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行动党领袖:淡市令民众难受
经济成大选首要课题

陈汉光(右三)与行动党领袖交流。左起潘俭伟、方贵伦、刘镇东、郭子毅及杨美盈,右起邓丽华及邬永龙。

(八打灵再也2日讯)民主行动党领袖指出,市场普遍淡静,民众迫不及待全国大选尽早举行,因此经济课题将是来届大选的首要课题。

武吉免登区国会议员方贵伦指出,许多生意人都对现状感到不满,因此他相信经济课题将影响国家政局。



他举例,不只本身选区内的批发商店及普通商店很多都处于空置状态,许多生意人都向他投诉面对很多问题,并希望尽快举行大选,“因为快透不过气了”。

“有些做小生意的生意人因为面对内陆税收局追税问题,一时三刻拿不出10多万令吉的款项,因此宁愿选择关门大吉。”

方贵伦与数名行动党领袖趁中秋节前来《南洋商报》拜访交流时这么说。在场者包括居銮区国会议员刘镇东、八打灵再也北区国会议员潘俭伟、百乐镇区州议员杨美盈、行动党国会领袖林吉祥政治秘书郭子毅及全国总部媒体顾问林芮光。

《南洋商报》接待代表包括总编辑陈汉光、副新闻编辑邬永龙、副新闻编辑兼雪隆新闻主任邓丽华、助理新闻编辑蔡晓薇及高级记者官泰发。

华裔认同敦马管理



方贵伦补充,税收局目前不是根据盈利来抽税,而是根据计算货柜方式征税,包括土著为主的汽车进口行业也面对同样问题。

“我认为追税应根据法规,如果商家逃税,就应根据证据提控他们,而不是不管别人赚了多少。”

另一方面,潘俭伟针对希盟名誉主席敦马哈迪医生会不会导致行动党失去华裔选票的提问指出,马哈迪在执政时期,其实获得大多数华裔选民的支持。

“行动党有本身的实力及支持者,但在行动党影响力不及的地方,大部分华裔都支持马哈迪。”

潘俭伟认为,华裔选民认为马哈迪的管理方式成功带动国家的发展,因此大部分都不会说对他存有不良印象。

“虽然马哈迪没有公开招标,东西可能买贵了或建贵了,但华裔选民还是认为他做的事情有带动国家发展。”

希盟谈妥逾百议席分配

土著团结党与国家诚信党将分配伊斯兰党早前所攻打的议席,因此希盟不存在议席分配问题,并放眼夺下120个国席,执政中央。

刘镇东说,希盟目前已解决了逾百席的席次分配,并希望行动党、公正党;以及土团党加诚信党,各赢得40席。

“在西马的165席当中,希盟必须设法赢得100席,以取得执政的合法性。”

刘镇东补充,巫统在西马有73个国会议席,其中30个属于堡垒区,另外43个则有可能输掉,前提是希盟取得八成华裔选票及四成巫裔选票。

另一方面,刘镇东针对来届大选如果出现“巫裔在朝,华裔在野”情况,华裔权益将由谁代表的提问指出,来届大选不会出现族群分歧的投票结果,因为将有巫裔选民在来届大选转投希盟,只是目前无法掌握究竟有多少选民,以及什么选区的选民会这么做。

针对华裔选票的支持情况,刘镇东指出,行动党在上届大选大约获得85%华裔选民支持,来届大选则胥视华裔选民如何看待政治局势,包括有无可能“变天”。

“如果觉得不可能换政府,应该就不会回乡投票。反之,华裔选票还可能有增加的空间。”

他指出,他本身较为关注投票过后的问题,也就是一旦变天成功,则政府能否顺利交接,这其中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王室、选举委员会、法庭、警察及军队。

希盟首相人选
“船到桥头自然直”

居銮区国会议员刘镇东指出,马哈迪与人民公正党实权领袖拿督斯里安华已达致合作,因此希盟首相人选最终将会是“船到桥头自然直”。

他指出,在希盟最高领导层名单出炉之前,巫裔在野势力并没有一个核心,因此名单出炉显示马哈迪与安华的问题获得解决。

“只要马哈迪与安华之间的问题获得解决,后面的问题就容易解决,希盟首相人选自然出现。”

