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赵伟:驱动产品与服务
未来应走向数据贸易化

赵伟:数据贸易化比较公平。

(巴生13日讯)澳门大学校长赵伟教授认为,未来5至10年,实体产品与服务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方向,即皆由数据驱动,并走向个性化、精准化,因此作为“原料”的数据,应当通过公平交易贸易化。

他表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我们将进入一个“赢者通吃”的时代,各行各业要做到不但是在马来西亚做得好,还要在全世界做得最好。



“因为覆盖的范围与区域越大,前途会越稳定。”

赵伟是国际知名学者,专长于物联网与大数据研究领域。他接受本地中文报联访时表示,数据驱动的产品与服务,源头是数据。这好比喝咖啡须买咖啡豆,做鞋子要买牛皮一样,搞数据驱动的产品与服务,数据是“原料”。

“既然数据是‘原料’,用买,自然比偷、抢和捡来,比较公平。”

大数据只对富人有用

他指出,若允许数据免费使用,不仅影响公众利益,也会加速贫富悬殊化。因此,为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未来一定要走向数据贸易化。



“基本上,大数据只对富人有用。对于95%的人来说,你给他们数据,也没太多用途,但对这5%的富人而言,则太有用了。”

他指一旦任由大家免费使用大数据,代表着5%的人将可使用95%人的数据,这并不公平。

赵伟此行也受邀到巴生兴华中学主讲“超越AlphaGo-大数据引起的社会、技术与法律的挑战”。图为董事长丹斯里杨忠礼(中)赠送纪念品给他,右是陈伟后。

数据贸易化需克服3问题

赵伟指出,数据贸易化目前仍需克服三大问题,方能付诸实行。

他说,第一是法律问题,如何让购买数据者合法合理使用数据,包括厘清谁能拥有数据、买了以后如何使用,以及如何确保买方按照默认的方式使用数据,而不犯规违法。

“其二,作为一种原料,必须要有一套度量衡,比如买米要称重,买布用量,买数据是该称重,还是量长?至今,仍未有一套明确测量大数据的方式。”

他说,第三,数据与实体产品和服务最大的区别是复制成本几乎是零,因此未来一定要管制,将数据变成限量版。

“目前通过版权条规,确实可以控制复制侵权,但社会成本太高、过程太久。比如说,我们每发一次电邮,卖出一张照片给人后,他转发给他人就提告,成本会很高。”

他指要管制数据大量被复制,必须通过技术层面,不能靠版权法律。以现在的技术,已可以做到照片只能让买家看到,而不能转发他人。“我相信5年内会出现一种情况,即数据只能让买方看到,或者限制转发的次数,任何人一发入朋友圈,便会自我毁掉或黑屏。”

数据驱动仍在起跑线

人工智能便是数据驱动的产品与服务,全世界都还在起跑线上,我国发展数据驱动产业,不怕慢,只怕站。

赵伟说,国家无论大小,也不管是以实体经济或服务经济为主,在数据驱动产业这一块,各国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无论是东盟、先进或落后国家,大家都还在起跑线上,就算一些已开始跑的国家,也跑不远。”

他说,大数据时代来临,跟得上或转型与否,必须看企业与个人本身,这就好比如数百年前开始机械化时,肯定还有铁匠念念不忘他们的大锤子。

“既然大家都在起跑线上,谁领跑,或是现在多跑一两步,十年后的差距,便是十万八千里。”

数据工业讲求人才

赵伟说,数据工业与数据贸易讲求智慧与人才,一个国家是否能跟上大数据时代,取决于对人才的培养与吸引力。“过去,一个国家没有石油,那个国家便会很穷;但在数据时代,这并没关系,因为数据驱动的产业,无需依靠一个具体的物资。”

他说,智能产品需靠数据驱动,而数据驱动须靠软件与互联网经济进行,目前世界各国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互联网经济有一个特点,叫‘赢者通吃’,比如说一个很好的餐馆服务软件,全世界只要有一个就够了。

他以澳门大学为例,其大学注重培养学生自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强弱点,以便日后在社会工作,与人竞争时,懂得用强项击败别人的短项。

“当社会的分工将越来越细,每个人越要知道‘我是谁?我能做好什么事?做不好什么事?。人才不是全能,而是在某方面特强,我们要明白自己的强项,让强变得更强!”

 

 
 

 

反应

 

言论

被数据蒙蔽的教育/方城

大马教育文凭(SPM)放榜,又是全科及格人数再创新高、师生成就满满的一天。大家沉浸在不断攀升的美好数据中,沾沾自喜。

学校认为此前提升成绩的举措成效显著;一些学生平时校考不及格,SPM却考到A或B,便趾高气扬,甚至抱着侥幸心理大笑。老师心里清楚,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学习上究竟付出了多少时间与努力。

原本,这场考试本可以让冥顽不灵的学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然而,年年创新高的官方数据,反而让那些意外取得佳绩的学生变得不踏实。他们开始相信,成功不必付出对等的努力——上天是会掉下馅饼的。这,真的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自我陶醉 麻痹大脑

还记得我当年在大学做研究时,相比于访谈方式,大家更推崇问卷调查,因为它能带来“最精准”的数据。

殊不知,数据是可以被操控的!当整个教育过程只重视“成才教育”,德育流于书面形式,我们便制造了大量擅长操纵数据的“精英”。

只要书面报告无懈可击,就能让上级安心(无须交代)、家长放心(以为孩子有出息)、学生开心(误以为自己很优秀)——皆大欢喜!即使大家自我陶醉,麻痹了大脑又何妨?

今年SPM成绩放榜,有数据显示88.22%考生能应对高层次思维题;而这批学生,正是2022年在PISA国际测评中,仅有1%能答对第六级高阶题目的同一批人。

如果这不是“神迹”,那只能说数据游戏玩得漂亮。难道他们在短短两年间脱胎换骨、突飞猛进?这可能吗?

机械式教学渐失人性

实话说,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出现奇迹。如今的学生大多好高骛远、自我感觉良好、不愿虚心学习,课堂上难以管教,阅读能力逐年下滑。

但学校却坚持“教完课纲”优先,老师像机器人一般,疲于奔命、赶进度,不愿也无力花时间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别说耐心等待。

这种体制下,教育逐渐丧失人性,人工智能取代教师、人类走向衰败的趋势,也许正是从这里开始。因为,若没有正确的态度,再多的“成才教育”终究会付诸东流。

古人云:“先成人,后成才。”如今,我们舍本逐末,不教学生为人,却一味追求成才,最终让数据遮蔽了真相,麻痹了我们的头脑——这正是今日教育与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