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独家】GDP亮眼 出口报捷
经济好? 国人多感受不到

我国经济到底好不好?



上半年过去了,我国在首季和次季,均交出亮眼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现。

其中,首季按年劲扬5.6%,大幅超越市场预期;次季则再录得5.8%的增幅,创下自2015年首季以来最快增速,亦超越市场预期5.4%。

不仅如此,出口表现也陆续报捷,5月时更写下32.5%的惊人增幅。

但是,面对着政府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国人却丝毫没有感受到“经济好”所带来的益处。

反之,你我般的普通人,依旧因为生活成本高涨、令吉贬值、一房难求、薪水涨幅少而叫苦连天。



到底是什么因素,会造成这些落差?

生活成本高涨  小民捉襟见肘  

经济果实看到吃不到

我国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几乎是刷亮了每个人的眼睛,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完全感受不到经济景气所带来的好处?

显然,这个“经济好”的果实,并不是全民共享,大部分的人都只是看到,但却吃不到。

针对此课题,《南洋商报》特别致电经济学家,探讨其中原因,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才导致国人感受不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喜悦?

综合经济学家的看法,国人感受不到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分别是:

大马出口表现报捷,5月时更写下32.5%的惊人增幅。

1.出口主力范围狭窄

丰隆投行研究主管兼经济学家徐克宇受访时表示,上半年出色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反映出亮眼的出口表现。

“出口虽然占我国GDP很大的比重,但始终是一个相对狭窄的行业,意思是,受惠于出口领域的行业、员工等,都为数不多。”

相反的,以本地为主的行业,才是我国大部分的市场所在。

出口报捷,就只有出口领域的员工、老板及相关下游业者受惠,因此,大部分不是在出口领域“混饭吃”的人,基本上都无法感受到经济好的好处。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也说,以目前的经济来看,出口业者无疑是当中的受惠者,而感受不到经济增长好处的,大部分都是生意在国内的业者和员工等。

他解释,出口领域对本地的连接和牵引没有那么大,其中一个原因是,在我国做出口生意的不仅是大马企业,还有很多跨国企业都在做,因此好处也相对分散了。

徐克宇:上半年出口表现亮丽。

2.新兴行业仍不普遍

过去一两年,数字化成为大趋势,不少业者纷纷转攻线上市场,以期补足传统业务的缺失。惟线上和电子商务,都属于劳动密集度很低的行业,员工规模相当小。徐克宇表示,虽然此行业正大势崛起中,但仍不普遍。

首要基建领域的得标者多数是大型承包商。

3.基建工程仅惠大企业

在我国经济向上攀的过程中,基建领域功不可没,特别是政府所颁发的铁轨相关项目。

然而,这些项目的得标者往往都是大型的承包商,小型业者根本沾不上边。

徐克宇称,基建领域向好,不代表整体建筑业,如房产业等都表现良好。由于只有大型承包商受惠,因此,一般的建筑商都无法得到好处。

4.百物腾涨民怨四起

李兴裕坦言,国人感受不到经济好,最大的原因始终源于只涨不跌的生活成本,因为这是人们每天都会面对的难题,切身感受之深。

“基本上,每一样东西都在涨价。中收入阶级的家庭,必定是面临的财务状况。”

他也说,国人的薪金涨幅,无法抵消高涨的生活成本,导致民怨四起,质疑亮眼经济数据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5年4月1日,政府开始推行消费税,也是人们对于“百物腾涨”最深刻记忆点的起源。6%的消费税、令吉贬值、通胀趋扬、成本节节攀升,“刀刀致命”,削弱国人的消费能力。

出口强劲带动经济

从经济学家的看法,虽然目前享有经济好益处的是出口领域,但可以期待的是,若出口能够维持势头,日后最终能够惠及国内行业。

徐克宇表示,每个行业的经济周期都不一样,有些行业正处蓬勃期,有些则未必。

不过,他说,倘若出口能够继续维持强劲的表现,有望为国内行业捎来间接的溢出效应。

“出口持续亮眼,出口企业回馈员工,员工的薪水提高,就会增加消费,慢慢地就会有溢出效应流入本地经济。”

他估计,这种情况或到明年就会开始显现。

实际上,经济好坏与否,不能仅凭GDP数据定夺,还要看其他的经济数据,如失业率、经济的稳定度、其他的宏观数据等。

因为从GDP这个经济指标,看不出生活素质、看不出人们的经济能力、看不出所得分配、看不出让人人心惶惶的治安、也看不出人们在水深火热的困境中求存。

徐克宇表示,我国目前的失业率降至3.4%,意味着就业市场仍相当稳定。

此外,要看经济好坏,也必须留意经济的稳定度。

“好的经济不能昙花一现,不能只有一两个季度的高增长。”

还需关注其他的经济表现,比如银行系统的基本面是否完好、整体经济大方向、政府赤字管理、通胀率等,这样才能打造更坚韧的经济稳定度。

稳健政策助渡难关

我国优秀的经济增长已摆在眼前,虽然国人感受不到,但亦不能抹杀政府在过去几年来的功劳。

回顾2014年,油价倏地暴跌、令吉重挫、再加上爆发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事件,导致我国久久无法走出经济阴霾。当时,国际油价从每桶100美元,暴跌至30美元。令吉兑美元更是跌破4,重返亚洲金融风暴的低谷。