刘镇东强调,希盟首相人选的问题不在于谁出任首相,而是马哈迪与安华最终能否达致协议。

国际知名的政经杂志《经济学人》不久前曾抨击希盟一些领袖乐以秘而不宣,倘若胜选,谁将领导马来西亚,“也许这看来是实用主义,但事实上却只是失败主义。”

刘镇东针对这种评论指出,这类论述只适合形容希盟最高领导层名单出炉之前的情况。

“没有人想过马哈迪与安华会和解,所以名单出炉后,整个局势已是不一样。第一轮的和解已完成,则第二轮的和解是什么?关键是安排好第7任及第8任首相人选。”

根据首相上届大选动向
潘俭伟预测非今年大选

潘俭伟指出,根据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上届大选的作法,今年将不会举行全国大选。

他针对预算案公布之后,是否有可能举行大选的提问指出,尽管马哈迪曾在1999年11月宣布解散国会,他推测,根据纳吉目前的心态,应会在预算案后,趁势“派糖果”争取民心。

“他在2013年已做过一轮,在派发一马援助金及巡视垦殖民区后才宣布大选,这一次也会是一样。”

报道:官泰发

反应

 

言论

纳吉特赦是面照妖镜/章龙炎

特赦局前些时候宣布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SRC国际案的刑罚减半,罚款减至5000万令吉的决定,引起各方议论。

有的认为纳吉应该获得全面特赦,有的则认为纳吉“罪不可赦”,给予纳吉减刑是“国际笑柄”,甚至有的要求特赦局撤回成命。

政治考量左右决定

在我看来,特赦是《联邦宪法》第42条文赋予国家元首的权力,本应超越政治,但各方对纳吉特赦的反应,却让人觉得这是项政治决定。也就是说,政治考量被认为左右了特赦局的决定,国家元首作为“第四权”没有起得任何作用,被当作是透明的对象。

记得2018年全国大选后国阵失去政权后,拿督斯里安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获得国家元首全面特赦,却不见得那些对纳吉“半特赦”很有意见的人在当时出声。

有人会辩解说安华与纳吉的案件不可相提并论,但那只能说是强词夺理,也突出了纳吉这个案件从一开始就与政治权力斗争脱离不了关系。要不然的话,他们没有理由看不到在两个特赦的案例或者其它类似案例,不变的因素是国家元首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权力,超越法庭;而被宽赦对象的入罪原因,不是重点。

我可以不认同安华获得特赦,也不认同纳吉不获得全面特赦,但是我会尊重国家元首行使特赦权——前提是特赦不违反国家元首原来的旨意,即以国家皇宫文告为根据。

纳吉的减刑由首相署发表文告通知,因此,引起更多揣测。

火箭的潘俭伟在脸书的讽刺贴文,反映了相当部分民众的想法;那些认为潘俭伟侮辱国家元首而做出举报的人的行动,反映的是另外其中一部分民众的看法。

潘俭伟在煽动法令下受警方传召协助调查,原本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社运分子柯嘉逊博士发文告声称,此时祭出过时的煽动法令,安华的“烈火莫熄寿终正寝”(reformati),是煞有介事。

我读书不多,对现实政治的运作也不存在什么幻想,向来就认为安华早期是权力斗争的输家,所谓的烈火莫熄(改革)只是个口号,或只是个造神运动,没有实质意义。安华当首相的目的达到了,口号也跟着走入历史,就是这么简单。

让我关切的是,柯博士的文告似乎是告诉大家,安华当了首相后就不应该发生好像警方援引煽动法令调查潘俭伟的事。从一个角度是说安华可以“越权”,下令警方停用煽动法令,才符合安华是个“改革者”的形象。

改革者不会干预警方

问题是,如果安华是改革者,他不但不会去干预警方,还会在当了首相后在国会提案废除煽动法令。煽动法令不存在了,公众就不可能举报他人涉及煽动,警方当然也无法援引煽动法令展开调查。

在纳吉减刑课题或者任何涉及特赦的课题,大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质疑国家元首的宪法权力,还公开讽刺批评,是越界。在我看来,纳吉减刑,是面照妖镜,照射出了许多人的虚伪面孔,对忠于君国、维护宪法及尊崇法治的双重标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