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消除歧视 纠正观念
病患重回社会

我国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忧郁症(Depression)、焦虑症(Anxiety)、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思觉失调症(Schizophrenia,旧称“精神分裂症”)。

尽管政府和医疗机构长期推动精神疾病社会教育,但仍有许多社会群众从迷信和误解的角度看待、歧视甚至严重污名化精神疾病患者,视为疯子,难见容于社会,导致患者和家人产生强烈的病耻感,而且多数人仍无法识别疾病的体征和症状。



洪仁杰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范畴,主要包括抑郁症、躁郁症(亦称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比如脑退化、智力残疾、自闭症等等,而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和躁郁症,是我国目前较为常见的3大精神疾病。

博特拉大学(UPM)高级讲师兼精神专科洪仁杰医生(Dr Ang Jin Kiat)指出,精神疾病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各有不同表现,但也有一些共同表现可察觉精神状况不妥,主要表现是情绪、思想和行为上出现暂时性或长期性的障碍,情况严重的话,会改变患者性格、社交和人际关系。

他强调,精神疾病没有单一或明显的病因,通常是由多种因素诱发或相互影响而积累成病,包括生理、心理、环境和遗传因素:

◆生理因素:比如脑部化学物质失调、脑部受损、身体疾病

◆心理因素:个人性格、情绪



◆环境因素:生活压力、重大转变、创伤经历、药物作用

◆遗传因素:精神分裂症可能有遗传倾向

四大常见精神疾病1.忧郁症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全球目前估计超过6亿人患有忧郁症。这也是马来西亚最常见的精神健康疾病,约230万人受影响,不分性别、年龄、地位、种族和经济条件,但会随着患者年龄、性别、社会经济阶层等不同条件因素,呈现不同的面貌或状况,因而诊断和评估方面也变得棘手。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的诊断标准,忧郁症的定义是患者持续两个星期以上,有5个或以上已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状况,包括情绪低落或失去动力,并且持续为患者带来明显的情绪困扰或严重损害其日常生活功能。

马来西亚精神疾病专科协会(Malaysi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副主席哈兹里扎卡利亚医生(Dr Hazli Zakaria)说,忧郁症会造成精神痛苦,甚至影响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忧郁症会导致一个人觉得孤立、难以忍受、打击生活。若不及早发现和治疗,会造成严重后果,包括丧失社交能力、食欲不振、自残甚至自杀。

2.
焦虑症

世界进入焦虑时代。美国每年的焦虑症患者比例保持在18%左右,比抑郁症患者高两倍,预料有关数据将上升到30%。

患者通常觉得自己无法有效地工作、社交、旅行、维持稳定的良性关系也较困难,可能存在各种心理扭曲和畸形,躲避某些人、场所或活动(比如开车、搭飞机、乘电梯等等)、无法忍受喧闹的人群、社交聚会、露天场所或极轻微的污秽,而且有睡眠问题,一些人与社会隔绝或居家不出,情况严重者需要入院治疗。焦虑症可能发展成抑郁症,两者其实难以泾渭分明。

研究认为,焦虑症与心脏疾病、高血压、肠胃不适、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哮喘、关节炎、皮肤病、疲劳及许多其他症状有关。全球约16%儿童及青少年受焦虑症影响。常见焦虑症有6种——特定对象恐惧症(Specific Phobia)、恐慌症(Panic Disorder)、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广泛性 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3.精神
分裂症

根据统计,全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超过2100万人!此精神疾病与大量残疾相关,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特征是思维、观点、情绪、语言、自我意识和行为出现扭曲。常见症状包括幻觉(听到、看到或感觉到不存在的人事物)和妄想(就算有相反的证据,仍坚持本身的错误信念或怀疑)。

精神分裂症在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病,常见发病年龄为20岁至30岁之间。

虽然精神分裂症可医治,但复发率极高,越早发现和治疗,效果较理想。在各种常见精神疾病里,精神分裂者患者最受社会误解、歧视和排斥,全球各地都普遍充斥侵犯患者人权的情况,以致患者和家属不愿、不敢面对真相或逃避就医。

4.
躁郁症

综合“躁”和“郁”特征,患者情绪会变得非常高涨,表现异常兴奋,自信十足,满脑子主意,无法静止下来,但忧郁发作后,却会对所有事情失去形如,没有活力,悲观消极。躁郁症的类型会根据躁狂和忧郁的程度或周期界定。

目前,医学上认为躁郁症与人类脑部情绪中枢的神经传导失控有关,但始终未有明确定论。

黄章元副教授。

精神疾病可预防可治疗

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皆可治疗,却因各种因素而逃避真相、不愿面对、没有及时或延误多年才寻求诊治,有者甚至一直没有诊治而任由病情恶化,误了一生。

