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无辜扛“冤债” 坠老千骗局
女子双重打击烧炭自杀

尽管家人与朋友曾尝试开导和协助,林佩诗始终无法解开心结而寻死。
尽管家人与朋友曾尝试开导和协助,林佩诗始终无法解开心结而寻死。

(巴生30日讯)冤债与老千害死她!昨天烧炭自杀死亡的林佩诗(34岁)不仅面对出顶店面没办妥手续,而无端端扛上逾10万令吉“冤债”,更不幸地坠入网络老千骗局,误信对方可安排银行贷款,结果钱没借着,还惹上一身蚁,万念俱灰下踏上不归路。

据悉,死者自杀前曾放话:“周三能过关,则大富大贵;不能过关就吃蜡烛”,并通过WhatsApp发出炭的照片,暗示自杀想法;尽管家人与朋友曾尝试开导和协助,她始终无法解开心结而寻死。



林佩诗本月29日上午9时许,被发现在巴生中路口槟城岛路,在车内烧炭自杀。

欠10多万债务

其亲友今早在灵堂受访时指死者走上绝路,除欠下10多万令吉的债务,最大问题是坠入网上骗局。

亲友指出,死者早前曾在吉隆坡经营酒廊,惟半年后便把店出顶他人,疑没妥善进行转名手续,酒廊仍属佩诗名下,因此其不善经营所拖欠债务,就成为佩诗需承担欠款。

“后来,她又通过社交媒体认识自称来自槟城的‘银行代理’,对方告知可协助申请高达50万令吉的贷款,但需先付手续费,而且如她能成功拉拢顾客,还可赚佣金。”



亲友说,佩诗开始接洽有意借贷的人,并把所收到的手续费转账到“代理”的银行户头,岂料该名“代理”却告失踪,让其陷入困境。

林佩诗目前停柩巴生仙境殡仪馆,择定于明天上午10时举殡,并在巴生6英里仙境山庄火化。

死者的母亲(右)及乾妈在灵堂上交谈。

曾放话不过关“吃蜡烛”

为尽速还债,死者未听取亲友劝告。

亲友说,他们曾提醒死者慎防借贷骗局,惟死者一心想尽快还清债务而不加理会。

“一些通过她向‘银行’借贷的人也不断施压,该‘代理’则一再拖延,所以佩诗曾向身边人说‘星期三能过关就大富大贵;不能过关就‘吃蜡烛’的话。”

结果,最终一语成谶,希望其事故能提醒社会人士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信息,也希望欺骗死者的人,会负上应有的责任。

为人豪爽好客常请好友吃饭

死者为人豪爽且非常好客,经常请好友吃饭。

死者干妈透露,死者生前为人豪爽,对朋友出手阔绰,无论身上有钱与否,只要跟朋友到其店吃饭,就由她付款。

她坦承,非常了解死者性格,可惜多次相劝都无法阻止悲剧发生,对此感到惋惜。

她也透露,死者早有寻死计划,事发前,曾向乾爹酒后吐真言,说烧炭自杀最不痛苦。

自杀处是生前最快乐地方

案发地点是死者生前度过最快乐的地方。

死者胞弟透露,死者自杀地方是他们两姐弟之前与父亲同住的地点,也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光。

“她生前不时会回到那里缅怀过去快乐的时光。”

反应

 

商余

一些行为/若琳

我年岁尚小的时候,一次耳闻同学作出自残行为,我感到很不可思议。

生命是珍贵的,而我亦不认为他们是真的打算自我了结。那么,他们作出自残行为的意义是什么呢?没有理由地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然后告诉身边人自己自残了,是在盲目跟风妄图给自己划上“英勇”的伤痕呢,还是只是想给无趣的生活添上一些带着血色的新意?

可当后来有一天我执着剪刀,诡异地平静地丈量着手腕许久时,我突然发现一切的答案其实很简单。至少于我而言。

虽说我不曾真正意义上的下手自残过,但从初二起就开始愈发浓郁起来的自厌,并会对自己扇巴掌的这种自我暴力行为一直断断续续地延续至今。其突然引发的落泪、对着镜子冷声说废物怎么还不去死、骤然挥向自己脸庞的巴掌频发于我的学习中途。

本质上而言,这些不过是我对不够努力、不够优秀的自己而产生的负罪感。

“惩罚”自己减少负罪感

背负着那些沉郁得像乌云的罪恶感,让我喘不过气,于是便转而幻化成另一个个体,对自己恶语相向、施加暴力,用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使我觉得罪孽已清,以此减少负罪感。

这些举措治标不治本,我的微末情绪谈起来也未免幼稚,所以我鲜少提起它们。世人皆不易,我也过了把自己看得大过天的年龄,只会在又一次对自己的恶语后突然自嘲地笑了,想,你这么做不过是在逃避责任,用些不痛不痒的手段“惩罚”自己了,就妄想逃避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和尽到的责任。

然后有一天,我发着呆,突然执起剪刀。很难说我那时候究竟是在想些什么,也许只是在想“惩罚”应该下得再重一些才能掩埋我的罪恶,但最终许久以后,那闪着寒芒的刀锋还是没有落到我的手腕上。

我还是放弃了。我承认我还是想活着的。我还有没去到的远方,还有未尽的梦想,我会为半途中止的生命扼腕叹息,无论如何,我不能让那刀锋划过我的手腕,即便只是浅浅一道,不会划破我的血管,不会有喷涌而出的鲜血。贪生怕死的我怕万一,所以今天我还好好地活在世上,平静地回忆着,慢慢地写着剖析着自己的行为与心理。

与自己和解接受不完美

很难说这种心理成因该如何才能彻底解开,我唯一能做的只有试图与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不再胡思乱想,一往无前地努力。这种行为残余至今,我把它抓来剖析着,从它们中又了解到了更深层的我自己。我不愿称它们为“病态”,只称它们为我的“一些行为”。盖因当你称它为“病”,它就真成了“病”。你只当它平常,它就会是你的一部分,不完美的、阴影之下的,构成了整个完整的你的一部分。

当我将目光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众人之上、世界之上、宇宙之上,我骤然发现,我的“一些行为”,也是许许多多人的“一些行为”。这些“行为”表现形态万千,个中理由万变又不变,但它们在世界、宇宙的宏伟面前,也只能俯首称臣。

如果无论因何种理由作出“一些行为”的世人能看看天边幕布上的上帝画作、广阔无边的蔚蓝大海、风格各异的城市和行人,如果发现身边人作出“一些行为”的我们能不只过耳不闻,而是用心地陪伴他们,给予关爱,让他们亲眼看见世界的美好,让他们对未知的远方与未来产生渴望,黎明是否会更早到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