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设丹华人文物馆
黄崇锐捐地予林连玉基金

林连玉基金与丹州华团召开联席会议,讨论接管由黄崇锐捐献的屋地,以转为华人文物馆。坐者左起符策刚、李亚遨、张集强、吴建成、刘志文、黄博谆、黄崇锐、黄保俊、陈子儒及阙帝兴。

(哥打峇鲁4日讯)林连玉精神奖得主黄崇锐决定将坐落在哥打峇鲁唐人坡,占地1万3000余平方尺的屋地,连同一栋住屋及燕屋,捐献予林连玉基金,供成立吉兰丹州华人文物馆用途。

林连玉基金代表前天与丹州华团召开联席会议,讨论有关接管上述资产事宜,并成立9人小组管理委员会。



黄崇锐昨晚在一项由中华百年校庆讲堂工委会主催,中华校友会主办的“社区人文建设讲座”上致词时指出,若上述首个由吉兰丹人民成立的华人历史文物馆顺利落实,未来其他州属也能响应,成立各自的华人历史文物馆,这对华社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他说,林连玉基金会的理念就是要将华人历史推广出去,并从吉兰丹开始。

从丹开始推广华人史

黄崇锐表示,吉兰丹华人历史丰富,多姿多彩。其中包括在1890年,吉兰丹一名黄姓华裔,曾获洪门会颁予“铁板”证书。

出席者包括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室内设计系讲师符策刚、林连玉基金副主席李亚遨、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张集强、林连玉基金前主席吴建成、主席刘志文、吉兰丹华小董教联合会会长黄博谆、黄崇锐、丹华堂兼林连玉基金丹州联委会主席黄保俊、林连玉基金会丹联委会前主席陈子儒、林连玉基金马六甲州联委会主席阙帝兴、叶翃瑚以及校友会会长许德辉等人。



反应

 

灼见

【灼见】马来西亚没有唐人街/周若鹏

得知登州政府把唐人坡易名为唐人街,我想掐人。除了掐人,还想捉着华社的肩膀大力摇:“兄弟,别再让别人给我们圈唐人街了,拜托!”

且先认清唐人街由来,19世纪中华人离乡别井寻找生计,比如在美国加州淘金潮、澳洲淘金潮期间,中国移工大量迁入。在陌生的国度里,同文同种的人群居一处守望相助;淘金潮结束后,迁居异国的华人也会首选住在靠近同乡的地方,久而久之形成唐人街。

传达错误讯息

20几年前我就写过《茨厂街不是Chinatown》,那时候我初访多伦多唐人街,深觉震撼。前后左右都是华人,说的是华语粤语,店铺招牌只有中文,我大可在那社区活上一辈子而不必说上半句英语。走入唐人街,仿佛离开了加拿大。华人在白人国家找不到身分认同,区内区外之间仿佛建了一道隐形的墙,区分我们这些人,和他们那些人。

从前唐人街象征的是隔离,是排斥,是对立,你想想叶问等等打鬼佬的电影就知道了。如果一座城里有唐人街,则暗示着华人原不属于那里,都是外来者。难道大马华人那么封闭吗?当然不,我们能说国语,是土生土长的大马人,和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倘若把茨厂街叫做Chinatown,给外人的印象就是另一回事,而且给我们的潜意识传达错误的讯息。

另一方面,过去西方流行文化里的唐人街都是罪恶温床,塑造了负面的刻板印象。后来随着中国崛起,大家对唐人街的观感肯定有变,虽然不一定是变好。比如说中资注入西方影业,总有意无意地标榜中华文化,什么电影里都安插几个中国英雄,观众已觉十分熟悉,中华文化不再引发好奇。况且美国民调显示大多人视中国为最大竞争对手(不说敌人已算客气),其他国家我不知道,但要说唐人街还能吸引游客实在是一厢情愿。

找到身分认同

时至今日,唐人街外的那道墙已逐渐消失,因为当地出生的新一代华人都各自找到了身分认同,比如说美籍华人也一样是美国人。在华人融入社群以后,唐人街只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特征,登州政府却想在这个年代凭空“捏造”出唐人街促进旅游业?

唐人街到处都有,多伦多人去看他们自己的唐人街就好了,来马来西亚干嘛?外国人若真想感受中华文化,你猜他们首先会想到哪个国家呢?大马肯定排在中港台之后。如此,又何必硬把耳熟能详、承载丰厚历史的地名换掉?除非潜意识中就想把异族圈定一处。马来西亚没有Chinatown,过去或许有过,但现在不该有,未来更不能有。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