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德育的起点/超秋

《南洋商报》本月9日报道,董总主席拿督刘利民在波德申中华中学的“借鉴与建构:打造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德育和公民教育学术研讨会”开幕仪式上说:“我国在德育和公民教育领域的研究与相关专业人员相当匮乏,一些独中也缺乏这类专才”。此研讨会的目的正是“为华文独中德育和公民教育寻找新的方向和思路”。

毋庸讳言,独中师资一向良莠不齐,大型独中的情况尚理想,中小型独中能聘到足够的教师已属大幸,哪敢奢望有相关科系或专业的老师授课,因此,教学质量难免受到影响。德育更是其中较弱的一环。



德、智、体、群、美,五育以德育为首。所谓“成人才能成材”,没有德育为基础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不难想象,或许也目睹过失德无良的医生、律师、商人等各行各业人士所带来的危害。无耻政治家祸国殃民,谁不是对其咬牙切齿的!

人格形成关键期

中学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儿童转成人的关口,青少年开始较多地接触社会、试着有自己的主张,无奈总有些迷茫,又有些手足无措,并且极易受同侪及周遭社会影响,稍有不慎既误入歧途。

在如今价值混乱、问题丛生的社会中,不少中学生在和家人、朋友、社会相处都面对问题,在课业上也背负很大的压力,心理处在亚健康状态。平时一切正常,但精神炸弹不晓得何时爆发。优秀学生轻生的新闻时有所闻,对我们无异一记警钟。

笔者一向对董总衮衮诸公编撰教科书的认真精神推崇备至,其内容的翔实细致真可以看出各位真心为民族大业尽心尽力。唯一的遗憾是没把德育列入课程。



据笔者所知,有些独中完全没有德育课,有者则每周一堂辅导课,授课老师本身未必专业,所据教材未必适用,由于统考不考德育,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也不够。如此这般,其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规划德育课程棘手

诚然,规划德育课程是棘手的任务。比方授课方式应为灌输式或讨论式,或社会实践式,若三者糅合,则若干比例为合理。其次,德育具有其特殊性,和其他学识性学科不同,德育很难靠试卷评估。

波德申中华中学董事长莫泰波认为“应让独中老师评估学生的平时行为,作为德育最好的考试评估”,这种教师主观的评估方式又是否绝对合适?或可采用其他方式?这些都有劳教育家参考各国的德育课程,依据我国具体情况拟定。

举办研讨会表明了董总对德育重视的态度,但研讨会只是一个起点,往后的工作还非常繁重。笔者很高兴在此敲敲边鼓,为各位可敬的教育工作者打打气。路漫漫其修远兮,祝愿独中培育出德、智、体、群、美的国家栋梁。

反应

 

灼见

【灼见】毁灭创新 勇敢变质/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其实如果允许市场经济规则更充分运作,而非人为、蓄意知易行难地去干预,那么好些即使多年以来看来棘手的社会政治课题,几乎都能得以迎刃而解,而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局允许商业化私立大专院校的运作,已然演变成为本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大功臣。然而,有利也必有弊,例如越来越多独中生选择不考高中统考,也不等高中毕业,而是在高二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后肄学,转读上述私立大专院校的预科班,过后直接进入这些大专,或与这些大专有双联课程安排的外国大学就读可也。

如此一来,不但独中的高三有些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办不下去,甚至连常被华社视为重要的文教课题,例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也不再受到许多家长与同学们的在意,因为,这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被市场需求所“超越”。一些独中为求生存,也必须顺水推舟地另辟教育新天地。

转型可负担私校

一些别出心裁的独中,想要逐渐转型为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其实独中在政府眼中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一种,只不过是非营利的),因为眼看许多家长基于对公立学校欠缺信心,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昂贵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那倒不如打造出一个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版本,总能吸引到一些家长,基于性价比高的选择。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市场定位的实践,其经济效果的高低,应该很快就能见真章。

也有一些较为谨慎的独中会为高三“加料”,或更贴切来说是提供教育“自助餐”,要考高中统考当然欢迎继续考,但也可兼考或转考如A水平或其他国际上认可之后,可直接就读大学的一些文凭考试,包括一些通常只在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以吸引同学们留读高三,或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独中就读。

这也是市场经济促进创意,甚至是如著名经济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创意性毁灭”的一种做法,其实是推进经济(以至教育)转型升级的“妙方”。

华文水平为卖点

有的独中,顺应着国际上学习华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以相对高超华文水平为“卖点”,努力招徕来自国内外,有志于让孩子得以更好地掌握华文的家长们,送孩子到这些独中就读;又或主要来自国外,想要孩子能比在当地能掌握到更好英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读。总之就是充分发挥独中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三语并重教学方针,使其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让独中得以浴火重生、再创新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敏感的另一项课题,即越来越多非华裔在华校(包括独中)就读的考量,是否会引致华校“变质”。在我成长的沙巴,一般华校都有许多友族同学就读,尤其是一些在乡区的华校,更是有着七八成的非华人子弟就读,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一项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市场经济运作的体现,因为华校办得好,所以才会吸引友族甚至国外的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即使在社会政治层面,这也是促进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国民团结融合的一大工具。

如果有一天华校真的“变质”了、变得更差了,那么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也会令到华校不再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我们不应恐惧“变质”,而是要哪怕是毁灭性创新,也要把华校的品质变得更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