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智慧城市 永续发展

外表看似旧建筑改造的建筑师协会大厦,其实是一座全新的建筑物,而且是一座绿建筑。

从环境和硬体改革的绿色城市、低碳城市、智能城市,到涵盖人文内涵的智慧城市,“永续”始终是核心。

城市的发展课题千头万绪,不论喜不喜欢,要或不要,城市化是不可能停止或回头的路。着重于如何改善基础建设及平衡软硬体发展,推动适合每一个城市的管理方案,让城市永续发展是未来趋势,而建筑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任重道远。



据联合国估计,未来30年之间,全球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将大幅增至25亿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唯有智慧化城市才能朝永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地方政府环境行动理事会(ICLEI-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估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6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并且面对更严峻的人口老化、环境污染、粮食和饮水供应等挑战,除了必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推动智慧城市基础建设等计划,寻求城市的永续发展,人们也应思考,在各种已提出的解决方案中,什么才是最适合的做法。

致力推广绿色城市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宣告,到了2020年,全球对绿色城市的投资,将占城市投资总额的40%——绿色、永续、智慧,是已经开始,也是未来的城市发展指标。

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 

★全面性覆盖的联网能力



★数据的开放与共享

★网络与资料的安全性

★让所有参与者能从中获利的商业模式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市必然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不仅仅改善城市人的居住空间,也让企业、政府的运作更有效率。“城市智慧化”的路还很长,要实践真正的永续城市,并达成零碳足迹的目标,仍需努力和学习。不过,既有明确方向、目标和参考案例,21世纪资讯科技更是突飞猛进,若能善用及发挥创意,则能突破城市化发展瓶颈,开创对环境友善、符合人类理想、以不破坏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城市。

依祖密哈扎尼

【智能城市的定义】 

从微观层面定义,智慧城市指的是使用各种先进技术,尤其是资讯科技的发展,改善城市状况,使城市生活更为便捷。

宏观而言,智慧城市是优化及整合各种资源,从城市规划、建筑让人生活得舒心美好,而非压力烦躁,即适合人全面发展的宜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

根据国际间的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智慧”理念被解读为不仅仅智能(新一代资讯科技的运用),更在于人体智慧的充分参与,推动智慧城市形成的两股力量——一是以物联网、云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资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形成的开放城市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

马来西亚建筑师协会(PAM)主席依祖密哈扎尼(Ezumi Harzani Ismail)却认为,“智慧城市”并不只有一种定义和模式,迈向“智慧城市”的道路也不只有一条,打造或重建一座适合居民需求和理想的城市,并且达到永续发展的条件,包括低碳、节能、绿色、安全、宜居、安全、和谐等等,即为“智慧城市”。

他强调,不过度依赖外在(硬体)元素,而能自给自足、独立持续发展的城市,即为智慧城市,比如能够自行生产足够能源的城市、有足够的水源供应、良好的肥料管理系统、无须消耗太多资源、完善的交通系统、更多的商业、工作机会,安居及乐业。

智慧城市不等同科技城市 

“这是许多人梦想的乌托邦,但一些城市却已做到,比如全球宜居城市澳洲墨尔本和加拿大多伦多,亚洲日本和韩国、东南亚新加坡也是智慧城市。还有完全颠覆人们既定认知里的‘智慧城市’的不丹——既不依赖科技、网络和人工智能等作为建设基础,也不大量使用或跟随科技城市的步伐,而是着重于人的内在,成为令人侧目而向往的理想城市。”

他坦言,在人们的既定认知里,包括马来西亚人,所谓智慧城市等同于科技城市,有覆盖率广和高速网络系统、有自动开关门等科技设施,然而,不丹却给予人们截然不同的新启示——先进城市、智慧城市、现代城市,并不一定要有高端科技、网络等设施,而是能自给自足,独立永续,最重要的是,人们很快乐,有足够的空间,和谐的生活与环境。

“简单而言,一座能让人们感觉安全、快乐、宜居的城市,就是智慧城市。”

【建筑师在智慧城市和永续发展的角色】

城市的发展课题千头万绪,必须有宏观的的思考与长期的发展策略,建筑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依祖密说,建筑师在设计和打造新城,在重建老城和城市再生的重大工程上,肩负的是未来5年、10年、20年甚至50年的城市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好坏,而明确的城市愿景、最初的大蓝图设计是否妥当和恰当,将是决定一座城市未来发展成败的关键,若一开始就没有好好的设计和规划,之后必将衍生各种问题。

“良好的规划,城市可良好成长,否则将重蹈覆辙。”

他以珍珠白沙罗为例,建筑设计团队从一开始就确定不兴建“典型”的城市的原则——密集的高楼建筑、缺乏公交系统和道路系统规划的社区。于是有了后来没有太多高楼、居住环境不压迫、拥挤的社区,也没有卸货车、垃圾车与民众共用道路的新社区。