徐克宇认为,面临前两年的挑战,我国没有陷入经济萧条,银行系统仍能稳健运作,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虽然令吉当时跌跌不休,但国行坚决不让令吉与美元重新挂钩,而是保持自由浮动的机制,并通过其他举措来稳住令吉走势。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得必有失,令吉走贬对我国的出口是件好事,至少从这一方面保住了我国经济的动力。”

他说,比起以前曾发生的经济动荡,我国在最近一次的处理表现已经相对成熟。

李兴裕:大马企业以薪金和花红回馈员工的政策,比其他发达国家少。

鼓励企业回馈员工

对于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加薪是最直接让他们可以过得比较“宽裕”的方法。然而,薪金永远追不上通胀,这早已经成为事实。

李兴裕透露,我国经济所创造出的GDP中,只有30%的比重,以“薪金和花红”的方式“回流”到员工的身上,比其他发达国家要少。

他举例,新加坡回流到员工的GDP比重,正是超过30%。

“企业如果有赚到,应该考量到员工的辛劳,适度回馈员工,这也是政府一直在鼓吹的事情,因为这样才能提高国民的可支配收入。”

那么,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我国的经济究竟算不算好呢?

李兴裕坦言,今年的表现应该是比去年更好的,但GDP增长的数据还是让他感到惊艳。

“相比去年,今年我国的表现显然是有增长的,而非停滞不前。”

对于国人还感受不到经济好,他认为,人民的信心依旧是个关键,估计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感受到好处。

反应

 

名家专栏

亚洲货币保卫战难取胜/安邦智库

由于美国经济表现强劲,通胀居高不下,美联储抑制通胀的努力预计仍会维持较长的时间。

市场对于美联储近期降息的预期近期也不得不调整,这些变化,加上地缘风险的加剧,共同推高了美元汇率。

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的变化,也引发了全球各经济货币的一系列调整。而本周以来,亚太经济体的货币波动更为剧烈。有媒体甚至警告,美元正推动亚洲各国掀起“货币保卫战”。

亚洲货币的动荡,在市场看来,主要是归因于美元的强势。

巴克莱银行的分析师表示,“大多数亚洲货币正不得不屈服于美元的强势。在美债收益率上升和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的推动下,美元在汇市上普遍走强,从而带动了亚洲货币的跌势。”

由汇率贬值诱发的股市动荡,使得市场担心,美元持续升值会诱发亚太地区重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局面,不仅引起资本回流导致资本市场动荡,也破坏这些国家的经济稳定。一些国家也开始干预汇率。

避免市场波动

一些市场机构也认为,其实包括中日韩在内,亚洲国家更关注的是避免市场的波动,而不是“捍卫”汇率不变。

在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看来,虽然目前的情况还不足以引发新一轮的亚洲金融危机,但在美元日益走强的情况下,亚洲国家很难在“货币保卫战”中取胜。

外汇储备充裕

就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来看,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都开始重视外部账户的稳定,各国外汇市场和外汇体制都不断进步。

特别是目前大部分亚洲地区都放弃了固定汇率机制,而采取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使得汇率波动的影响被降低和逐步释放,引发危机的可能性下降。

同时,目前大部分亚洲国家,都保留相当的外汇储备,以应对短期的外汇支出,减缓外部因素的冲击。

另外,除了印度、菲律宾之外,其他亚洲国家大部分在对外贸易中拥有贸易顺差,例如,印尼已经连续数年保持月度贸易顺差。这使得这些国家出现汇率危机的可能性大为缓解。

不会系统性崩溃

虽然可能在美元升值的不利局面下蒙受损失,但不致于出现经济的系统性崩溃。

随着市场逐步降低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美元走强,而亚洲货币仍处于弱势,摩根史丹利认为各央行可能会对降息保持谨慎,而选择跟随美联储。

因为若货币进一步贬值,则可能给通胀造成上行压力,令通胀难以维持在目标区间内。不过,长期保持高利率,维持利差和货币币值稳定,则各国经济势必会放缓,侵蚀汇率稳定基础。

摩根史丹利同样认为,如果美联储推迟降息,亚洲国家的降息周期也将相应延后,这也意味着亚洲经济增长将小幅放缓。

不过,其警告如果美联储推迟降息,是因为供应紧张导致通胀上行风险,那么这对亚洲经济将是明显的负面影响。

如果美联储推迟降息是因为美国经济在供应改善的背景下继续保持较强的GDP和就业,那么亚洲经济体可能也会受益。更强劲的美国经济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亚洲出口。

这种两难的局面,其实表明,美元优势地位之下,亚洲各国在美联储政策调整中基本处于被动应对的过程。这是亚洲国家难以在“货币保卫战”中取胜的根源。

鉴于亚洲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生产者角色,各国央行能否应对这种困局,命运也取决于美国经济。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email protected]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