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独家】专家:希盟宣言招招惠民
独中或左右逢源

陈亚才:哪个政党的宣言更惠民,仍是未知数。

(吉隆坡9日讯)希望联盟昨晚抢先公布被视为向国民打下“强心针”的《第14届全国大选竞选宣言》,但这是否意味着希盟先占优势?有专家认为这还得胥视“一山是否还有一山高,强中是否存在强中手”!

希盟竞选宣言说明“5年内落实60项长期目标”及“执政百日10大新政”,引起关注,其中较“吸睛”的承诺包括废除大道收费、废除消费税并恢复销售与服务税、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等。



一些专家向《南洋商报》说,这份希盟大选宣言推出各种惠民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权者所面对各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其中“热门”问题即是人民生活成本压力等。

专家提到,尽管补贴协助人民减轻生活负担是好事,惟国人亦关心国家财务情况,包括国家有否能力涉及庞大的补贴开销。

另一问题在于,让国人充满憧憬的竞选宣言,是否合乎实际,则有待商榷。

然而,对于希盟承认统考,专家预计国阵在“不服输”的情况下,也会宣布一些对独中利好的消息,这对华教而言可达双赢。

陈亚才:希盟赢得良好印象



时事评论员陈亚才认为,基于国阵《竞选宣言》尚未公布,到底哪个政党的宣言更实际、务实及更惠及人民,仍是未知数。

“然而,希盟抢先提出竞选宣言,这有助他们得到良好印象,意味着他们事先有准备,这点让希盟占据优势,但是否带来绝对优势,胥视朝野战略,如竞选策略、候选人素质、选区安排等。”

注重人民生活压力

他说,这份希盟大选宣言,尤其是“5年内落实60项长期目标”,推出各种惠民政策,主要是处理当权者所面对各方面问题,其中“热门”问题即是人民生活成本压力等。

他指这宣言呈现了针对社会各阶层群的承诺,以减轻人民生活经济压力,诸如废除消费税、废除大道收费、恢复沙砂两州原有主权及地位、收入未达4000令吉的高等教育基金借贷者暂缓偿还,并且废除黑名单措施等。

陈亚才说,希盟竞选宣言60个承诺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具体性表达(政策表现容易衡量)和描述性表达(政策表现难以衡量)。

“举个例子,所谓具体性的表达如承认统考、收入未达4000令吉的高等教育基金借贷者暂缓偿还等,这类型表达(让)国人格外清楚日后(希盟)有否承认、有否实施,因此这样的宣言可行性较高。

“然而,所谓描述性的表达,如国家经济更好,社会更安定等,其表现难以衡量。”

刘利民:政府应以教育角度衡量独中。

刘利民:应考量学术价值

而陈亚才认为,希盟承认统考这项宣言,可成为加速承认统考文凭的催化剂兼推动力,原因在于相信国阵之后也会提出有关承认统考文凭的宣言,而且其条件不能比希盟差,否则将被比下去。

希盟竞选宣言承诺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可凭统考文凭申请入读政府学校及成为公务员,条件是申请者须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的马来文科考获优等。

董总主席拿督刘利民则冀望希盟承认统考的宣言,不是为政治考量,而是为统考的学术价值。

他指华文独中为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的贡献不容置疑,而承认统考文凭一事属合情合理。

“独中为国家培育人才,政府应该以教育角度来衡量独中。无论未来是谁执政,冀望能积极落实承诺,别把‘宣言’变成了‘历史’。”

蔡兆源:消费税让国家收入更多元化。

蔡兆源:消费税应续推行

对于希盟表明一旦执政中央,将废除消费税,并恢复销售与服务税,宏愿理财机构税务与财务咨询总监拿督蔡兆源认为,以经济角度出发,基于政府须有稳定收入来源,消费税应该继续推行。

他说,关税局日前公布,预计今年消费税税收可达逾450亿令吉,反之,2014年销售与服务税却只征收到约170亿令吉,可见差距甚大。

“有些人议论,当时销售税比消费税征收的收入较逊,是因为没有严格执法,然而,若有关单位严格执法,是否能征收类似约450亿令吉?目前无法定论。”

