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阵痛期的新印度及其青年世代

想要寻找相关书籍补充对印度的认识。书单一拉开来,马上就罗列出了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鲁西迪《午夜之子》、EM佛斯特《印度之旅》、奈波尔的一系列虚构与非虚构的印度书写,以及钟芭拉希莉对印度移民怀乡与寻根的细致描摹。

索米妮圣古塔《业的尽头:印度青年的愤怒与希望》的难得之处,在于作者的感性与理性并置的非虚构报导与书写,让读者看见在印度过去约莫10年直至此刻当下的人文风景与社会面貌:一个充满活力与躁动,同时也带着隐痛与内伤的国家。



本书适合作为了解当今印度的入门书。

索米妮在书中非常侧重“渴望”一词,而这个抽象辞汇几近成为整本书的主要关键词。人们的内心无不带着“渴望”,从最基本的对摆脱生活贫穷、饥饿的渴望,到对自由、权力、平等的渴望,索米妮观察到是这股内心欲望,衍生出当下印度社会求新求变的动力。

在书里的7个篇章之间,索米妮书写到的对象包括:争取受教权的男孩女孩,在城市中产家庭担任家仆的乡下女孩,投身共产政治、甘为政治刺客、最终又狼狈逃离共产集团的少女,冀求开拓政治新气象的政党宣传负责人、因为面子书帖文而险遭政治狂热分子和国家法律对付的面子书少女,以及成为“荣誉杀人”受害者的一对年轻夫妻。

索米妮在文章里写到这些人物时,并不独独记录人物自身的遭遇,她也旁及个中议题和现象的背景脉络,或带入其他相关与重要的人物;以点线面书写策略,使一个议题可以更完整地摊开来在台面上让读者看见。



比如,书中分别用了两章来讲述两个来自“落后”种姓的男孩和女孩求学过程所面对的来自周遭的障碍,以及推动自身迈进的动力。作者尝试以此做出性别差异的待遇和比较。首先,他们必须都要有支持他们受教育与升学的父母。接着,他们要面对的很可能就是社会传统观念的挑战。由于种姓制度遗毒之深:男孩会遭到其他种姓的同侪的质疑,男孩也要面对自身身分的迷惘与困惑;而女孩这边,父亲会认为她不必求取太高深的教育,而父亲还要忧虑闺女上下学的人身安全。

共产主义活跃乡区

书中比较特别的是用了一章去处理印度偏远地区共产主义活跃的现象。

虽然共产集团的影响和势力渐弱,但不能忽视的是,基于贫富差距过大,而政府的支援未有遍及的偏远地区,这情况形成社会底层的不满情绪,更甚者以极端手段去追求自以为的理想世界。

另外,索米妮也分析到社交媒体如何协助印度总理莫迪胜选;而当前的印度政治光谱不再仅是国大党和人民党两党之间的竞争,力求更贴近人民心声的第三路线的普通人党,也开始挤入战局,后势发展值得注意。

通过文字 探索身世

索米妮圣古塔(Somini Sengupta)任职于《纽约时报》,她曾被派往印度担任分社社长,因着职务关系,使她有机会以若即若离、既远又近的角度和距离重新审视这个她出生的地方。

索米妮的父母在70年代放下印度的一切,带着当时年仅8岁的她逃离加尔各答,移居美国。离开的原因并不稀奇,政治不稳定、获取生活物资困难的种种不便,而对国家未来前景的绝望,促使这个中产阶级家庭毅然决定前往新世界寻找新生机。

在书里,索米妮自认是因为有了女儿,才使她决定写下这本书:借着一个又一个印度男女青年的故事,稳稳实实地拼贴出一幅现代印度的全景图。

从情感层面而言,这本书是索米妮写给女儿的一封漫长且深厚的情书,同时,也是她对自己的身世的省思与探索。

读者看到《业的尽头》这个书名时,或会以为这是一本关于佛教的宗教书。然而,按索米妮自己的解释,这里的“业”(Karma)指的是命运,她认为“印度的年轻人正推动这个国家脱离过去的束缚,他们不愿忍气吞声,同时也正深刻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而从其后读到的书本内文可以发现,索米妮是援引这个佛教语汇,指涉印度长年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人们受困其中,难以挣脱束缚,如贫穷、种姓制度、贪污、政治或宗教冲突等等。

