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曾广志
生死一体相安无碍

曾广志这名字听闻很久,知道他一直很努力推动“生死学”,但访问他的因缘却是十多年后才成熟。



在台下第一次听曾广志演讲,才真正感受到他的魅力,他的辩才无碍与热情深深牵引台下的听众。由于曾广志也是广东人,因此我选择用粤语进行访问,倍加亲切感。

与曾广志作访问是一种享受,像在听有趣又具哲思的故事,他对我诉述有关“生与死”之间的故事……

学佛篇:感恩常遇善知识

曾广志学佛因缘可谓比一般人“特殊”与“特别”。他很小就与佛教很“有缘”——很小就到寺庙上佛学班,从小就有“生命有限”的圧迫感。

“8岁我就参加第一次短期出家,当时很享受短期出家的生活,佛教庄严的仪式很吸引我,由于还是小孩,唯一的困难就是过午不食。”



14岁时,他第二次参加短期出家,对佛教义理多了一些了解,常跑道场,很习惯寺庙的活动。“中学时,接触到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一书,这本书启发很大,对佛教的义理有比较完整的理解。”

20岁,曾广志到槟城参加第三次短期出家,当时竺摩长老正闭关,但慈悲的长老在关房外为他传授沙弥戒,这令他非常感动。后来,他到台湾升学,在高雄大学的医学部参加大学佛学社,也因此因缘参访了很多台湾道场,除汉传外,也接触到不同的传承与派别。“由于自身会英文,提供了很好因缘条件去接触南传佛教,后来也因担任藏传佛教一些弘法开示的翻译,无形中加深对藏传佛教的理解以及学习。”他坦诚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善知识,也解开了心里很多问题。

翘课听忏云法师弘法

曾广志回忆参与台湾著名大师忏云法师佛七的过程,是满满的感动。“在台湾读大学功课很忙,而那时忏云法师刚好在高雄有场弘法讲座,学校也有课,但我认为机不可失,于是特翘课去听忏云法师的讲座。那时一见到忏法师就一直莫名其妙的哭,很感动。过后就有幸参与了由忏云老法师主持的佛七,真的是难得的福报与因缘,”

过后,曾广志一直继续修学佛法,他不敢言自身有任何的成就,但至少面对事情时保持某程度的“观察”。

在修学路上不断的摸索,他目前对修行的定义是——回归生活即是修行,观察每个当下的情绪变化。

身心篇:调理身心有利修行

询及曾广志,什么因原会让他去修读心理学,以及修学“正念禅修”?

“佛教是心法,传统佛教一般偏重在心的调整,有时会忽略了身体的调理,或认为情绪是一种执著,只要不执著就可以,对心理的层面不太关注,但随着时代的改变,目前的生活节奏与以前很不一样,身体不像古人般能过着自然的生活,心理承受很多的压力,不是口头上说‘放下’就能解决。由于五官与五蕴受污染,因此我觉得有其必要学习一些心理技巧或正念课程,他们能加深禅修上的体验。”

心理悲伤未被解决

曾广志坦承自己虽然学佛逾20多年,其实一些心理隐藏的问题未被解决。那时他在修读生死学,但却不懂“悲伤辅导”,因此申请修读该课系。

“我一直认为自己心理上没问题,怎料在上第一堂课时,一想到祖母就不懂为何非常悲伤,哭个不停,后来才知道是长期隐藏的内咎,因为自己是医学系学生,却在祖母病重时无法医好她,这创伤一直被忽略!我不是说佛教的方式不好,佛教的处理是究竟的,但现代人面对的心理压力问题,或要先用现代的心理学以及一些正念课程来处理。”

因此,他从“身心灵治疗课程”与“正念课程”中领会到佛教所谓的“善巧方便”。

生死篇:先懂善生 就能善终

多年前“生死学”在国内还未普及时,曾广志就大力通过讲座推动“生死学”,因此被誉为国内“生死学”的推动者。他于1995年开始在国内推扩“生死学”教育至2003年,而民众的反应越来越好,证明现代人越来越需要对“生死学”的理解。

“从这么多年推动‘生死学’的经验,告知我有关生死议题的需求不断被要求以及被填补。现代人需要适合现代人的生死处理。以前的人,家里有死人自会懂得如何处理,但现代人的生活过于忙碌,很难理解生死的意义,需要有平台去讨论如何处理生死的议题。”

