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独家】霹硕果仅存 可耐逾80年
传统灯笼光耀海内外

全文辉:手工灯笼可耐逾80年。

(怡保22日讯)传统灯笼高高挂!霹雳州硕果仅存的传统手工灯笼技艺,不但保存珍贵的民族文化精髓,更具吉祥寓意,至今也销至国内及海外峇峇娘惹家庭。

全记灯笼手作访的手工灯笼师傅全文辉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表示,传统灯笼有姓氏灯、字号灯或天灯等,因结构与雨伞相似,故又名伞灯,灯笼由竹签及棉布制成,架构稳固扎实,可耐逾80年。



姓氏灯笼的来历已难以追溯,有人指是郑和出巡时,有些跟随他身边的人懂得制作手工灯笼,因此就将有关文化引进南洋。

他也指出,据说用白纸罩着的竹箩盖着灯盏,是灯笼最原始的样貌,而使用竹箩是为了防止烛火熄灭。

主打峇峇娘惹市场

“传统手工灯笼主打峇峇娘惹市场,因根据传统,多数峇峇娘惹住宅都有一对姓氏灯及一个天灯,除了较富裕的华裔家族,很少华裔会挂传统灯笼。”

他透露,除了国内市场,泰国、印尼及新加坡的峇峇娘惹家族会向他预订灯笼,他以寄包裹方式运至顾客手中。



“在我国,很少华裔会挂手工灯笼,而在槟城及马六甲,可看到会馆、住家、庙宇及酒店等挂这类灯笼。”

全马仅剩3人制作

而在霹州,只有庙宇会订购这种手工灯笼,如怡保天后宫、兵如港妈祖阁及霹雳洞,因为怡保多数家庭使用电灯,且怡保的宗祠及会馆不比槟城老旧,因此少挂手工灯笼。

他提及,以前的灯笼都是使用蜡烛,如今多是采用灯泡。

“姓氏灯笼都会写上郡号,代表中国地名,亦指古代各姓氏祖先发祥或居住地之郡名。”

据他了解,目前全马只有3人,包括他自己制作有关灯笼,其余2人则在马六甲及槟城,已属夕阳行业。

圆形的球型灯笼代表“天”,绘满各种色彩缤纷的吉祥图案。
据说用白纸罩着的竹箩(右)盖着灯盏(左),是灯笼最原始的样貌。
霹雳洞在新年期间挂上全文辉制作的手工灯笼(红圈处),充满诗情画意。

向老师傅学艺

保存峇峇娘惹文化精髓

文辉选择投身手工灯笼事业,只因他了解峇峇娘惹是大马,甚至是东南亚的独特文化,而传统灯笼更是该文化的重要精髓,一旦失传,就犹如拼图遗失了一块,不再健全。

现年约40岁的文辉自中学毕业后,就在槟城向精通制作手工灯笼的老师傅非正式学习灯笼制作方式,直至约10年前开始亲自动手制作灯笼。

“手工灯笼有其象征意义及代表族群文化,中国经历文化大革命后,手工灯笼文化在中国似乎已不见踪影,所幸该文化在革命前就传至我国,因此得以保存。”

他一心想继续保存有关文化,即使是极少数人传承的冷门事业,他至今还能靠该门手艺维持三餐温饱。

他认为,许多游客到大马旅游是为了欣赏体验本地文化,因此该手艺具备发展潜能。

全文辉与学员一起制作古钱币形状的迷你灯笼。

5种颜色各有涵义

如伞撑开象征开枝散叶

文辉表示,挂上传统手工灯笼,寓意光明、佳节添丁及圆满。

他形容多数传统灯笼的形状,圆形的球型灯笼代表“天”,四方形的桶型灯笼则代表“地”,峇峇娘惹家族都会在节庆前夕或期间,如年廿九、清明节、中秋节、办寿宴、结婚及进行祭祖仪式等,将有关灯笼挂在住家大门前。

“传统手工大灯笼一般是以30枝竹签筑成,喻意‘人生30而立’。”

