要建造交通设施?原因在于看到长远发展与利益。

“发展铁路志在长远,有了铁路,铁路旁的土地及屋业就会升值,带来商业发展、人气及就业机会,间接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交通发展也能节省人与人之间商业往来时间及运营成本,公司因商机的开拓及成本减少而赚钱,就能缴更多税,从而增加国家收入,这些潜藏利益非表面能估算。”

他希望政府能以长远的商业经济角度来看待东铁,尤其东铁是象征马中友谊的标志项目,若执意取消恐会影响马中关系。

另一方面,大马高铁机构总执行长拿督努依斯迈说,由于高铁项目正在审核,不宜发表太多评论,只表示一旦取消,政府或须承担高额赔偿。

他说,高铁项目涉及庞大发展,如果因政治因素而取消,将白白浪费机会。

 

 
 

 

反应

 

名家专栏

中国应否变得更开放?/白文春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指出,根据世界银行2023年的数据,中国人均收入(以名义价值计算)仍然远低于美国。

然而,我也指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应会快过美国,这表明,如果中国继续推行正确的政策,其人均名义收入应会在不久的将来,追赶甚至赶上美国。

实际上,中国14亿人口的庞大基数是一个巨大优势,也是中国独有的红利。

我认为,其中产阶级群体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庞大且富裕。因此,如果你是经营企业者,未来20至30年你会选择哪个市场作为重点呢?

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对中国2025年实际GDP增长的预测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具有韧性,这在我看来要归功于中国正积极推动内需的政策,以促进国内消费。

双循环政策

这一政策符合中国于2020年5月提出的"国内外双循环"经济政策。

该政策是中国政府为重塑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新发展格局)所采取的战略,重点是扩大内需(国内循环),使经济在关键领域更具自主性,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同时也保持对国际贸易(外循环)和投资的开放。

我认为,该政策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18年当中美第一次爆发贸易战之后,当时也是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

这说明经过了中美贸易战1.0之后,中国已未雨绸缪开始做准备了,当然,当时中国无法预知特朗普会在2025年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挺过贸易战

事后来看,这项双循环经济政策出台的时机虽然还不够久,但却可使中国有些时间做好一些准备来面对这一轮的中美贸易战。也因此,我认为,中国应可以挺过这一次的中美贸易战的冲击。

目前,中国决策者在今年3月初再宣布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翻倍至30亿人民币,这符合市场预期,也较去年夏季宣布的15亿元大幅提升。

国家政策决策者再次避免了直接发放现金给消费者,而是呼吁通过“增强消费能力以旧换新”和鼓励高端产品的研发来刺激消费,也避免了对所有消费的一味支持。

我认为这是对的做法,以避免中国消费者养成对政府发放现金的依赖。马来西亚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结构调整促进内需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也建议,中国需要对收入分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内需增长。

在我看来,中国的双循环经济政策的执行已经初见成效。这已反映在其国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上:从2020年的约38%上升到2023年的39.6%。而2015年时,这一比例也仅为38%。

另一方面,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20年的41.6%下降到2023年的40.5%,这表明中国正在减少对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依赖,转而将增长动力转向国民消费。

同样地,虽然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20年的30.9%上升到2023年的32.3%,但相比2015年高达34.9%的比例仍有所下降,这显示中国也正在逐步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正如双循环政策所设想的那样。

可能有人会问,为何这种转变如此缓慢?

在我看来,考虑到中国经济体量如此庞大,转型过程必须是渐进的,以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大冲击。

我相信中国的双循环政策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需要继续推动这一战略,并在贸易上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

朝服务业转型

所谓“更加开放”,是指我期望中国在未来逐步增加从贸易伙伴进口更多商品的数量。这将使中国能更好地利用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

增加商品进口还可使中国有机会要求以人民币结算更多贸易。

这在我看来,有助于增进中国人民币的应用及推动其经济结构转型,朝向服务型经济发展。

后面这一点是考虑到中国庞大人口基数尤为重要。

同时,我想当中国商家走出去时,不应也把所有中国物品带到其他国家,而是适当的就地取材,使其他国家也可发展起来,才能促进双赢局面。

如其他国家不能富足起来,那他们那有能力购买中国所制造的产品及服务呢?

目前,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变得更加重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20年的55%上升至2024年的56%,而2015年仅为约51%。这一趋势符合经济增长动力向居民消费转移的方向。

相比之下,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从2015年的约33.4%下降到2021年的31.5%,再到2024年的30%。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也从2015年的约8.5%下降至2024年的约7%。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