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旧貌换新颜
记录建筑历史

1957年8月31日,当我国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在“默迪卡体育馆(Stadium Merdeka)”里高呼默迪卡的独立口号时,不仅意味着我们已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并取得管理和发展自己国家的“自主权”…… 它同时也意味着,将有各种各样的挑战,等着我们去迎接。

在宣布独立之后,我们也与其它成功脱离殖民统治的国家一样,最紧要处理的挑战就是“国家建构”(State-Bulding)及“国族建构”(Nation-Building);这两项议题涵盖的范围广泛,但今次要探讨的,最主要是建筑的部分。



2017年8月31日,我国将踏入“独立60周年”,借这特别的日子,重新介绍马来西亚在逐渐迈向进步的旅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你或许见过它,也或许遗忘了,又或是已见过,如今却已面目全非……!

1989年的默迪卡体育场外观。
1989年的国家体育馆外观。

二战结束之后,很多东南亚国家都纷纷取得独立。

但宣布独立之后,首要面对的挑战,除了修复在战争中已被摧毁的基础设施,在首都建构具象征性、功能性或纪念性的建筑与空间,也是当时有必要紧急处理的重要事项之一。

无论是“国族建构”或“国家发展”,建筑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在马来西亚,自然也不例外。

2007年,专门在研究我国独立建筑历史的学者,即赖启健博士花费6年时间搜罗史料,以及走访负责做规划和设计的建筑师,将马来西亚在1957-1966年的重要时期,辛苦建造的代表性建筑给记录下来;再由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出版,取名《独立的建构(Building Merdeka)》一书。



当时,正好是我国踏入“独立50周年”。

2017年,他们决定取赖启健撰写的书籍为蓝本,联合马来西亚建筑师协会(Malays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在国油画廊(Petronas Gallery)里举办展览,作为本届的“吉隆坡建筑节(KLAF2017)”的项目之一;在展览厅中,你不仅能看见很多珍贵的旧照和模型,甚至还能听见很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1974年10月14日,座落在首都的默迪卡体育场,正在加紧地进行着修建工程。

与世界接轨

吉隆坡建筑节总监洪志忠受访时说:“这其实是挺好的教育题材,我们展示的建筑,很多都被摧毁或翻新过了,而它们都是带领马来西亚走向现代化(Modernism)的伟大功臣。要知道,当时要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可说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而这些建筑都是关键元素。若我们要跟世界接轨,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它们都是最理想的桥梁。”

记载10座地标

在赖启健的书中,总共记载着10座于1957至1966年间,在我国建造的代表性建筑物,你能正确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没错,正是默迪卡体育场、国家独立公园(Merdeka Park)、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国家语文局(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国家体育馆(Stadium Negara)、国家博物馆(Muzium Negara)、国会大厦(Parliament House)、国家回教堂(Masjid Negara)、苏丹阿都阿兹沙机场(Sultan Abdul Aziz Shah Airport)和国家纪念碑(National Monument)。

首先要给你说的是,在1957年8月15日,由当年在公共工程局(Public Works Department,或称Jabatan Kerja Raya)里的一名美籍建筑师,即斯坦利裘斯(Stanley Jewkes)负责设计,能容纳2万1000座位的默迪卡体育场,我国随后有很多历史性的事项,均在这里举办;1962年,他甚至为我国设计了第一个室内的国家体育馆。

体育馆扮演团结角色

但近代的年轻族群都不知道,它当时还堪称是一座高科技体育场,洪志忠说:“要顾虑到各项运动需要的环境条件,所以在做规划和设计的时候,他就要特别地小心;另外,当时的科技也不发达,在没有电脑的帮助下,难度就更高了,尤其要牵涉到精细的计算时。”

“还有,以前在各方面都没有工程师,所以建筑师都要‘一脚踢’,将一切工程细节,甚至是很多技术性的部分,他们都要自己想尽办法去解决。譬如在国家体育馆里能释放冷风的座椅,以当时技术而言,是很难达成的;而默迪卡体育场里的灯塔,也曾经享有‘最高’盛名。以前的马来西亚,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

但最重要的是,无论是默迪卡或国家体育馆,均扮演着“团结社会”的重要角色,透过运动或其它的重要活动,将原本陌生的大家团聚和联系在一起。

●苏丹阿都阿兹沙机场

60根单柱支撑屋顶

旧称梳邦机场的它,在1965年,由一家本地建筑公司“Booty, Edwards & Partners”(现称BEP Akitek Sdn Bhd)负责设计和建造,以取代第一个座落在新街场(Sungai Besi)的旧机场。