他说,用竹子做成的灯笼形状如开伞般撑开,象征开枝散叶, 暗喻子孙旺盛。

手工灯笼以5种颜色为主,即红、黄、蓝、白及青色;常见的吉祥图案则包括寓意富贵、招财及年年大发的如意结、葫芦、书册、福禄寿、佛手,以及代表人缘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回纹。

一个灯笼最快可在1至2周内完成,最久可长达一个月,尤其是绘在灯笼的图案多,需耗费更长时间。

彩绘最具挑战

他说,做灯笼最挑战的部分是彩绘,因为需等颜料干透之后,才能继续上色。

谈及现代灯笼与传统灯笼的差别,他说,现代灯笼多是用铁线制成,而且灯笼可以随意打开或关闭;传统灯笼是用竹签制成,但不能打开。

除了制作传统灯笼,文辉也发挥创意巧思,自创古钱币形状的迷你灯笼。

他也将迷你灯笼融合本地文化,采用手工峇迪布料进行蜡染,作为罩着灯笼的布料。

全文辉自创古钱币形状的迷你灯笼,精致古朴。

手工大灯笼制作过程

1. 先把竹子清洗干净,用巴冷刀及刀片破竹,再分成30枝竹签。

2. 在竹子穿洞及置入铁线固定灯笼骨架,接着在灯笼骨架上方及下方装上齿轮,并在最下方加上防止灯笼过度摇摆的灯座。

3. 用浆糊把棉布罩住灯笼骨架,再涂上一层琼脂浆作为保护层,接着进行染色及彩绘。

4. 最后在灯笼涂上一层树脂,又称罩油(因大马无桐油,所以用树脂代替),使彩绘颜色更光鲜及发挥防风雨之效。

全文辉的作品高挂在怡保三奶巷的百年房屋前,赏心悦目。

反应

 

时尚

为了传承峇峇娘惹文化 硕士营养师学缝纫摆夜摊

报道|洪诗迪    摄影|王宥文/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常在想,要突破自我跨出舒适圈,转向另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从零开始追逐梦想,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推动力?对此,骆胜坚的想法很简单,因为“这是全世界仅马来西亚有,他国没有,专属我们的名门贵族文化”,所以身为后裔的他觉得有必要去守护、推广与传承,于是,他便毅然决然地放下了营养师身分,转当峇峇娘惹文化的传承与守护者。

骆胜坚是槟城峇峇娘惹家族的第五代后裔,从小就在充满峇峇娘惹文化的环境中成长;也正因如此,年轻时候的他丝毫没有想过守护、推广与传承自己的文化这一回事,毕竟对他来说,那都是从小就一直在接触、也再“正常”不过的事,正常到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需要为它做点什么。

他说:“其实我一直都不知道,父母从小教我的礼仪,我们日常吃的饭菜和糕点都出自峇峇娘惹文化,我以为个个家庭的日常都跟我们一样,直到出了社会才发现自己的文化背景有多特别。”

因此他在取得硕士学位后,便一直当了10年的营养师,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可以做更多的事,跟自己的家庭和文化背景有关的事,于是便毅然决然地离开安逸的舒适圈,踏入一个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圈子;说熟悉,因为是从小就接触的峇峇娘惹文化,说陌生,是因为他丝毫没有设计和制衣相关的背景和经验。

追溯家族故事

在他看来,商机就是要善用自己有但别人没有的资源,很显然的家庭背景就是他的一大优势,可是他还需要更多,于是他开始追溯家族故事,透过家中的长辈与自己知道的慢慢拼凑出更完整的脉络。

当然,只了解自己家族的还不够,他从槟城、马六甲到新加坡,甚至是泰国普吉岛的峇峇娘惹文化都苦研了一番。但当他了解的越多,他就越觉得自己想要守护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就更重了,因为有很多的礼仪、穿着和饮食方面的细节都快被遗忘了,特别是针对新生代。

拜师学艺求救

实际上在时装设计圈中,并不乏没有相关的背景和经验,完全从零开始做起的人,但骆胜坚要做的却是难度更高的传统娘惹服饰,即相当考究手工的卡峇雅(Nyonya Kebaya)和珠绣鞋。

对此,他也笑说:“是吧?连我都佩服自己的勇气,哈哈哈!”

