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夺财经大奖续缔佳绩
《南洋商报》赢8奖

《南洋商报》总编辑陈汉光(右六起)与双料得主陈绛雪、冼慧欣及众本报高层及得奖者共同分享荣誉。左起为杨桂芳、刘彩霞、赖敬达、黄宝心及黄素燕,右起为邬永龙、梁冰兰、伍咏敏、林宝宝及官泰发。

(吉隆坡28日讯)《南洋商报》在2016年度编协拿督黄纪达新闻奖颁奖典礼上斩获4份大奖及4份佳作奖,包括扬威“拿督高程祖财经报道奖”大奖,延续过往在财经奖上的佳绩。

本报副刊组高级记者陈绛雪以《循环经济系列》专题报道夺下“拿督高程祖财经报道奖”大奖,同时以《回乡大塞车》专题报道荣获“丹斯里叶永松报道文学奖”大奖,成为双料赢家。



本报记者在财经报道表现特出,在上届颁奖礼更是包揽所有优胜奖及佳作奖,今年则维持着相关优势,包括本报经济组助理主编伍咏敏以《经济不好,失业潮,房贷怎么办?》,夺得“丹斯里梁海金产业报道奖”佳作奖。

《南洋商报》夺下的另两份大奖,分别是国际组编译员官泰发以《马哈迪退党2.0》评论系列稿荣获“丹斯里张德麟评论奖”大奖,新闻组编辑黄宝心也通过《特朗普胜吓坏全球》夺下“丹斯里刘天成年度封面奖”大奖。

副刊组编辑林宝宝则以《年轻人的首选,soho家居办公》,拿下拿督黄纪达编辑奖〔副刊组〕佳作奖,新闻组编辑黄素燕、美术组总监赖敬达凭借《英脱欧震全球》夺得“丹斯里刘天成年度封面奖”佳作奖。

北马采访主任黎添华及槟城记者刘金莹榜上有名,以《从奥运现象检视失焦的体坛病态》夺“丹斯里邝汉光体育报道奖”佳作奖。

莅临嘉宾包括多美金钻董事主席丹斯里吴德芳、马星集团董事经理丹斯里梁海金代表赵惠思 、富贵集团董事经理丹斯里邝汉光、华联集团主席丹斯里郑金炎代表郑进伟、企业家拿督斯里庄智雅代表拿汀斯里周星辰、拿督陈良民代表陈财明、苹果旅游董事经理拿督斯里李益辉代表黄引辉、CNI主席拿督高程祖代表刘天吉、马中总商会总会长陈友信、编协会长拿督卜亚烈、副会长张映坤、秘书林明标及财政陈汉光等。



《南洋商报》总执行长刘鸿辉、执行总编辑冼慧欣、助理总编辑杨桂芳、执行编辑梁冰兰、副新闻编辑邬永龙等本报高层也出席这盛会,分享得奖同事的喜悦。

陈绛雪(左)从拿督高程祖代表刘天吉手中接过拿督高程祖财经报道奖大奖。

报名踊跃接600作品

由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编辑人协会(编协)于1984年创办的黄纪达新闻奖,获热心公益及新闻事业的善长仁翁鼎力支持,奖项类别总数达到14个。

本届大会共接获600份作品,秘书处人员的整理工作经长达一个月,再由评审团仔细审阅打分,选出最杰出作品。

刘明志:应了解读者需求  杂志内容才是王道

拿督斯里庄智雅新闻事业服务精神奖得主刘明志说,一份刊物的内容才是王道,因为没有精彩独特好内容,休想读者掏钱购买,而许多杂志经营失败是因为满足自己多于满足读者,且不懂读者要什么。

“杂志不同于报章,报章是白米饭,是每天都需要服用的精神粮食,但是杂志更像是点心,不是必需品,只有在认为这个好商品或是钱包较为松动时,才会购买。”

他说,做新闻一定要向高难度挑战,越难做的新闻越别放弃,因为难度越高,掌声越大:“追新闻没有捷径。要赢得掌声就必须付出,挖空心思做别人所没有的,所不能的。”

他举例,爬椰树摘椰子没什么了不起,别人也做得到,只有摘到月亮才会有掌声。

刘明志说,生活出版社有20种刊物,包括三日刊、周刊、20日刊、月刊,双月刊、半年刊及不定期的刊物,市场占有率达60%,他引以为傲地说,这“都是市场领导者。”

