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海涛法师:
丢失菩提心 学藏传无意义

去年7月,台湾的海涛法师因“眼睛业障重”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但他本身没有公开解释。时隔1年多,他的两名信徒因两年前在伦敦放生螃蟹与龙虾,日前被法院判罚款,海涛法师的名字再度于佛教界、环保分子,以及媒体上被议论。

现,他就接受《南洋商报》专访,除对以上风波作出公开回应,同时也告诉读者,他对“道场本位”、“多元婚姻”,以及“汉传密宗相融合”等议题的看法。



海涛法师(左)接受本报记者访问,对外界对他的误解,作出了回应。

出家篇 出家是寻找生命出路

海涛法师出家的因缘就像一部电影。

当时,33岁的海涛法师,眼见6岁的儿子一直嘴里念着要出家,所以就开始研究佛法,尝试从中了解原因。

“那时我觉得出家是很消极的,倒是6岁的孩子要出家,我觉得奇怪。”在研究经典中,他就看到一段文字:“出家是出离自私、欲望、金钱、感情占有的家,而成为世界的自由人”。当下,他感受很深。他开始意识到,出来社会工作就算挣到钱也不一定幸福。

“出家是在寻找生命的出路,人其实都在寻找快乐,但我们的快乐是占有与拥有式的。有钱了,地位高了,或与爱人结婚,咦!怎么不是那么的快乐,而是约束,我开始寻找答案。”



母亲病重 开始茹素 

而后,母亲病重,他开始茹素,并接触到《地藏菩萨本愿经》时发愿,要是母亲痊愈他就出家。神奇的是发愿后,母亲就被告知能出院了,因此他毅然决定剃度出家。当然,这一路走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由于有家庭,海涛法师用了两年的时间与家人拉锯与挣扎。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晚孩子跑来找他,哭着说:“爸爸你一定要出家,你出家了,我也要出家”。

最终,海涛法师摆脱了情感的束缚、说服了家人与·父母,35岁那年剃度出家。

藏传篇 

南北藏传各有特色

海涛法师来自汉传佛教,但近年来都融汇藏传密宗的方式来弘扬佛法,究竟是什么因缘接触到藏传佛教?

他表示,出家12年后,一次有人向他介绍一个老喇嘛在印度乡间办佛学院很苦,因此本着要去援助的他,在接触老喇嘛时发现,自己过去对藏传的理解不够正确。

“那里,三四千人生活得很认真。小喇嘛念书、背咒语、辩经、诵经。”后来见到大宝法王后,才让他对藏传佛教更友兴趣。当时,参与嘎玛巴的法会是,海涛法师竟被场面震撼得感动落泪。而后,亲见大宝法王时,他深觉后者像一尊伽蓝菩萨(关公)出现在眼前,而大宝法王甚至开口第一句话便嘱咐他:“希望你回台湾后办伽蓝法会。”这让他感到讶异。从那时开始,他开始了学习藏传佛教的因缘。

一次,他问大宝法王,面对癌症病患应该怎么做?法王说自己会尝试吸纳这些病痛。这种如母亲为生病孩子受苦的大爱令海涛法师感动,他觉得法王很慈悲。有机会接触法王,海涛法师总觉是种福报。

藏传哪一点丰盛? 

藏传佛教的特色是什么,其丰盛点在哪里?

“要修藏传佛教,基本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来修藏传佛教比较有用。菩提心是以大悲心为基本戒律与根本。没有去悲悯众生,去学藏传是没有意义的。”

海涛法师补充,藏传有优点,如阿底峡尊者把佛教的经与轮的精髓整理成很短的诵文。汉传佛教的经典也非常好,但需要有很多时间进行思维整理和消化。

一些人爱将藏传、南传或北传比高低或作分别,海涛法师不认同,这就是他多年来极力想去突破“互相比较”的一环。

“法王表示自己其实是以汉传佛教为基础,来学习南传佛教的出离心,再来学习藏传佛教的菩提道次第。”

海涛法师认为很多人学了藏传,念佛持咒、闭关,却失去了汉传佛教关心社会的大悲心,这对修学藏传佛教的意义不大。

汉传藏传皆是佛法

询问海涛法师,南北藏融合是学佛的新格局?

