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独家】茶室神庙吸引人 广种招牌黄金果
拉杭打造农耕旅游品牌

雨天的早上,早市还是人潮处处。

(芙蓉12日讯)森州最热闹早市的拉杭新村,除了茶室多、神庙多,随着大量种植黄金果后,有望易名为“黄金村”,从传统新村转型为旅游与农耕兼备的新村!尽管许多年轻村民已外迁,可是早市的情景却没有随着褪色,反而越来越热闹,尤其是在新年前,更是形成一个露天的年货市场。

早市越来越热闹



早市在清晨4时许已开始叫卖,茶室也已经开门营业,这是许多新村少有的现象,而早上10时许,早市就开始收档。

拉杭新村早市每天都有许多档口买卖,尤其是星期五至日更是非常热闹,大部分的贩商是来自外地,其中也有来自芦骨及雪州丹绒士拔,而丹绒士拔的贩商是到来售卖当地的鱼丸、渔产及水果。

夹道两旁除了售卖蔬菜、水果、鸡、渔产外,还有药材、装饰品、日常用品、服装、糕点、面包及炒粉类,琳琅满目,使到新村大门的街道剩下一条车道,造成早晨的交通非常堵塞。

新村路口还有一排大概20间的店屋,其中有半数是茶餐室,而且新村的招牌冰沙成为了该村的特色,24小时营业的嘛嘛档的煎饼也成为网友推荐的美食。

由于该村的热闹繁荣可以媲美许多国内的新村旅游胜地,因此村委会有意把新村发展成为旅游的停歇站,欢迎游客在早上至中午时段到来感受新村小镇的乡情味,还有品尝美食。



该村一户村民温志强在7年前种下黄金果,黄澄澄及味道鲜甜的黄金果吸引了许多村民的目光,因此配合马青法律局主任吴健南所推展的“一村一果”,村长邓金强选择把黄金果在新村内发扬光大,让具市场潜能的黄金果在村内大量种植,成为该村的“招牌果”,吸引游客前来购买,同时增加村民的收入。

一大清早,新村内许多茶室就已高朋满座。

周遭住宅区居民也光顾

拉杭新村的早市的顾客群不再只是村民,而成为了附近花园住宅区,如芙蓉园、大地花园、金旺园、丽阳园及龙城花园等地区居民买菜和享用早餐的地方。

随着中环公路的通车,也吸引芙蓉新城、亚沙及万茂等地区的居民。

位于芙蓉淡边主要道路旁的拉杭新村,自早年开始,早上时分非常热闹,为村民提供早市,也提供丰富的早餐让村民选择。

拉杭新村有355个单位,其中有40个单位空置,因此以早市的人潮来看,外地人还误以为该村人口特别多。

谢仰华(左二)几十年来都在新村摆档售卖糕点,因此村民都称呼他为“茶粿佬”。

糕点小贩谢仰华:早市卖糕点46年

我11岁开始就骑脚车兜售糕点,而这些糕点当时是家族制作,17岁拿到摩托车执照后,就开始在拉杭新村摆卖。

我居住在小甘密,每天清晨4时起身,取货后就在拉杭新村口摆卖,大约9时许就收档,到店里做印刷生意。

由于拉杭新村早市的人潮比较多,因此在当地经营了46年的糕点生意,村民都叫我“茶粿佬”。

由于家族成员已经没有再经营糕点生意,如今只在拉杭新村摆卖而已。

以前村民选择比较少,糕点售价也比较经济,因此生意很好,如今选择比较多,早市的食肆也多,不过还是有许多熟客支持。

黄金果外皮黄澄澄,果肉呈乳白色及带透明状,清甜滑嫩,冷藏后口感更佳。

拉杭新村村长邓金强:黄金果市场看俏

黄金果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主要是营养丰富,还有对健康及养颜有效,所以一些地区每公斤的售价甚至可达50令吉。

村委会配合吴健南,将于本月24日,在新村旧民众会堂派发100棵的黄金果苗予村民,同时会确保种植在新村内。

村内年轻人外流,而黄金果非常适合老年人种植,而且也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如果村民反应好,会再征求树苗,以鼓励村民种植,同时促进旅游业,把新村发展成为“黄金村”。

一旦黄金果种植成功,也计划把拉杭新村易名为“黄金村”。

新村的早市确实人多车多,是最热闹的新村,而为了缓和交通问题,村委会不断的进行改善,以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地段划为停车位。