他认为古老的葬礼习俗现看来当中或有一些封建和迷信的地方,但却有保护亡者家属的功能,如怀孕妇女不应出席葬礼,因过于悲伤的心理情绪或会影响胎儿的成长。

教育人们思考死亡

曾广志近几年很努力推扩“生死教育”,教育人们去思考死亡,从而更珍惜身边人,以及培养感恩的心。

“‘悲伤辅导’不一定针对生死,其实人每一天都在生死,每天的‘得与失’就是一种‘生与死’,只是肉体的死亡才是这一期生命‘最终极的得与失’。若平时对生活的一切都没觉察的能力,哪当死亡到来时,如何会有能力处理生死大事?因此‘生死学’是教导人们要日常生活中观察‘生与死’。就像这场访问,刚才是开始,现在正进行,待会就结束,这也是一场‘生与死’。”

曾广志表示,我们要对生死有一定的理解,了解生与死本就是生命的本质,如此生死才能两相安!

“生与死是一体两面的!生命本是一种过程,当你临终回首,才不会心虚与遗憾。死不一定会不安宁,若生命过程一直活得很很充实自在,那面对死亡时,心会很自在。要‘善终’,先要懂得如何‘善生’!”

从“小我”到“无我”

他认为佛教对生死有很透彻的理解,佛教的“三法印”就对生命解释得很好,只是人对“我”这个个体太执著,不愿面对事实,更不愿去思考生死的议题。

“佛法中的‘无我’是解脱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应先认识‘自我’或‘小我’,如此才能慢慢靠近‘无我’。因此西方心理学有个优点,就是先处理‘小我’的问题。”

曾经何时,国内传统佛教排斥“新时代”的“身心灵治疗方法”,认为不究竟。“它虽然不究竟,但却有效处理现代人的身心问题,这该视为‘方便接引’,是一种‘善巧方便’。”

曾广志认为佛教在“身心灵”这一块,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

反应

 

登彼岸

八正道与三学

文:明吉法师

八正道是修行解脱烦恼的八种方法,然而,它也可以归纳成三学,也就是戒定慧。戒是我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防非止恶,善行积福的行为;定是摄心一处,专注不移的功夫;慧是看清世间实相的体悟。这三者都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

八正道里的正语、正业及正命是属于戒学的范围,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是定学的内容,最后的慧学则包括了正思维及正见。

三学是一个总纲,所以跟实际操作修行的八正道的排序有点不一样,如佛陀把属于慧学的正见及正思维排在八正道的首位,这是因为在修行前,我们最好还是必须具有对佛法的认识,才知道自己要如何修行;其次,当我们知道了佛法的修行及方向之后,接下来修持戒学的正语、正业及正命就会更有力量,更容易实践;最后经过戒学的道德行为净化的身口意可以发挥正念良好的功能,让我们的禅修容易进入定境,实现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断除烦恼的目的。

非法说法,法说非法

虽然,佛陀教导八正道,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成佛之道,但是我们要小心接触佛法,因为现代社会有很多邪魔外道冒用佛教的名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破坏佛教的名誉及误导众生。

尤其,现代社会的资讯发达,某些人在接触了佛法之后,以自己的世俗才智,编制了一些相似佛法,乍看之下好像说的非常有道理,其实跟真正的佛法却有很大的落差。因此,现代的佛弟子不能像以前教育不普及的年代那样只是按照听来的佛法学习,而是应该要好好的花一点时间来亲自阅读、研究及思维佛经论典,千万别道听途说,以免被一些能言善道的附佛外道蒙骗,而走上了学佛的岔路。

附佛外道爱谈玄说妙

有人说我时常在出版书籍里提到附佛外道,觉得可以不用再提到他们,因为这已经是陈腔滥调了。然而,处于末法时代的我们时常眼见耳闻许多的邪师外道借用网络媒体,宣讲似是而非的佛法,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我是不得已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大众,实在是老婆心切呀!

许多附佛外道喜欢谈玄说妙,理论似乎很高深,甚至还带有神通色彩,但是却往往缺乏实践,尤其是缺乏戒的这一部分。因为,许多别有企图者利用佛教名誉冒充得道者,其目的就是财色名利,因此,自然不肯用戒律来束缚自己。

可惜的是一般人以为他们的佛法高深,加上他们教导的那些既可以满足修行的目的,也可以享受世间的欲乐的法门跟自己的习气相应,于是就非常高兴及乐意追随他们的教导,殊不知自己已经堕入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的陷阱。实在是令人为之惋惜及感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