首个外派国家项目

洪志忠说:“当年的国家项目,通常都不会外派给私营的建筑公司进行,因为政府较信任公共工程局,但梳邦机场却是第一家外派的国家项目,主要是公共工程局的工作量太大了,所以政府只好外派给私营建筑公司。而当时的梳邦机场建筑工程也很先进,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你看,他们只采用‘单柱’去支撑屋顶,整座机场总共有60根的单柱,当时完全没人做过相同的设计,但之后的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就开始采用一样的支撑设计;另外,宽敞的大厅也是关键设计,它能给大众提供一个,能做群体社交活动的空间,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元素之一。”

1963年的国家回教堂模型,由公共工程局的3名建筑师负责设计,并在1965年落成。

●国家回教堂

3大种族共同完成

1965年,由公共工程局设计的国家回教堂,最抢眼的部分,正是呈层叠状的水蓝色扇形屋顶;很多人其实不懂,当初给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呈上的设计图中,这座扇形屋顶,原本是呈高贵的金色,但因预算不足,才把金色换成现在的水蓝色。

多年翻新失去原貌

但洪志忠感叹道:“这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历史建筑,但多年来的翻新工程,却把它整修得越来越糟,我喜欢它最初的原貌,当时的国家回教堂更美更纯朴。现在的回教堂,几乎都有一样的外观,以前的回教堂,反而能有更自由的诠释手法。”

再看国家回教堂的内部,极具代表性的48根柱子,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我曾经问过负责设计的建筑师之一的巴哈鲁丁(Baharuddin Bin Abu Kassim),他告诉我是48棵的椰子树;在他成长的乡村里,总共有48棵椰子树,你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我觉得把国家项目的设计,与自己家乡的环境做连结,其实是挺特别的想法和概念。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座国家回教堂,由3大种族一起贡献完成,那种团结的精神,才让它更显珍贵。”

特别为展览打造的层叠状扇形屋顶,还原了第一份国家回教堂设计图中的高贵金色,很漂亮吧?
国家回教堂的一部分建筑模型,当中的许多设计细节,都是根据回教教义建设的。
特仁达军营

●特仁达军营

目前已被摧毁的特仁达军营(Terendak Camp),在1962年由英国、澳洲和纽西兰的政府注资,专门给英联邦步兵旅和其家属建造的军营,还贴心地建造了学校和其它基础设施,当时共有超过1万人居住在此。

当年,还在建造中的国会大厦。基本上,以往和现在的国会大厦,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国会大厦

1963年,由公共工程局的英籍建筑师,即威廉艾弗希普利(Willian Ivor Shipley)设计。洪志忠说:在公共工程局的标志里,我们就能看见国会大厦,其实能成为标志的历史建筑不多,所以我觉得蛮特别的。”

省思建筑背后的精神

除了较大型的标志性建筑项目外,很多我们仍在使用的设施或建筑物,譬如学校、医院和公共房屋(Public Housing)等,均是马来西亚建筑师协会探讨的范围内,因为它们都是组成一个国家的重要元素。

在我们宣布独立之后,最早建造的公共房屋,正是座落在东姑阿都拉曼路的苏莱曼宅院(Suleiman Court),用意是要解决擅自占地者的问题,给来自偏僻地区的穷苦人家居住,但在1986年就被拆除了。

1961年,在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萨(Tun Abdul Razak)的建议下,为偏僻地区来市中心居住的人们,建造一座拉萨敏申组屋(Razak Mansion),以协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1967年,则有东姑阿都拉曼组屋(Pekeliling Flats)。

关注社区精神

洪志忠说:“我很喜欢公共房屋计划的概念,在注重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之际,他们还会去思考到人民的部分。虽然公共房屋的设计都较简单,因为要快速建造的关系,但在规划方面,他们还是会关注到社区精神的部分。

“我觉得,无论贫穷或富有都应该要能住在同一个社区里,而不是穷就要住到偏远的地区,富有就要住在市中心,所以公共房屋计划提倡的精神,其实是很好的。”

着重公共用途

对他来说,建筑存在的意义,原本就不只是美观而已,而是要解决问题,尤其是社会问题;但现在的建筑都较注重在商业的部分,而忽略了公共用途。

“我觉得,这是有必要改变的,政府应该更看重给人民使用的基础设备,以独立之后的马来西亚为借镜,一起把现在和未来的马来西亚变得越来越好。”