温志强(左)向邓金强(右)展示“黄金果”。

村民温志强:果肉清甜滑嫩

太太是于7年前,在村口向一名从芦骨到来的小贩购买黄金果,并在品尝后,发现非常香甜可口,所以就把种子种在屋后。

在种植3年后,才开始结果,不过每年的结果期是9月至3月,每次有超过100粒的果实。

黄金果未成熟前是青色,不过在成熟后呈金黄色,果肉呈乳白色及带透明状,清甜滑嫩,冷藏后口感更是清凉解热。

由于黄金果的果皮有一层胶,因此不宜剖皮,只需切开一半,之后用汤匙舀着吃即可。

由于松鼠、果子狸、蜜蜂及小鸟都喜爱吃黄金果,所以每当结果时必须以塑料袋包裹。

黄金果树并不容易种植,不能晒过量的太阳。

喜欢收集卡通人物模型的冼金生,除了把收集品放在店内摆设,偶尔也拿出来与炮制的成品“合照”及上载,令人不禁发出会心一笑。

龙凤茶室东主冼金生:我一年前从职场回到新村经营爸爸留下的茶餐室,并认为除了一般上传统的茶水外,冰沙会有一定的市场潜能,所以就不断的自我研发。

如今各式各样的冰沙,包括杂雪(ABC)获得许多顾客的赞赏,并在面子书上介绍,因此来自森州各地,甚至是怡保及槟城的人士也到来品尝,尤其是咖啡冰,一些顾客甚至可以喝上好几杯。

由于在新村内营业,所以所售卖的冰沙售价比一般咖啡座便宜。

反应

 

优生活

当艺术沦为旅游商品 缺经济价值失宠?

捕风捉景|何凯晶/自由职业设计师

若你刚好3月在槟城,有两个地方一定会推荐你去看。一个是槟城音乐之家,另一个则是在宏远开放大学展出的 Penang Palai。同样作为艺文场所,却肩负不同的命运去向,前者因财务压力而关闭,后者则无偿赞助展览场地。

两者落幕之际,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探讨艺文场所的场租问题所衍生的机构或社群支持。

若不是响起闭门的警号,恐怕我也没太大动力去参观槟城音乐之家,而那天在场,这么想的人恐怕不止我一人。

作为一个类博物馆性质的场所,所陈列的物品大多因历史价值而收藏,因不具时限性,什么时候来看都一样,尽管馆藏内容丰富,却无人问津。

槟城音乐之家位于槟城政府行政中心——光大大厦(Komtar),因为无法缴纳租金而需搬离,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讨伐槟州政府竟然无法在世界遗产区保留重要的音乐资产。

 

50万拨款不足营运费

最初由槟城水供局资助,后来由槟旅游与创意经济事务委员会(PETACE)接管,每年提供 50 万令吉的拨款,这笔资金仍然不足以维持运营。

除此之外,它们也依赖20令吉的入门票作为收入来源,附导览解说,但偶尔还是会听见谁因为有机会免去票钱而窃喜,也间接透露大家对于文化付费的接纳程度尚未普及。

博物馆的首个展区展示了各种民间和传统乐器,不仅可以现场互动体验,还配有解说板介绍这些乐器在不同仪式或典礼中的用途。

另一区则复刻怀旧茶室,让你可以打卡拍照,重温当年一边品尝南洋咖啡一边翻阅报纸,老式的机器可以通过抛硬币来选择一首歌,也少不了餐具柜上的收音机。

博物馆不仅只是乐器的陈列,也记录了当年大家如何听音乐,让人惊喜的是有广播室,也设有体验区,让你模拟广播节目的DJ,可自行按下掌声或笑声等音效。

后方还有一个展示柜子,放满了各种手写的“点歌卡”,在没有串流平台的年代,点歌寄意是当时最好的听歌方式,即不知道有没有收到,也不知道会在什么时段播放,一代人的情怀被展馆重译,而这个展馆也顿然成为一代人的情怀过去了。

充满国际野心

场景转场,反观Palai Penang展览则充满国际野心,由巴黎的Galerie Balice Hertling和槟城的Blank Canvas共同策划,联合了8间不同国家的艺廊和展览厅合作,联合了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艺廊参与,并在槟城最大的遗产豪宅之一——Homestead举行,而且免费入场。

开幕当天,聚集了众多国内外艺术家,甚至有人特地从吉隆坡和其他地方过来参与盛事。独立策展的自由空间大,里头有不少玩味的艺术品,与豪宅的不同空间相呼应:一幅仿立体相框的平面油画被巧妙地放置在一架古老钢琴上;大盆鲜放置在悬挂灯饰下方,若不是一朵白花玩味地地隐藏在红花之中,让人误以为是原有的装饰;楼梯下的储藏空间甚至阳台也被艺术家们转变为创作的自由空间。

Palai Penang这个项目是由各参与机构自发性的合作促成的,大家的交流不仅限于艺术创作,更涉及艺术生态的资源整合和国际支持。

艺术文化非旅游业工具

尽管槟城音乐之家有可能在其他地方重新展开,但随着乔治市艺术节预算的削减和槟城艺术特区(Penang Art District)资金的撤回,政府对艺术和文化的支持似乎正在减弱。

自从将旅游和文化合并到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及文化部后,政府策略性地将艺术和文化作为旅游业的工具,将艺术品简化为纪念品,街头艺术则成为游客的打卡背景。

这种支持的削弱让我不禁反思,艺术和文化是否因为缺乏经济价值而不再受到重视?

在地性支持回馈

而另一边,我们也看到更多在地性的支持,如私人场地的赞助,艺术社群的流动,收藏家的正向反馈等,也在形塑艺术文化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的我们,同样是周末时光,愿意为一杯咖啡买单,那是否愿意付费参观画廊或展览馆呢?毕竟我们的支持度,才是让政府部门或私人机构愿意支持的评断标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