精神专科一再强调,害怕来自周遭环境的压力、异样眼光和态度,尤其是来自家人的排斥,都严重打击和伤害精神疾病患者。

洪仁杰强调,精神疾病是一种医学疾病,可预防也可治疗,病绝对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但是,社会对于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偏见和歧视,是精神疾病防止的最大阻力,患者因此而恐惧、抗拒就医,社会因不了解和误解而加诸在患者身上的伤害,是药物无法治疗的‘心病’。”

勿异样眼光看待 

他呼吁人们了解精神疾病的各种面向,勿以异样眼光看待精神疾患,从而共同建立一个能够为患者提供治疗与支持的社群。

马大专科医药中心精神专科黄章元副教授(Assoc Prof Dr Ng Chong Guan)进一步强调,本地社会对于精神疾病仍停留在传统的负面思维里,视为可疑、可怕的存在,以致精神疾病患者的声音和权益被隐没。

“精神疾病是一种脑部功能不稳定的疾病,有生理和心理因素可寻,患者既不是中邪,更不是疯子,而是生病了,就像其他感冒和癌症一样,需要治疗!”

治疗选择比过去多

医学不断进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和选择比过去多而有效,只要接受正规治疗及妥善管理病情,许多患者会逐渐好转或康复,并可重新投入社会,恢复正常和独立生活。

有者认为,精神健康有问题的人,不能承受工作压力,不适合投入社会,实际上,正常工作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回到社会,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生产力和表现并不亚于其他“正常”员工。

国际医药大学(IMU)心理及药物上瘾专科菲力佐治医生(Dr Philip George)强调,忧郁症、躁郁症及其他健康疾病,首先应被接受和认知为“可治疗的疾病”,否则治疗终将事倍功半,难以达到理想绩效。

从医药角度而言,越早诊治,脑功能受损程度和复发次数就越低,康复或控制疾病的几率和成功率则增加,但药物并非精神疾病治疗方案的全部,患者也需大量的社会、心理、就业方面的支持,才能更有效管理病情,前提是纠正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观念和消除歧视。

【学习辨识精神疾病先兆】

◆情绪改变

莫名出现异于往常的极端情绪、情绪起伏或情感紊乱等现象,比如心情容易低落、烦躁不安、脾气变得暴躁或常为一些小事乱发脾气、莫名大哭或大笑等等。

◆思维模式改变

思考模式突然大转弯,比如突然之间很多负面思考、容易钻牛角尖、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利或有敌意等等。

◆行为或个性改变

过去个性文静内向,突然变得外向健谈,个性活泼外向却突然自我封闭,更有甚者,行为上表现怪异,比如独来独往、自言自语等等。

◆自我价值观改变

价值观和人生观改变,比如突然绝望消极、失去自信、容易自责,或是相反,变得过度自信、自我膨胀等等。

◆人际互动变得敏感

过度放大他人的言行、容易受影响、不信任他人。

◆睡眠品质改变

生理时钟突然紊乱,睡眠经常中断、早醒、容易做梦或睡很久仍感觉疲累等等。睡眠品质是精神健康的重要元素,长期睡眠品质恶劣者,大脑在睡眠时仍无法休息,易衍生神经衰弱等后续问题。

◆日常生活改变

生活没有规律、夜间失眠、食欲不振、不洗澡或很少梳洗等等,日常生活逐渐乖离正常轨道。

反应

 

森美兰

资深教师被调派患忧郁症 谢立意非议森教育局

(加影29日讯)教总主席谢立意非议森美兰教育局近日将在同一所学校内服务15年以上的教师调到其他学校的做法,指这导致许多相关教师选择提早退休,有者之前也因此患上忧郁症。

他指出,教总不同意教育部的上述举动。尽管当局可调动在同一个单位服务5年以上者的规定适用于所有公务员,但这对学校和教育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带来问题。

他表示:“其他政府部门可能牵涉到权力、金钱等问题,所以不能在同一个单位待太久,但教师有涉及这些问题吗?

“他们在同一所学校教了十多年后,在学校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希望在那所学校光荣退休,突然被调走,变成另一所学校的新教师,他们感到挫折感,导致提早退休,数据显示有的教师因此要看精神科,患上忧郁症。”

被调后教不同科目

他指出,此政策还有数量和科目不匹配的问题,如调走的教师人数比调来的多,或被调走教师所教的科目与被调来的教师科目并不匹配,进而导致师资短缺问题。

他表示,森州教育局之前已指示各源流所有学校,提呈在同一所学校服务15年以上教师的名单,并在前几日公布第一批被调派的教师,但是教总目前未掌握确切的数据。

应先询问校长意见

“可能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但我们希望到此为止。”

谢立意建议教育局不要将还有3年就要退休的教师调离原本的学校;若真的要调派,可先询问校长的意见。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