新旧世代互相角力

索米妮把印度的八九零年之后出生的这一代青年称为“正午之子”;在未来的20年内,当其他国家的人口逐渐迈向老化,印度将成为全世界拥有最多青年人的国家;届时,这群人口与势力庞大的“正午之子”也将会主导未来印度,甚至影响世界局势的发展。在普世之间,多数人都会同意青年力量象征着活力与希望;然而,印度过去的掌权或执政者遗留了太多问题而未解,当新一波的青年力量兴起,日趋汹涌,其反叛与严厉势必会对渐趋老迈衰退的旧世代造成压力与威胁。一个美好的世界的诞生,必定要经历一段“阵痛期”。

索米妮在这本书中所写到男女青年们,便是处在这样“阵痛期”,承接着各种快乐与哀伤、希望与苦痛、自由与限制、新生与死亡、希望与绝望、豁然与迷惘。

结语

印度的迷人之处,并不只是在于斑烂色彩、层次多变的食材与香料运用、充满故事性的建筑古迹,她的庞大人口、历史发展、地缘环境、宗教文化等等,都会让人一经接触即难以割舍。

这本《业的尽头:印度青年的愤怒与希望》记录了当今印度人民的狂热、盼望,也不回避他们的迷失与落寞。

反应

 

副刊

每个变化,都是为了不要变化

2018年3月份,全球主要关注的焦点与中国两会脱离不了关系。无论是国家主席任期等修宪问题,还是国务院体制大调整,抑或是两位蓝红记者的“表情包”等花絮,都反映出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牵动全球的走势。



作者简介

孔诰烽

◆孔诰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公民抗议和民族主义。

◆著有《中国特色的抗议:明清时期的游行、骚乱与请愿》和《浮夸中华:大国雄起与香港主体的前世今生》,编有《中国和世界资本主义的转型》。

◆曾在《美国社会学期刊》、《发展与变化》、《新左派评论》、《国际政治经济评论》、《亚洲调查》等多家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获过美国社会学协会颁发的5项著作奖,他有关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出口导向发展的研究,被翻译成6国语言发表,并获苏黎世世界社会基金会论文奖。



当前,除了具有中国政府背景的媒体外,全球主要媒体的报导几乎可以感受到,中国过去的迅速崛起,以及近期的政策与制度变化,都被视为是中国正在试图改变现有的全球秩序。然而,这样的改变,是否真的意味着,中国正朝向掌握全球霸权的时代迈进呢?显然,解答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其答案也将会是开放式的。

孔诰烽这本在2016年出版的《中国为何不会统治世界》中文译本(英文版本在2015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实就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模式与推论。这本著作主要从中国自身的长期历史(至少从明末清初开始,这也是中国现代金融史开始萌芽的阶段),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模式两个角度切入,并透过丰富的史料与信息研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做出推断。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重点讨论了4个常识性的概念错误:即(一)中国作为另外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将会破坏正统观念;(二)中国强烈地改变了东方和西方的权利关系;(三)中国有能力替代美国成为全球霸权,以及(四)中国经济发展将能恢复全世界的财富。

上述的误区,实际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投入大规模资金“独撑”全球经济发展后,就逐步蔓延开来。尔后,“中国经济崩溃”、“中国硬着陆”、“中国威胁论”等等的概念也陆续衍生,都反映出市场对中国崛起与变化的担忧。

中国式变化 为了称霸全球?

