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你相信马哈迪吗?/郑喜文

马哈迪说,即使这一次成功推翻首相纳吉,他也不会回去“已经腐烂了的巫统”,因为“在纳吉的带领下,巫统只专注自身利益及金钱,而不再为了宗教、民族和人民斗争。”

呃,这声明有好几个值得纠结的地方,如马哈迪回去巫统与否,我相信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其实一点也不重要,毕竟凡事都是一体两面的——你大可选择在大环境被污染的时候离开祖国,也可以选择留下来身体力行的清理门户,前者是一种能力,后者是一种情操,反正两者都显得自己很不错。



却又如何?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后人腐烂难道不是前人无良?大环境有那么多沼泽、窟窿、暗礁和陷阱,都是先人留下的,你当真有撤换负责人的本事又怎样?

谁人接手也一样重要啊!

再者,马哈迪口中那句“为了宗教、民族和人民斗争“有没有包括你我,你大概心里有数吧?

马哈迪从不否认他是一名种族主义者,对他而言,马来人的经济地位及社会福利绝对是优先排列的,而一旦强调这些所谓的“斗争”,怎可能还会是一位“全民首相”?

尽管如此,根据一个线上媒体所进行的民调显示,许多人还是觉得希盟应该由马哈迪来领导。



离不开“民族主义”

参与该民调的读者高达2万1700人,其中马来读者有52%,英文读者8300人,中文读者2200人,是公信力颇高的数据。

问题就在于,立场如此反复的马哈迪,为何还深受人民的信任及“爱戴”?相关民调还抛出了“你相信马哈迪吗?”等问题,高达70%的读者选择了“相信”——其实到底相信什么呢?

就是单纯的相信,希盟需要他,才能推翻巫统;希盟有了他,才能胜出;人民有了他,改革就有希望;国家有了他,宏愿才能实现。

归根结底,这现象还是离不开“民族主义”,政治到底还是一场只讨好大多数人就能胜出的游戏,什么底线什么主义,谁人在乎?

与其问马哈迪是否值得信任,不如问大马政坛还有谁可以相信,而那个人又同时具有担当可信任首相的资格?

从这个问题里,我们又得为咱们特殊的国情稍微的注释:有能力担任大马首相的人,未必有资格担任大马首相一职,你看得明白吗?

按照以上逻辑,人民相不相信马哈迪,以及马哈迪值不值得相信,还重要吗?

反应

 

在商言商

重复14次的逻辑/郑喜文

作者:郑喜文(大中华市场前锋队长)

[email protected]

最近看了一本颇有趣的书,《底层逻辑》,作者刘润尝试为埋藏在表层甚至是逆向的认知给予一些规律上的痕迹,好让我们在繁杂莫测的世界和层层叠叠的假象里捕捉相关的“线索”,在未知的当下作出相对来说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其中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道数学题,它是这样解的:如果你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成功率只有 20%,而我们对“成功”的几率定义在95%的话,那这件只有 20%会成功的事情你需要去做几次,才会有95%的把握?

一般人会用加法或乘法,5次左右?

正确答案是14次,其背后的逻辑是,当一件事情只有20%成功,则80%会失败(废话),那重复做N次都不成功的几率是 80%n=1-95%=5%,换去白话文来说,即重复做N次每次都不成功的几率是5%,更积极的说法是:重复做N次,至少有一次成功的几率是95%。

而这个N,就是14。

如果要达至99%的成功率,则需要重复21次左右,反正没有百分百的几率,那1%象征着运气,虽然这元素的占比在商业里头往往会超过 1%——没想到数学题也商业化得如此接地气?

了解到这一点,可以想象得到,第一次创业就成功的几率小得可怜,而商家要在伤到元气的情况底下,继续坚持其余13次的尝试,谈何容易?

一直在路上

数学题毕竟是数学题,经商条件会在这14次尝试的期间发生变化,不是开几个根号还是次方就可以解决的;而所谓的“不成功”,并不会是毫无斩获的“零”,相对的,所谓的“成功了”,即使尝试一次就做到了,却也只是起点。

经商是“一直在路上”的旅程,并不是就此退下或一直这样做下去的启示——这一切操作,恰恰是从商最挑战也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话说回来,倘若想做一件自己很喜欢但却很不熟悉的事情,而这把握只有1%成功率的话,按作者刘润的算法,你需要重复298次才,会达到95%的几率,并且还是同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从中可见,“十年磨一剑”的做法是理智的。

如果一直都在做自己熟悉的,但却屡败屡战N次之后打算改变赛道的话,不晓得又要重复几次才达到95%的几率?

这道题,书里并没有答案,即使有,也只供参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