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伪新闻充斥网络世界/陈裕洲

在这短短的几年间,网络兴起并且普及化的速度惊人,我们被新闻讯息轰炸,而重要且有意义的寥寥几个。网络新闻之所以出现,其实是合理化了我们的无聊、媚俗、对世事的漠不关心,也合理化了人们的偏见和歧视。

网络新闻也许是自认为真实的权威描绘者,也许声称自己能够对“社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个不可能回答的问题提出答案,但新闻其实没有完整记录一切真实的能力,只能选择将聚光灯投射在哪些事件上,又将哪些事件排除在外,而借此塑造出一种选择性的真实。



然而,这些网络新闻由一些非正规的人士撰写,以耸动的新闻标题吸引读者,“腥膻色”原素是免不了,也就是所谓的“标题党”。这些标题党的出现,无非是靠文章获得点击率,以赚取商家的给予的广告费用。

新闻源头难追究

此类情况在从前纸字媒体社会是看不到的,媒体在发布新闻之前会把新闻先交给编辑过目,假如有错误的信息就会及时更正。现在制作新闻的人,是一些能够从广告获利的一些专页或粉丝群,他们往往把焦点放在一些耸动的节骨眼上,丝毫不理会新闻的真假。只要引某名人或权威的话,就能轻易让读者相信,其实真正的操手就是这些人。

再者,他们甚至可以选择牺牲精确度,修改一件事实、消除一项论点,浓缩一句话,传达给缺乏耐心与专注力的读者们。网民看到该文章,图文并茂,就觉得是准确无误,殊不知,他们就是抓紧了读者鲜少去求证的态度,更抓住了按赞和分享的心态。

而网民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错误的信息或新闻分享出去,倘若该新闻是一些破坏和谐,或危言耸听的信息,可想而知那个后果就如雪球般,越滚越大,一发不可收拾。可是又追究不到新闻的源头,因为他们能够同时使用好几个户口去写新闻,又没有专业的训练,因此内容是非常粗糙,而且病句非常多。



要知道的是现今的智慧型手机或平板电脑功能,只要点击分享,就能把该新闻分享去各个社交媒体,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如细菌般迅速,不需要太长时间,大概就已经分享到世界各角落。也许这个说法有点夸大,不过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

简言之,网络新闻的真伪确实难分,倘若不要成为分享假新闻的一分子,那么就得求证新闻来源,再思考内容的准确性,切勿被假讯息牵着鼻子走。

反应

 

言论

侥幸是防疫最大缺口/陈裕洲

全球确诊人数已突破5000万人大关,大家对这数字已不如3月时敏感,并逐渐对确诊和死亡人数麻木。

无论政府颁布的有条件管制令或复苏式管制令,人民早就不当一回事了,继续马照跑,舞照跳的生活。一开始的勤洗手、戴口罩、四处都听到的广播,如今不复存在。

人人现在都抱着侥幸心态看待疫情,我们能在外看见口罩戴在下巴、口罩只遮盖嘴巴的人,更有人不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也不掩盖,把大众和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

罚款1000令吉似乎无阻人民的侥幸心态,通常劝告那些想外出却不想戴口罩的人,都会得到如此回应:“中马票都没那么准,我不会中病毒的”、“才出去一下罢了,没问题的”、“一直戴口罩,很辛苦”。

难道他们不知道病毒不会因为你出去一下,就不来感染你吗?还是认为病毒只在医院停留,不像他们一样喜欢四处溜达?

大家都在忧虑经济不稳定,政府也只关闭学校,让大家恢复工作日常。我们俨然成为前线人员,要时时与病毒做攻防战。虽说不如医护人员处在的高病毒风险区,但我们并不能确保身边的人或环境是否已经受病毒入侵,只有时刻遵守防疫措施, 才能降低感染风险。

病毒不选人攻击

前线人员已经负责抗疫许久,他们的体力和精神状态或已大不如前,不要把“这是他们的工作”来合理化自己不配合抗疫的想法。不管是牙医或实习医生,都已经前仆后继地被调派到前线检测,我们的医疗体系还能撑多久?我们的工作只是戴口罩,出外用手机扫描“吾安”程式(My Sejahtera),仅此而已。

可是,我们还是会看到新闻报道,好多人不是不扫码,就是看到警察临检才匆匆扫码或写下名字,等收到罚单时,才愤愤不平拍照上网要求公审。就是因为侥幸,才会引爆那么多的社会感染。大型聚会也是一直在办,丝毫无视病毒的感染力和可怕之处。恐怕是要身边有人染疫,才会有所收敛吧!

倘若人人都以侥幸心态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幸运”,那么请记得病毒并不会选择职业、肤色、阶级来感染,只要你是人类,就会是它们的目标。侥幸心态是害人害己的行为,保护好自己,就是对家庭、社区、乃至国家最大的贡献。

要恢复疫前的生活,就请遵守防疫SOP,没急事就不要四处趴趴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