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注入“科技”追思悼念
他为殡葬事业开设网站

李奕赋成为家族中第四代殡葬业者,力求创新经营。(图:新加坡《新明日报》)

(新加坡12日讯)35岁前保险从业员转行殡葬业,成为家族中第四代殡葬业者,注入“科技”以扩展生意。

李奕赋(35岁)告诉新加坡《新明日报》记者,每当他小时候谈起家里的生意时,朋友总会略感紧张尴尬,甚至有些忌讳。



他笑说,“这并不难理解,毕竟从父亲往上三代,都是殡葬业者,难免让一般人觉得有些害怕。”

先进入保险业打拼8年

大学毕业后,李奕赋并没有马上接手家族企业,而先进入保险业,自力更生地打拼了8年。

他表示,由于对家族生意仍感兴趣,毅然决定改行,投入殡葬行业,成为家族中第四代业者。

“每次帮客户妥善处理家人的身后事,都令我感到满足,因为对我而言,能帮往生者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这不仅能让往生者安息,也能帮助安抚他们的家人。让他们释怀。”



利用科技追思悼念

为了紧跟时代变化,李奕赋也为自己的殡葬事业开设网站,让客户上网发讣告、买花圈,利用科技追思悼念。

他透露,由于顾客更加年轻化,网上所提供的服务也受到好评。

“我打算在未来继续扩张生意,提供更多有创意的服务,比如让客户预先订制自己葬礼等。”

妻子支持事业

殡葬业者的工作时间不确定,往往要全天候待命。

李奕赋表示,接到客户电话后,1小时内就必须赶到,因此留给家人的时间并不固定。

“幸运的是我的妻子非常支持我的事业,而孩子们也对我的职业感到骄傲,毕竟我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李奕赋表示,虽然工作时间不固定,但时间也更自由,能在平常工作日陪伴孩子,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他也表示,为了与时并进,特地飞到台湾,向当地的殡葬业者学习最新的葬礼流程。

反应

 

国际

中国殡葬业渐打破偏见 专业人才不断涌现

(北京17日讯)在日本电影《入殓师·Departures》中,大提琴手小林大悟误打误撞成为陪伴人走完最后一程的入殓师,一路走来,他对这个职业从排斥逐渐走向热爱,他的妻子也由反感转化为支持。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和小林大悟一样,发生着相似的故事。

2009年,遗体火化师王锦机缘巧合地从事了殡葬行业。15年来,从恐惧到专业,王锦以精湛的技艺进行火化操作,给予逝者最高的尊重。王锦表示,每次听到丧属的感谢,都会让他感到一份成就感。

提起殡葬行业,很多中国人讳莫如深,尤其是在长辈眼里,殡葬行业的工作并非一份理想、体面的工作。

“刚进这行的时候,有朋友认为我的工作恐怖,后来我只说自己在国企上班,是一名操作工。”说到这里,王锦有些许无奈。可越是如此,他就越想把这份工作做好。如今,王锦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感染了家人和朋友,他们早已习惯王锦的工作并表示支持。

无独有偶,“70后”李建华同王锦一样,是一位资深遗体火化师。近日,李建华在中国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遗体火化师、公墓管理员赛项沈阳市选拔赛中荣获一等奖,他的操作流畅而精准,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已从事殡葬行业近20年的李建华,见证了行业的巨大变化。从最初的手工操作变为现在的机械化、自动化,“火化工作不是想象中按几个按钮那么简单,火化工作是一门技术活。”李建华说,每日开工前,他都会对火化炉等设备进行检查,保证遗体火化工作能够顺利运转。

“现在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大多年轻人对殡葬行业的好奇多过忌讳。”谈及民众对殡葬行业存在的误解和偏见,李建华表示,尽管有所改变,他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改变殡葬从业者的社会形象,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这一职业。

有业内专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中国殡葬行业逐渐消除偏见,伴随职业标准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殡葬行业,他们苦学苦练、迅速成长,为职业“代言”“正名”。

“95后”公墓管理员李泽霖就是其中一员。科班出身的李泽霖在大学毕业后毅然投身墓园工作。他深知传统祭扫方式的弊端,因此一直致力于推广绿色、环保的祭扫方式。“我将持续推动绿色祭扫的普及,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李泽霖说。

25岁的高铭岐从事殡葬行业已有5年。他认为,人们对殡葬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强调个性化,从业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准。

就读殡葬专业的“00后”小顾在互联网上分享着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日常。对他而言,加入殡葬行业的意义是给生者以慰藉,予逝者以尊重,如同电影《入殓师》中台词所说:“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