他回应自己那套汉传结合藏传的修行方式,并没为佛教带来什么新格局,因“本来”就如此。

“两者其实都是佛教的经典和教义,都是佛说,是后来的佛弟子硬要将它分开,然后将它分成不同的教派与传承。”

海涛法师指出,这如盲人摸象,只能摸到其中一部分。所以这也是为何他佩服大宝法王。“我向法王学藏传,法王却说从我身上学汉传,甚至学得更多,他不断地问,也不断地研究经典。”

他认为,当信众有分别的观念时,会伤害到佛教,导致四分五裂。

“法王曾说,动机决定一切,不是念诵的内容。”

海涛法师在举行烟供仪式。
海涛法师在大宝法王身上学习到不少佛法的精髓。

争议篇 

应以经典和戒律为依据

无论是1年多前的“眼睛业障论”,抑或放生与烟供的争议,海涛法师都承受社会大众对他的看法,不过,当被问起时,他提供了答案。

谈起“眼睛业障论”风波,他表示,自己当时选择不主动与公开解释,至于媒体的提问,他要视乎对方询问的动机。如果对方抱着舆论或点击率为出发,那这样的交流与解释不见得有意义,尤其会面对断章取义的可能。这是为何他当时没急着公开解释的原因。

凡所有相都是虚幻 

对于本报的提问,他坦言,按照佛教教义,其实凡所有相都是虚幻,不可完全相信,因这只是眼睛的分别,实际上一切都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佛陀说过,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一切都是幻化的,变化无常也存在的,是我们的心态在起作用。所以应该趁机会告诉自己,这是业报,要超越自己。”

海涛法师继分析:“眼睛看到后会痛苦,是因为自己有分别心,所以才会痛苦。”

他强调,其实当时自己是在解释这点时用了这么一个比喻,然而媒体就“截取”了这一部分,以达到消费及引发舆论的目的。但是,对他来说,这风波不会对他造成困扰,只是若有人问起,他才解释或让他们看当时的录影。

至于放生或烟供,海涛法师表示,任何人都可以保持任何角度与立场,但是,他则是依据佛教经典来行事,因为佛教经典都有提及。他说,佛陀鼓励放生,也希望能帮助一切有情众生,其中《金光明经》中提及,佛陀有一世身为大长者子时放生了一万条鱼,结果这些鱼却死了,然而这不对佛陀造成负面因果。

“其实很多人都没有看佛经。在讨论对与错时,不要以我的话来作标准,而是应以经典和戒律做根据,如此才不会导致纷乱,不要只是依依据某些出家人所说。”

快问快答问:

有些人对烟供有看法,质疑为何不去救济有生命的一群?

答:食物不仅是上供(佛与天人)而已,世间有情众或鬼道也需要布施的。鬼道的数目超过于人和畜生的百千万亿倍,所以,汉传佛教早中晚会有施食于鬼道。若鬼道不安定的话,人类也会出问题,事实上,华人都有这个习惯,如供水烧香等。

最好的布施是上供佛或祭拜祖先的贡品,也留一些给需要的外面的有情众,这样才是上供下施。

毕竟鬼的寿命很长,数量也很多。加上佛教徒也会协助其他宗教的孤魂,其他宗教没有这一套的,以此烟供是对孤魂的关怀。

问:你怎么看“放生等于放死”的论述? 

答:我们不能否认放生的功德,要讨论的是如何更妥当的放生,而不是拒绝放生。因为这是没有站在悲心的角度,我们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

放生是对动物的一种关怀,是佛教徒应该要做的,所以不应该不做,尤其佛教经典都有提及。

一般人反对,我们可以解释,但是佛教徒本身讲出这样的话,是不太妥当的。三皈依弟子和受菩萨戒的人应该做的,只是放生如何发展到也能兼顾到生态环保,而不要去否定它,甚至说放生就是放死。

问:加持灌顶会功利吗? 

答:事实上真的能有世间的福报,一如放生能让人健康长寿,但是,真正学佛的人不会只求这些。

无疑,这是一种善巧方便,然而灌顶的基本是发菩提心,是受菩萨戒的意思,每一个灌顶都意味着因愿意做菩萨,所以才把这个殊胜交托予你。

独家专访:黎添华

反应

 

登彼岸

令人头痛的小妄语人

文:明吉法师

说话是每个正常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然而,要把话听好及说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有些人善于言辞,说的话让人如沐春风,自然获得许多人的友谊,有些人则词不达意,又或者言语粗暴,让人耳朵受罪,只好敬而远之。

然而,还有一种人的话语,我们是要非常小心的应对及处理,因为这种人的说话方式如鱼目混珠,三分真七分假,让人烧脑费神去解读。或者我们可以把这种喜欢以假乱真说话的人称为小妄语者,他们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喜欢拿着鸡毛当令箭,狐假虎威地抬高自己的地位发号施令,令人感到头痛。

把话套在别人口中

如果你接触到这种小妄语人,你会发现他们都会有自己的一些口头禅,例如他们要你做事或告诉你事情的时候,前面都会有一句像佛经里“如是我闻”的开头,他们喜欢说:“师父说”、“老板说”、“老师说”。

如果你深入去了解,可能会发现他传话内容的一部分确实是师父或老板说的,而其他部分却是他自己的想法。这样说话的结果就是会让人误会师父或老板的意思,造成对他们的误解我不知道这种人是有意而为,还是他们无心的说话习惯,要求他们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且,他们也不认为自己说错话。

因此,我们只好采取小事随便听之,大事就要直接和当事人联络确认,而我们发现和当事人沟通的时候,对方往往会否认小妄语人传达他们的讯息,或者传错了讯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