极少30层高办公楼 

“先是双层排屋和独立房屋,而后增加宜家、The Curve等非高楼商业建筑,接着再进一步增建办公楼区,也是10至15楼的建筑,仅极少数20至30层高的办公楼,完全没有40、50层楼高的建筑。当这些规划完成后,则是社区内的交通系统和流量,向地方政府要求至少一个轻快铁站,提升居民和进出该区的使用率,减少交通流量。”

他说,没有密集高楼和土尽其用的社区规划,并不代表无法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反而因为良好的规划、工程、服务和品质,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考量各种问题和可能 

“所以,不一定要使用高端科技,才能设计一个智慧城市,重要的是考量各种问题和可能,设计和规划得当,则能避免日后的许多问题。”

他举例,后巷往往是罪案黑区,实用性不大,所以珍珠白沙罗从一开始的蓝图设计就没有“后巷”,减少犯罪潜能,也就无需安装太多闭路电视,原本作为后巷的土地面积,则移至街区公共范围,平常可用于经营餐饮,周末可作为跳蚤市场和街区活动等等。

妥当和适当规划 

他进一步指出,卸货车阻碍道路、垃圾车污水与恶臭也是一直以来的问题,因此在设计蓝图时,都纳入道路和交通系统的考量,没有共用。

这些种种问题,若一开始就不纳入设计考量,结果可能是“一子错,满盘皆落索”的窘境。

“所以,科技并非智慧城市的唯一要素,而是妥当和适当的设计、规划。”

【老城如何改造成永续智能城市?】

城市人口不断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为破解困局,智慧城市因应而生。

老城可改革重生

历史悠久及拥挤密集的老城市,在科技领航的新时代,在“智慧化城市”的过程处境尴尬,比打造新兴城市更为棘手,涉及的改革工程更为庞大,所耗成本和时间更被视为“不具经济效益”。因此,一些国家选择建设新城摆上国际舞台,仅少数先进国家重视改革老城及城市再生。

走过不同时代的老城市,几乎发展饱和,而且社区老旧、住宅狭小、无法顺利转型至再生能源等问题林林总总,全球市场也苦恼与如何将绿能科技应用于老旧城市的公共建设,完全不同于以高科技和环境永续为特色的新兴“智慧城市”,从设计之初便全盘考量永续设计。

无论如何,这并不代表老城没有筹码,或是“必须”、“必然”被淘汰。科技与网络既智慧城市的关键,也可以是老城改革重生的“工具”。

依祖密认为,老城市并不是问题,也不需要把每一个人都带到或集中到城市里。人们到城市是为了寻找机会,就像人们涌入吉隆坡,是因为有很多的工作和行业机会,还有很多的可能,即使当小贩也有成功的机会。

城市也可低密度

“城市不一定要高密度,城市也可以低密度,扩展城市范围是可行方式,大吉隆坡计划(Greater KL Programme)就是例子,将吉隆坡与士拉央、巴生、梳邦再也、八打灵再也、淡江等‘几个小城市’连接成‘一个大城市’,分散人口密度,拓展机会,不需要将300万人口集中在方圆10公里的范围,而是分布到扩展成方圆40公里的大城市。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论是主城市或次城市,都有同等的机会,当然也有相应的设备,比如可利用资讯科技和网络设施进行活动,而不需要集中在城市中心。”

反应

 

东盟+

纽西兰总理访泰国 双方加强科技再生能源合作

(曼谷18日讯)纽西兰总理卢克森访问泰国,与泰国首相社德他会面,双方承诺加强各方面合作关系。

经济方面,两国希望到2045年可让双边贸易成长3倍,双方也会加强科技和创新合作,领域包括农业科技、智慧耕作、食品科技、再生能源、精准医疗和数位科技。双方还将在人才交流、教育、文化、观光以及区域和平稳定上加强合作。

卢克森16日到18日访问泰国,并在17日率领代表团和社德他以及泰国政府相关官员会面,由泰国总理府发言人猜转述会面内容。

社德他和卢克森承诺加强彼此的防卫和安全合作关系,并打击跨境犯罪,范围包括人口贩运和贩毒、网络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及暴力极端主义等。

此外,社德他和卢克森发表的共同声明中提到,2026年将是两国建交70周年,为了加深两国的合作,两国同意评估在2026年前,将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

针对南海问题,两人在声明中同意,只要是根据国际法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各国享有航行、飞航以及其他合法使用海洋的权利;双方也同意根据国际法,必须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并且同意尊重各国根据国际法律,使用、永续发展及有效使用海洋资源的能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