若回顾历史,中国确实曾经是亚洲地区的朝贡贸易秩序的中心点,而明朝初期的海航技术,确实也对远至印度洋地区的产生影响力。然而,倘若跟随历史的步伐前进,加上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类似中国会恢复当初朝贡贸易秩序中心地位的忧虑,无疑是杞人忧天的。

中国目前的变化与崛起,并非依赖于任何文化基础的支持,或文化圈的认同感;而是完全基于赤裸裸的经济利益与权利政治。

另外,有别于过去区块历史下,中国作为区域系统的唯一主导力量;在今天全球化市场的秩序下,中国不断上升的地位变化,更主要还是面对着来自美国长期霸权体制下的竞争与障碍。

因此,即使目前出现任何变化,中国还远没有成为可以改变现有的全球新自由主义秩序的颠覆性力量。这主要在于,中国本身就是这一秩序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正是中国向美国提供了低成本的出口与信贷,才能帮助美国稳住其全球主导地位。正因为如此,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在现阶段而言,都不足于形成威胁与牺牲全球经济市场的超恶性竞争。

换言之,中国近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化,其主轴不过是在跟随现有的游戏规则,但试图稍微或逐步改变游戏规则,这对周边区域的国家经济发展,还是带来了更为有利与竞争力的发展条件。至于长期而言,要完全改变全球化的游戏规则,这还需要视乎中国近期经济与政治改革进程是否能顺利展开。

于是乎,中国目前的大变化,实际上还是为了其不变化的本质而来。所谓的不变化,就是国家整体的不变化,以及全面落实小康社会的建成。但是,这样的变化,真的能换来不变化吗?

只能说的是,目前全球化的霸权掌握者,依然还是美国。

中美贸易战,不过是底线上博弈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进入第二年的任期,中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似乎越来越紧张。其中,美国商务部于2月27日发布对中国铝箔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终裁定,对进口中国铝箔征“双反”税最高超180%,终裁认定的中国企业倾销和补贴最高幅度分别为106.09%和80.97%,且“双反”税率有效期为5年。这也是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实施的第5次“双反”调查。单单两个月内5次的“对付行动”,是否将演化成为中美间的贸易战争?中国近期的变化是否是应对类似的行动呢?

中美贸易一直摩擦

或许这样说,目前中美贸易的演变,决定权还是在于美国想走多远。由于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要实现竞选时的诺言,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一直没有停歇。但面对美国“频频出招”,中国目前还是有许多应对的方法。毕竟,中美贸易额占美国外贸比重已经达到14%(不再是2000年以前的不足4%),要挑出对美国进行反制的贸易课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

目前的问题还是在于,中国要朝向的目标,并非称霸全球,而是为了让社会与民生等维持稳定不变,从而全面落实小康社会。

因此,中国在对外贸易的争端中,所采取的策略,应该还是在双边与多边关系上,保持稳定,减少不确定性,这对中国而言就有了独特的重要性。

可以预计的是,目前中美关系正处于双方基于不同目标而相互试探底线的过程中,因此,中美爆发全面的贸易大战的概率不大。正如这本书所言,中国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现有的国际秩序,而中国精英阶层的利益也在维系着这样的联系。这意味着,中国展现务实的弹性,与美国达成相对稳定的贸易关系,这在当前是更可能的选择。中美在贸易问题上的纠纷,将是一场底线之上的博弈。

结语:
中国,这条路还能走多久?

中国为何不会统治世界,背后的重要元素其实就是美国。而美国的霸权,就在于它善用所谓的“美元周期”。这个周期转换,曾经让不少国家从上升期迅速往下挫,随手拈来,70年代末的拉美经济崩盘、日本90年代“失落的10年”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下,亚洲四小龙与四小虎的经济破灭等等。

回顾先例,被这个美元周期捧完又杀的经济体,有些一沉不起,有些强势复元。中国在过去15年被推捧到高崖,再到目前开始出现疲态的“新常态”走势,未来将会出现怎样的走势,这还需时间印证。或许,套用孔诰烽的话:“这就要看中国在盛世时累积了什么样的业了。”

书中关键词

◆中国的繁荣一直依赖于全球新自由主义秩序,即基于扩张的、无障碍的商品和资本的跨国流动活动。

◆中国可能寻求一些方法来改变在这种安排下的权力平衡,但中国的真正兴趣其实在于保持现状,而非主导世界……因此,中国与其说是全球现状的挑战者与解决方案,不如被视为全球现状的基础和矛盾。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