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需要跨过尸体吗?/吴荣顺

有人说通过统考需要跨过他的尸体。那么通过英校的复办,需要跨过任何尸体吗?

对于极端言论总是让人遗憾的。



在通过大马民族之一的语言都有如此激烈的反应,那么对于走回头路的英校复办,国人的反应会是普遍上的积极吗?

认同应该复办英校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英语是国际语言,应该大力提高。其实华语也是国际语言,甭说复办,再办,增办,只是通过一个统考,都可以把一里路,走成比西游记还有长远的路,甚至恐怖到需要跨过尸体。

要说提高英语水平,所以需要复办英校。理由是堂皇的,可是提高水平的法子种种,一复办英校为手段,肯定又会出现香蕉人、假洋鬼子的林林总总问题。

维护国语无需扔尸体



要说英文是科学语文,所以需要复办英校。那也是不实在的。中国作为汉语的使用国,还不是可以把科技水平发展到美国也要开始和她称兄道弟。可见语言不是科学发展的全部,只是一个工具。

国语的价值无论如何是重要的。身为大马国民,维护国语地位不是靠扔出自己的尸体,而是真正的发挥该语言的动力与活力。

笔者接触的马来学生特多,也特别不喜欢那些说:“我的马来语不好”的学生。要让他人尊重,自己本身就要先尊重自己的国家语言。

复办英校,不如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认真办好现在所有的国民学校上。无论是国民学校还是国民型学校,应该是大马教育的重点。

反应

 

灼见

市场规律牵动教育难题/胡逸山博士

市场经济规律的确是个很微妙的现象,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把它形容为一只无形的手,在奉行自由资本主义运作的社会里不能说是操纵,但至少显著影响许多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即便是被奉为立国之本的教育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我国有关当局最大程度允许教育行业依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加上适当的、主要是保证品质的监管,那么很多本来以为很难处理的、涉及政治较量的教育课题,也许都能迎刃而解,或至少不再那么棘手。

就说本地实施多年的公立大学固打制吧,每次都让入学固打不多的种族忧心仲仲,眼看学子们即便公共考试的成绩再优良,也难分配到所心仪的学系。而独中生的统考文凭不获有关当局所“承认”,就更别奢想得以入读公立大学了。所以当时有者就设法凑钱到国外深造,但也有许多优秀的学子就因没钱而失学,出来社会打拼,以后只好靠“社会大学”来“学习”了。

但后来有关当局开放高等教育行业予私人界来经营,情况就逐渐有了转变。从一开始,这些民营高教学府就不甘于自限予本地,而是勇敢地走出去,与外国的大学结盟办双联课程,让许多学子们得以在本地学府与外国大学本校分别读上1+2、2+1、1+3、2+2、3+1,甚至是3+0、4+0等年份组合的课程,不但大幅度地节省了到外国求学知的高昂费用,而且毕业时还得以领取国内外两校的证书,两全其美。许多家长与学子,从此就根本不再考虑到公立大学就读的选项,而是专注到此类私立高教学府就读。

我当年独中毕业时这类国内外双联高教领域还未趋成熟,只好直接到外国去深造,否则应该也会考虑如此的“价廉物美”的深造选项。而演变到当下,许多此类私立高教学府自身也已升格为完整的大学,不一定再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但即便如此,看来许多学子也还是趋之若鹜地要到这些本地私立大学就读,这从每次公共考试成绩放榜时,五花八门的教育展上各大小私立大学争相招生的场景看出来。如此一来,“固打少而没书读”的怪像,也就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被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进展缓解了。况且,说得更白点,对于雇主来说,更乐意聘请毕业自公立还是私立大学者。

但同样的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却也影响在另一个相关的教育课题上,也就是独中统考文凭不被有关当局承认一事。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扣动本地华文教育捍卫者的课题,而对于如我般拥有此文凭者来说更为如此。

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

但近年来却也观察到一个起码对我来说是个怪现象,即许多独中的学妹学弟选择在高二时报考大马教育文凭,之后就跳过高三不读,当然也就不报考高中统考了,而是凭着教育文凭,直接到上述的一众私立大学去读一年预科,之后就继续就读到大学毕业。

个别独中甚至面对高三学生寥寥无几,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的困境。坦白说,长此下去,独中统考所面对的问题或将超越被承认与否,及办下去是否还有意义的存在问题了。市场规律强大的运作能力,实在不容忽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