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独家】华裔收藏物证冀平息争议
“铁矛证明郑和到过丹州”

“三保公大人”字样清楚可见。

(哥打峇鲁31日讯)郑和铁矛在吉兰丹州被发现?

不久前,号称哥市唐人街的哥本苏丹路华人牌楼落成后被命名“郑和坊”,引发不少争议,其中备受议论的课题是:“郑和有来过吉兰丹吗?有何证据?”



在此背景下,这支被认为是“郑和铁矛”的出现,是否能为上述疑问和争议,提供一个比较有力的物证?

未交古董专家验证

46岁的吉兰丹华裔许仁义声称,他仍保存着父亲收藏的这支郑和铁矛。

“铁矛良好保存,可清晰看到铸刻有‘三保公大人’的字体,估计它已有600多年历史。”

无论如何,许仁义迄今并未将铁矛交由古董专家验证。



郑和,原姓马名文彬,字和,回族,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是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术家。

随着哥本苏丹路郑和坊的设立,郑和是否曾登陆吉兰丹成为争议,而这支郑和铁矛在丹州出现,成为郑和或郑和团队曾在吉兰丹登陆的一项证据,不过,大前提是必须先验明正身。

根据历史记载,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郑和等人奉命统军2万7000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

郑和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万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

许仁义(左)与王康文展示上铸“三保公大人”的铁矛。

与中国珍藏相似

许仁义受询时说,其父留下的铁矛,与上述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铁矛,不管外形或条纹极为相似,只是无法获得考研。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郑和铁矛长32.8公分,是在1964年由印尼华侨谢政邻捐赠,矛端尖锐,后有纳柲铁芯;矛端两面分别凸铸‘三保公’和‘三保大人’铭,铭文下端各有一龙戏珠纹。”

他表示,此矛原保存于印尼民间,为当地纪念三宝太监郑和的祭典之器。

他说,中国福建厦门华侨博物院也珍藏着印尼华侨捐赠的两把“三保大人”铁刀,与此器的制作极其相似,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向马来居民收购铁矛

许仁义忆述,其父是在80年代初期,向当地马来居民收购两支铸刻着“三保大人”的郑和铁矛,其中一支铁矛较后已转售他人。

他本身热爱古董,父亲将这支铁矛赠予他后,他就不舍得售卖,一直收藏至今。

印尼类似铁矛叫价32万

许仁义说,他所收藏的郑和铁矛长29公分、宽3公分;在印尼,类似的郑和铁矛或木矛叫价10亿印尼卢比,相等于32万1777令吉。

他表示,根据一名历史研究学者努来迪查卡利亚的论文,文中曾指郑和于1413-1415年第四次下西洋,并曾到过彭亨及吉兰丹。

因此,他认为郑和或其团队曾到过吉兰丹,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其友人王康文说,根据从网络上搜获的资料,以及《吉兰丹土生华人》书籍记录显示,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确实曾到过吉兰丹。

丹政府应详细研究

他认为,丹州政府必须详细深入去探讨及研究上述课题。“如果郑和曾到过丹州,就不应只是单单建一个牌楼,而是应探讨设立郑和馆,将郑和的文物以及郑和对吉兰丹地方人民的影响,以文字方式呈现及保留下来。”

他说,根据了解,丹州土生华裔村庄的老厝屋形,多多少少是受到郑和的影响而建设。

王康文也认为,吉兰丹太冷清,旅游景点缺乏吸引力,因此,丹州政府必须发掘更多好的旅游景点及产品。

独家报道:林慧甄

独家报道:林慧甄

反应

 

要闻

【直升机相撞】丹将援助罹难者家属

(哥打峇鲁23日讯)吉兰丹州务大臣拿督纳苏鲁丁说,若大马皇家海军直升机相撞坠机惨剧有来自吉兰丹州的受害者,丹州政府将与大马武装部队(ATM)配合。

他说,丹州政府也会像其他州政府般,采取同样的行动,为受影响的家庭提供援助。

“我们将为那些遭受灾难的家庭(如果有来自吉兰丹的家庭)提供援助。”

他今日出席东海岸铁路(ECRL)的开斋节聚餐会后,向媒体如是表示。

纳苏鲁丁也对霹雳州红土坎两架直升机失控相撞坠毁事件的遇难者表示哀悼。

他认为,今后排练期间的安全问题需要优先考虑。

今早参与马来西亚皇家海军90周年庆典彩排的两架直升机失控相撞坠毁,造成10名军人丧命。

这起事故发生在霹雳州红土坎马来西亚皇家海军基地,当时配合下月举行的海军90周年庆展开交叉演习。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