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南京大屠杀:可原谅,永不忘/陈美枫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经1995年和2005年两次扩建后才达到今天占地7.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规模。我和内子多年前初访南京时没去参观,2016年6月重游南京时才特地乘坐地铁到云锦路站去参观这外形设计十分新颖前卫的博物馆。

博物馆就坐落在该地铁站的旁边,入馆免费;坐落地是当年日军大屠杀南京市民的主要场地之一,埋葬了众多遇难者,因而被称为“万人坑”。我俩在馆内逗留了两个多小时,参观展馆各部位,浏览各种资料。该馆呈现资料的方式与日本广岛的和平纪念馆及长崎的原爆纪念馆有点相似,以“生与死”和“痛与恨”为主题。



南京市另17处大屠杀遗址也都建立了纪念碑。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在1937年12月13日开始的6个星期内。侵华日军于13日那天攻陷了中国首都南京,蝗军开始四处杀人放火,滥杀无辜平民以及已投降缴械的中国士兵,疯狂蹂躏中国妇女,抢劫掠夺;战后,设立于1946年在日本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估计大屠杀造成20万人死亡,中国官方则根据1947年南京战犯法庭的估计认为遇难人数超过30万人。西方社会把这宗惨案称为The Rape of Nanjing。

日本美化大屠杀

日本战败后大肆销毁战争罪行的证据,死不承认曾经犯下南京大屠杀这等罪行,甚至改写教科书,把当年日军令人发指的行径美化为挺进南京受阻而被逼大开杀戒!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南京大屠杀惨案资料纳入“世界记忆名录”。该组织于1992年成立了个14人国际咨询委员会,专司保护及宣扬世界各国拥有但是超越时间和文化局限的重要文献;首批38件文献于1997年被纳入世界记忆名录。



1997年,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写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英文原著书名: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专门向西方社会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她的著作让世界了解事件真相,而且全面改变了国际史学界对这段日本侵华史实的论述框架;然而,张纯如发表此书后接到不少威胁和压力,使她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最后导致她于2004年11月4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仅36岁;但她仍然活在许多人的心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了表扬她的贡献而为她在馆内立了尊铜像;今年4月7日,张纯如纪念馆在中国江苏省淮安市开幕了;淮安正是她的祖籍地。

吊诡的是,一项那么严重、造成比两颗原子弹总和更大死亡人数的战争罪行,却似乎引不起开口闭口人权的西方社会的多大关注。美国人只在每年12月7日举行珍珠港遇袭追思会,对6天后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却毫无表示。2009年2月,电影“拉贝日记”(英文名:City of War:  The Story of John Rabe)在第59届国际柏林影展首映,才重新唤起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这部德中法合资的电影是根据当年生活在南京的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日记改编的。约翰见证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他利用纳粹党员的身分,与日军谈判,在南京辟了个国际安全区,从而帮助逾20万个中国人逃过一劫。

勿仇视整个民族

2014年12月13日,中国首次高调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举行了盛大的全国性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主持国家公祭仪式。他说,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但与此同时,中国人也无需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而仇视这个民族。

80年了,可以原谅,但不会忘记。

反应

 

森美兰

客家文化协会博物馆 获赠人工智能机器人

(芙蓉13日讯)世界物联网协会主席拿督斯里熊茂雯赠送一台人工智能(AI)机器人予客家文化协会博物馆,并在今日举行移交仪式,协助该会实现文化与科技结合的理想愿景。

森州客家文化协会“与AI携手弘扬客家文化”筹委会主席许德芳在致词时表示,该机器人拥有智能化感应系统,能向来宾致欢迎词,引导博物馆展览路线,和提供展览品有关信息,如历史、背景和故事,还能与来宾跳舞等互动。

她说,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世界中,AI已经融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且越来越普遍。

“令人惊喜的是,AI竟然能在促进和保护文化上发挥作用,AI无疑是在现代世界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她呼吁全森华小可领着莘莘学子带到博物馆参观,正好配合教育部所提倡的“积极认识与运用人工智能”概念。

谢琪清:传承文化需新科技

亚沙区国会议员兼该会顾问谢琪清表示,文化固然需要传承,但也需要有新元素,即新科技。

“在这个时代,科技已经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试问,科技是否能取代人类呢,我认为是不会的。但人类必须与科技携手迈进,才能符合新时代的理念与趋势。

“以前所做不到的,我们可以试做,有了科技的加持,在未来肯定能够做到。”

为配合活动与场景,该会会长孔菊华以客家方言致词,她说:“本馆在众人的努力下,访客数量逐渐增加,如今不仅有来自中国的访客,更有大量的大学生到访,为他们的功课增添资料。”

她说,截至目前,共有80%访客是年轻人,可见对青年而言,博物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场所,而是个可以更快了解客家文化的桥梁。

她指出,如今有了新科技的加持,访客的参观体验必将更上一层楼。

结合新科技防患未然

另一方面,有感于森州废料处理中心昨日发生火灾一事,谢琪清吁请相关单位须深入调查,并做好措施,必要时须与新科技结合,提早防患于未然,避免灾难重演。

他表示,许多市民在昨日被惶恐不安的情绪裹挟,政府不能为了一时方便让人民陷入危险。因此,政府须考虑纳入新科技,带动国家进步,使社会、乃至国家科技全球化。

出席者尚有客家文化协会永久名誉顾问丹斯里黄思华、顾问吴浩逢、曾泠溨、张志远、阮振光、华人文史馆馆长陈嵩杰、拿督斯里沙丽珐、客家语流行歌之父张少林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