他分享从业多年印象最深刻的报道,包括80年代有同事连续多日守候当年引入肯德基的神秘大亨吕正义,纵使不断吃闭门羹遭谢绝采访,但仍在吕正义办公室外等候了5天。

“就在第5天下班时间,记者看到‘鸡王’穿上短裤及T恤,原来是要上楼打兵乓,记者看到机会难得就上去跟他玩几手,接下来的事就不用多说,对方生平的第一个访问连续谈了7天,彻彻底底给了我们的记者。”

第二个令他难忘的新闻是1983年在新加坡枪杀案,《新生活报》刊登该新闻后销量飙升,从17万分涨到22万分,一度超越当时的第一大报报分。

“一份三日刊可通过一个新闻报道将销量增加5万份,也展示了内容的重要性。”

服务40年从一而终

刘明志感激编协颁发拿督斯里庄智雅新闻事业服务精神奖给他,这是对他在新闻界多年的肯定。

“若没有一班同事和老板这些年来的配合、鼓励、谅解和付出,我想我不会支撑那么久。当然还有商业伙伴的鼎力支持,否则也不会有惊无险地度过这40年。”

他笑称,要在同一家公司从第一天上班从一个门进去,40年后隐退时从同一个门走出来,今天在职场上对公司忠心耿耿,从一而终的人应该不会很多。

林宝宝(左)从戴良业手中接过拿督黄纪达编辑奖〔副刊组〕。

戴良业:抄袭“加重口味”赚点击率  网络假新闻乱象多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会长拿督戴良业说,有越来越多自称“媒体”的网络作者为了赚取流量利润,抄袭复制未经证实的消息,再以“重口味”标题推高点阅率,助长了网络假新闻传播,导致乱象丛生。

他指随着网络普及人手一机,每个人都有传递信息的工具,进而引发上述问题。

也是马来西亚全国总商会总会长的戴良业担任2016年度编协拿督黄纪达新闻奖颁奖礼主宾,他致辞时说,随着时代改变,媒体生态也起了很大变化。

“以华文报来说,以前所有新闻都赶在4点截稿,否则会来不及刊登晚报,现在是所有新闻都要第一时间完成,立即上载到面子书专页或在线新闻网页。

“因为科技的发达,资讯迅速流通,报纸隔天刊登的新闻几乎已是‘旧闻’,因此抢在第一时间发布网上新闻,争取点击率成了新媒体的‘新指标’。”

他认为,网络世界的信息来得快、去得快,读者还没时间消化,又被大量资讯填满视线,捕风捉影成了一种风气,以致常把冯京当马凉。在此情况下,即使事后澄清或证实消息有误,伤害或误导已经造成。

“在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都迈向转型之路。我希望无论时代如何转变,作为具公信力的主流华文报章, 必须在发展前进之际,坚守创报理念,把服务社会当首要任务,有效的扮演第四权角色,以坚定态度捍卫新闻专业,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为读者提供有养分、有深度、高素质的新闻报道。”

戴良业认为,从事新闻工作与其他行业有很大差别,同时身兼资讯提供者、政策监督者、社会不公揭发者,背负着重大社会责任。

官泰发(左)从陈汉光手中接过“丹斯里张德麟评论奖”大奖。

中文报肩负文化传承使命

戴良业指出,华文报的存在价值,不仅是提供资讯的来源,更肩负将中华文化与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的责任。

他指华文报是华社文化资产,惟有华文报才会密切关注和报道华社的观点、华团和华商动态及华文教育发展。

“例如,中总的文告和活动,都获得各华文报重视,包括我们今早在霹雳怡保举行的第71届常年会员代表大会,都获得大篇幅报道,让华社知道华商面对的课题和挑战。”