骆胜坚回忆道,刚开始的自己是针线都少接触,更别说要操作传统的缝纫机了。

“那时候我要拜师学艺的对象是阿姨,她要求我一定要会两件事,第一是绘图,第二是缝纫机的基本操作,所以我赶紧向我的设计师朋友求救,让他教我传统缝纫机的基本操作,就怕让阿姨抓到一个借口不教,哈哈哈!”

当一切都准备就绪后,他单是要掌握缝纫机的基本功就耗了6个月,之后才能开始学习刺绣和珠绣,直到能一手缝制出精美的卡峇雅和珠绣鞋。

夜市摆摊躲雨

不单如此,转行初期,他其实也曾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当时的他是先在槟城关仔角的夜市摆摊,某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来不及抢救货物的他只能躲在桌下躲雨。

当时的他不禁在心底反问自己:“我到底在做什么?这是我想要的吗?”此时的他才深刻地领悟到,自己需要更努力地寻找机会,向自己的梦想一步步迈进。

于是,他便一路从文创市集售卖手工艺品,到进驻商场摆摊,向酒店租赁商店,直到拥有自己的私人工作室和门店。

创新才能永葆生机

传统文化要代代相传就免不了“创新”,要赋予它创新表达才能永葆生机,不断焕发新魅力,好让年轻的世代愿意去接近它们,甚至是与世界接轨。

可对骆胜坚来说:“创新确实必要,但也需要有个度,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懂得拿捏,尤其其中的精髓和灵魂不能丢失,譬如峇峇娘惹是名门贵族的文化,所以它必须保有高贵典雅的特质,而不能过于暴露。”

在这样的基础上,骆胜坚给自己的卡峇雅做了两大改良:

(第一)剪裁

因大部分的亚洲人都是五五身的比例,所以他将传统的剪裁裁短了1至2寸,在视觉上就会缩短上半身并拉长下半身,让整体比例更好看。

(第二)配色

因传统卡峇雅的配色都较朴素,很难吸引年轻人,所以就加入更多更鲜艳的配色。

此外,他还有另一个时装线,主要是在现代的服装轮廓和剪裁上,融入峇峇娘惹文化的装饰元素,他坦承这样的设计较能吸引年轻人,“但我相信只要他们愿意接触,慢慢地就会开始想要去了解更多,然后也会爱上娘惹的卡峇雅,我相信他们会经历这样的过渡阶段。”

听骆胜坚娓娓道来传统娘惹服饰的进化史,从最早期的长衣(Baju Panjang),到我们更为熟悉的卡峇雅,包括有蕾丝元素的“Kebaya Renda”,装饰元素较简单的“Kebaya Biku”及装饰元素较繁复的“Kebaya Sulam”等,可以听出他对峇峇娘惹文化的满腔热忱,他说:“峇峇娘惹文化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分享了”,而他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供他分享的平台,还有愿意聆听的听众。

让珍稀文化走向世界

没错,其实骆胜坚想要做的并不只是服装,他还想要与更多人分享峇峇娘惹文化的一切,于是在服饰业务渐渐趋向稳定之后,他便开始与槟城的峇峇娘惹协会合作,希望能在各州举办更多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来,甚至让它走向世界。

正如前文说的,峇峇娘惹是马来西亚仅有,属于名门贵族的珍稀文化;当然,虽然新加坡和普吉岛也有,但毕竟是起始于马六甲,算是我国地道的本土文化,所以骆胜坚认为一定不能让它断了根。

但他说:“要做这件事,不能只靠私人界,政府的协助也很重要。我很理解我国是一个多元种族与文化的国家,政府需要照顾的族群太多了,但我依然希望政府能珍视这地道的本土文化,协助我们去推广与传承。”

而在他看来,目前最至关紧要的是教育,因为,若连我国人民都不了解它,它又要如何走向国际?

后记:以往都是透过社交媒体在看骆胜坚的作品,想说有机会定要去槟城登门造访,没想到他日前就将自己的作品直接搬到吉隆坡手工艺中心(Kompleks Kraf Kuala Lumpur),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走走看看哦!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