对洪志忠来说,他最看重的不是美化(Beautification),最重要的还是建筑的功能性。
1964年建成的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据说是最早出现在吉隆坡市中心的高楼。
目前还存在的拉萨敏申组屋(Razak Mansion),在初建造时的构造。

海纳百川精神

另外,早年在马来西亚的建筑界,也有一个很值得强调的创意精神。

“我国以往很常举办公开性的竞赛,让全球的建筑公司参加,这其实是一个很健康的做法,因为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创意,并发掘更多的人才,以往的马来西亚绝不会筑起高高的围墙去抵制外来的人才。

“当时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马来西亚,我们会很愿意去接受新的创意,而不只是闭门造车;你看,包括当年的马来亚大学和渣打银行的建筑设计,均是竞选出来的成果。而且,这样也间接展现出了民族的精神。”

简单来说,当时的大马希望展示的不仅仅是建筑物,还有背后的海纳百川,这对洪志忠而言,是独立60年的现在更值得我们省思的精神。

1966年,由私营建筑公司设计的吉隆坡中央医院,据说它曾经是全球最大的中央医院之一;图为1995年的面貌。
同样已经被摧毁的东姑阿都拉曼组屋,呈方块状的建筑构造,能方便且快速的建起。
最早建造的公共房屋是苏莱曼宅院。

反应

 

优生活

洪水龙卷风高温频发 气候变化危及大马建筑

【大马建筑的灾难?】下篇

原文/图片提供|官友维(建筑病理学家)、Azlan Adnan教授(地震结构工程师)

报道整理/翻译|叶诗妮   

还记得2021年12月,热带低气压29W(注1)登陆东海岸,给整个西马半岛带来3天的倾盆大雨,造成的祸害?从此,马来西亚就与“水灾”脱离不了关系……!面对着极端气候变化、极热高温、极大风灾的情况,我国建筑物的承受力会有多强?

2021年是继2014至2015年之后最严重的一次洪灾,造成至少46人死亡5人失踪,超过7万人流离失所,全国人民记忆犹新,甚至还有政治人物称之为百年一遇的水灾。

根据气象局的观察,当时短短3天的时间里就达到了一个月的降雨量。暴雨成灾,让一直以来安逸的马来西亚人民和政府都措手不及,国内外批评政府面对灾情应对迟缓,救灾不力导致严重伤亡。

除了洪水灾害,马来西亚过去10年也发生了不少陆龙卷和水龙卷事件,最近的例子就在去年的10月,龙卷风突然席卷吉打茫郭邦谷(Manggol Bongor),导致村落10户家庭的屋顶被卷走。同年11月,吉打古邦巴素9天内两度刮起陆龙卷。

实际上,重大天灾并不仅仅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但是人们总是容易好了伤口忘了疼,将这些事件都整理成列表才能意识到严重性。

有史以来最热年份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最新发布的《2023年气候变迁报告》,海洋热量、海平面上升以及南极冰川消融的速度都已经打破记录,2023年也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

热浪、洪水、干旱、野火和迅速增强的热带气旋让数百万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其实这些问题可以说是预料之中,因为两年前的同一份报告就已指出,比起过去5年,天灾的几率已经增加了5倍。

马来西亚显然已经不再是以往不受天灾影响的世外桃源,马来西亚人也应该开始有居安思危的观念。

缺乏政策逢雨成灾

天然灾害频发自然与全球暖化导致的极端天气脱不关系,但需要思考的是,马来西亚为什么始终没有从过去一次又一次惨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直到2021年西马半岛影响8个州属和联邦直辖区发生大规模严重水灾的时候,政府都还在被国内外训斥应对的手法缓慢且拙略。

其实东海岸沿岸地区逢雨成灾的情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政府都是等到灾害发生之后才来进行分发救援物资,而我们相信,为了避免悲剧一再重演,预防胜于治疗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制定完整的防洪计划刻不容缓。

国家永续发展研究学者伍玥莹认为,马来西亚逢雨成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内的发展项目都缺乏全面的政策指导和防灾规划,进而让我国多年来不断蒙受惨重的人命伤亡及财务损失。

她指出,许多大型的发展项目在设计排水系统时都只关注到自身范围的排水需求,忽略了对周边小河及小沟渠的影响,导致小流域的水文负荷过重。观察马来西亚现在的情况,除了精明隧道(Smart Tunnel)之外,许多防洪政策和基础设施项目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过度砍伐土壤下沉