他提到,黄纪达新闻奖是我国华文报报坛一大盛事,旨在表扬及肯定出色的新闻报道,今年共收获600份参赛作品,竞争十分激烈。

卜亚烈:媒体行业都在求变及寻找出路,将业务多元化。

卜亚烈:求变寻出路  媒体业务多元化

编协会长拿督卜亚烈指出,媒体行业在求变及寻出路,将业务多元化,包括进军新媒体或甚至参与产业发展,但新闻始终是核心业务,只是平台改变。

他说,近来市道不好,物价高涨,媒体业也开始进入寒冬,各语文媒体无一能倖免。

“在求变之际,我们看到一些媒体苦苦支撑,有者面对发薪问题,有者裁减人员,大集团如首要媒体也落实自愿离职计划, 更有华文报章宣布停刊纸版。在这困难时刻,编采人员应该与公司站在同一阵线,共渡时艰。”

此外,卜亚烈也呼吁槟州首长林冠英撤回他发给中文报章的律师信。

卜亚烈说,有一位政治人物,自认本身毫无瑕疵,有错都是他人的错,动辄将不满情绪发洩在中文报章身上,最近更是变本加厉,频频向中文报章发律师信。

卜亚烈的讲话虽没有指名道姓,不过近期频向中文报发律师信者,正是林冠英。

针对这名从政者指中文报章是“国阵控制的媒体”,卜亚烈提醒对方,除了中文报章,马来文和英文报章都不刊登他个人及该党的新闻,领袖每天获中文报刊登不少过5篇文告。

“因此,若中文报章是国阵控制的媒体,这些攻击国阵的文告会见报吗?”

他强调,中文报章知道何为新闻专业、新闻良知和新闻道德;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新闻长短、篇幅大小、报章的编辑部自有分寸,不容政治人物干预及左右。朝野双方的口水战,牵连报章,并在恼羞成怒下起诉报章,这是无妄之灾。希望该政治人物撤回他发给中文报章的律师信。”

苹果旅游集团今年赞助冲绳及不丹旅游配套,供颁奖礼出席者抽奖。图为苹果旅游集团代表黄引辉(中)颁发奖品给两名幸运儿。

相关新闻

戴良业:抄袭“加重口味”赚点击率 网络假新闻乱象多

bianxie noresize

 

反应

 

要闻

退休后仍不愿停笔 郑钦亮:续点评时事

(八打灵再也27日讯)资深报人郑钦亮说,从事报业和新闻事业是一份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充满活力,跟着世界时局的脚步同行却又得跟出版时间赛跑的神奇工作。

他说,它有时让人很累,很烦甚至厌恶,但过了一下子,你还是会兴致勃勃紧跟在它身边,这就是新闻工作的魔力。

“它不会让你口袋丰满,但肯定让你的脑袋丰富,对世事也会看得更通透,个人的生活境界、判断力和人脉也会提升到你想像不到的良好地步。

“但前提是,你也得喜欢做新闻,也喜欢写文章,才有可能像我和其他前辈一样,做到退休后,还是不愿意停笔,继续点评时事。”

郑钦亮在2022年黄纪达新闻奖中,荣获拿督斯里庄智雅新闻事业服务精神奖。

他发表得奖感时,感谢马来西亚华文编辑人协会,对他这些年来在报社服务的肯定,颁发这个奖项给他。

服务报馆有始有终

郑钦亮于1982年加入《星洲日报》,在资料室上班,2022年退休时,最后一天上班是在该报的编采部,前后相隔了40年。

去年退休的他说:“所以我在《星洲日报》的服务,可以说是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的。

“在报馆上班并不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云顶赌场当‘荷官’,那是1981年初高中离校后的事,做了一年后才下山到《星洲日报》资料室当管理员。

“在资料室做一年后,我辞职换了另一份在货仓打杂的工作,有一天下班后在SS2为食街旁的体育场打篮球时,《南洋报社》前董事经理黄超明发现了我,觉得我球打得不错,便拉拢我进去加入他担任采访主任的《新生活报》篮球队,以参加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各类球赛的第一届报联杯比赛。

“当时我一听到记者薪水比在货仓打杂更高时就大胆的答应了,其实当年更大胆的是新生活报的领导,竟然敢请一个没有写过学校作文以外文章的杂工来当记者。”

郑钦亮说,1983年,他就是这样子糊里糊涂的当上了三日刊记者,生平第一篇采访稿,就是在新生活报学写的,却没想到就从那一篇开始,写到了今天。

“也因为这个篮球赛的机缘,让我接触了报社和新闻,也爱上了这一份工作和写文章,一直到今天进入老年,还快乐的写,感觉幸福,无厌无倦,无怨无悔!”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