减低依赖石油收入

他解释,落实消费税是大马政府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重要措施之一,以确保国家财政稳定,减低对直接税及石油收入的依赖。

“税务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包括来自国油的石油税、所得税、非直接税、出口及进口税等;在还未实施消费税时,石油收入占我国收入的40%比重,但原油价格大跌,让政府面对压力,因此推行消费税,让国家收入更具有多元化。

“实行消费税制度即能改善销售税制的弱点,也有效降低商家逃税漏税的问题。”

须善用税务

蔡兆源指出,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明智征收税收时,应该确保国家政策能善用税务,让所征收税收“物有所值”。

他亦说,大马有望如期在2020年成为高收入国,惟国民收入水平并不能完全表达国内居民生活情况,比如贫富差距、幸福指数、生活素质、环境问题、地下经济等问题。

“相信大马能在2020年迈入高收入国的地位,我国人均总收入(GNI)预计将超越高收入国的收入门槛即1万2236美元(约4万9923令吉),关键是人民生活素质是否随之提高?幸福指数是否随之增加?”

蔡兆源认为,若大马成为高收入国,却仍有百万人等待一个马来西亚援助金以应付日常开销,那大马成高收入国又有何意义?”

独家报道:侯婧绫

独家报道:侯婧绫

反应

 

灼见

【灼见】毁灭创新 勇敢变质/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其实如果允许市场经济规则更充分运作,而非人为、蓄意知易行难地去干预,那么好些即使多年以来看来棘手的社会政治课题,几乎都能得以迎刃而解,而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局允许商业化私立大专院校的运作,已然演变成为本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大功臣。然而,有利也必有弊,例如越来越多独中生选择不考高中统考,也不等高中毕业,而是在高二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后肄学,转读上述私立大专院校的预科班,过后直接进入这些大专,或与这些大专有双联课程安排的外国大学就读可也。

如此一来,不但独中的高三有些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办不下去,甚至连常被华社视为重要的文教课题,例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也不再受到许多家长与同学们的在意,因为,这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被市场需求所“超越”。一些独中为求生存,也必须顺水推舟地另辟教育新天地。

转型可负担私校

一些别出心裁的独中,想要逐渐转型为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其实独中在政府眼中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一种,只不过是非营利的),因为眼看许多家长基于对公立学校欠缺信心,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昂贵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那倒不如打造出一个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版本,总能吸引到一些家长,基于性价比高的选择。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市场定位的实践,其经济效果的高低,应该很快就能见真章。

也有一些较为谨慎的独中会为高三“加料”,或更贴切来说是提供教育“自助餐”,要考高中统考当然欢迎继续考,但也可兼考或转考如A水平或其他国际上认可之后,可直接就读大学的一些文凭考试,包括一些通常只在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以吸引同学们留读高三,或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独中就读。

这也是市场经济促进创意,甚至是如著名经济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创意性毁灭”的一种做法,其实是推进经济(以至教育)转型升级的“妙方”。

华文水平为卖点

有的独中,顺应着国际上学习华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以相对高超华文水平为“卖点”,努力招徕来自国内外,有志于让孩子得以更好地掌握华文的家长们,送孩子到这些独中就读;又或主要来自国外,想要孩子能比在当地能掌握到更好英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读。总之就是充分发挥独中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三语并重教学方针,使其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让独中得以浴火重生、再创新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敏感的另一项课题,即越来越多非华裔在华校(包括独中)就读的考量,是否会引致华校“变质”。在我成长的沙巴,一般华校都有许多友族同学就读,尤其是一些在乡区的华校,更是有着七八成的非华人子弟就读,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一项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市场经济运作的体现,因为华校办得好,所以才会吸引友族甚至国外的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即使在社会政治层面,这也是促进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国民团结融合的一大工具。

如果有一天华校真的“变质”了、变得更差了,那么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也会令到华校不再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我们不应恐惧“变质”,而是要哪怕是毁灭性创新,也要把华校的品质变得更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