过去联合国为了解决全球性的气候灾难,在《巴黎协定》中要求世界各国合作将全球暖化的幅度控制在不可超过1.5摄氏度,并且在2050年实现碳排放清零。马来西亚作为其中一员自然也难辞其咎,随即发布了一份详细的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

无可否认,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但是在地化的预防和准备措施也非常重要,有鉴于马来西亚过去频频发生的洪灾和龙卷风灾害事件,我国应该认真考虑即将防洪投资作为促进经济成长、提升竞争力的催化剂。

非政府组织全球环境中心一直以来都不断敦促政府停止砍伐和改造计划,好让森林和泥炭地能够吸收降雨,减少洪峰,发挥保护马来西亚城市和村庄的作用。尤其过量的洪水会导致土壤沉降,降低土壤的承载能力,造成水土流失和图崩,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制定综合防洪都市计划

想要将整个国家的排水系统打掉重建,可想而之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期间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让新的建筑具备抵御天灾的韧性,在我国建立起更多的“韧性建筑”。

对心理学家来说,“韧性”(Resilience)指的是人在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重大压力源后进行适应的过程。但对于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来说,韧性建筑,指的是能够使城市在经历自然灾害中恢复,能够吸收、适应破坏的建筑。

虽然《1984年统一建筑附例》(UBBL)第84条明确规定,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潮气和湿气渗入建筑物,但对于气候变迁相关的的规范却不是强制性的。

韧性建筑概念

实际上建筑设计师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其中一项培训就是为建筑设计纳入长达50年内的气候变迁考量。

但这一点没有确实体现在马来西亚的建筑设计上,是法案跟不上时代,束缚力不足,也是建筑设计师缺乏主动也缺乏前瞻性。两者都难辞其咎。

想要在马来西亚实践韧性建筑的概念,还必须要考虑到马来西亚赤道国家而且近年来越来越热的天气,冷却屋顶、控制缝、雨水收集、隔热和高性能的防水系统都必须整合到建筑设计中。

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打个比方,在上文灾害事件中被掀翻的屋顶通常都是使用锌板,但是研究发现,现有的低层建筑屋顶只要风速超过89.1m/s,锌板就会隆起;中层建筑的屋(注:2)顶就需要额外的加固机制来帮助屋顶提高抵御强风的能力。

对于带有瓦片的倾斜式屋顶,瓦片则必须按按照BS5534的标准来铺设,才能确保屋顶能够防风挡雨。在一些洪水泛滥的黑区,像传统马来房屋那样的高架地板是最合适的选择,甚至可以考虑设计可移动的防洪闸门来避免洪水淹入家中。

高温气候有害建筑

当建筑吸收过多的热容量,建筑物外墙就容易出现裂缝。外墙和屋顶都应该优先选择具有较高反射率的浅色,不仅能够更好的散热,还有助于避免裂纹。此外,也应该使用能够防风挡雨的门窗,才能够保护开放的露台和走道。

除了采用浅色单层膜的屋顶,我们还可以考虑使用植被屋顶(部分或完全被植被覆盖的屋顶),以最大限度的防治建筑吸收储存多余的热能。与此同时,也应该避免使用双层比例,因为双层玻璃间隙中的热容量非常高。

相较之下,反射玻璃才是最适合马来西亚建筑的建材。

使用抵御变化建筑材料

其实早在疫情之后,马来西亚的建筑行业就面临严重的成本上涨问题,再加上气候因素,包括热浪、酸雨、强风、热到效应的影响,建筑结构出现更多裂痕导致渗漏,也加速退化。所以建筑行业迫切寻求更坚固、更能够抵御气候变迁的建筑材料。

而结构轻骨料混凝土(注2)同时具有成本的优势以及弹性建筑的特性,或有望成为建筑行业的救星。

注1:热带低气压29W:Tropical Depression,指动力和热力共同作用的产物,热带气旋吸收热带海洋储存的热量,并将其转化为狂风暴雨和滔天巨浪。29W是2021年太平洋台风季发生的其中一个热带气旋。12月13日形成,12月17日正式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级为“中级”。

注2:结构轻骨料混凝土(SLWAC):这款建筑材料因为成本优势,自1930年代开始在北美洲、1960年代开始在欧洲、南非和澳洲的高层建筑中被广泛使用。除了成本优势,它也能够解决建筑物的重量和耐久性问题,因为它的强度与混凝土相当好,但是重量通常轻25-35%,还具有更好的隔热性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