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资源库藏量全球最大
中国建海洋微生物库

中国近年频频展开海洋勘探,已建成全球库藏量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资源库。图为中国海洋调查船之一“向阳红09号”。(中新社)

(北京23日讯)中国国家海洋局22日宣布,已建成世界库藏量最大、种类最多的海洋微生物资源库。

副海洋局长孙书贤当天在福建厦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近年的大洋生物资源勘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深海微生物是未来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深海基因资源,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深海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具各领域应用潜力

据称,中国科研员近15年来,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采集了大量的水体、沉积物、硫化物、大生物等样品。

孙表示:“我们获得了大量深海微生物资源,分离近1万株微生物,并建立了第一个深海菌种库。”

“菌种功能多样,包括高温、低温、抗重金属等深海极端微生物,在药物筛选、保育、工业、农业等领域中,均有应用潜力。”



此外,在基因资源库上,中国目前初步构建了深海微生物基因库,完成近300株海洋微生物的基因组测序,为深海基因资源的共享打下基础。

孙表示,中国同时构建第一个深海微生物代谢物库与讯息库,库藏达1.5万份,并分离鉴定了400多个新化合物,建立化合物讯息指纹图谱库。

反应

 

言论

谈数字、数位与数码/杨欣儒

digital这个词语最近在我国媒体频繁出现,不同媒体有不同译名:数字、数位、数码。

根据《南洋商报》4月26日A3版的标题是“国家数字公司委任5新董事”,显然,这个译名 “数字”,是根据主流大陆的译法。原来digital有3种译名,大陆叫“数字”,台湾叫“数位”,港澳叫“数码”。

早年(约十多年前),本地媒体只见“数码”,例如数码相机,大家尚未知道有“数字”这个译名。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媒体用词倾向于主流大陆的用法,所以媒体采用“数字”的占多数。

谈起大陆的译名,不得不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委)。它是世界汉语译名的权威机构,迄今处理了约160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工、天文、心理、交通、建筑等。

上世纪90年代初,“汪辜会谈”顺应民意,把“探讨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迄今两岸已在3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对照研讨活动,出版名词对照本达20多种。

笔者最近参考了名词委出版的《两岸科技常用词典》,发现两岸统一词语倒是不少,例如:环境保护、农田水利、泡茶效应、体温计等。

两岸存在大量同物异名

不过,两岸仍然存在大量的同物异名,以下为几个例子。特快专递(express mail),台湾叫“快捷邮件”;宽带网(broadband network),台湾叫“宽频网路”;生理反射(physiologic reflex),台湾叫“生理反应”;核反应堆(nuclear reactor),台湾叫“核反应器”;导弹(guided missile),台湾叫“飞弹”;数据文件(data file),台湾叫“资料档案”;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台湾叫“奈米材料”;收件箱(inbox),台湾叫“收文篮”;二进制/二进位制(binary system),台湾叫“二进位码”;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台湾叫“人口老化”;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台湾叫“人机交互作用”;智能卡/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台湾叫”智慧卡”。

一些词语我国惯用的,却原来是台湾特有的词语,与大陆的有异。例如,喷射飞机(jet airplane),大陆叫“喷气式飞机”;晶片(chip),大陆叫“芯片”;档案夹(folder),大陆叫“文件夹”;奇异果大陆叫“中华猕猴桃”等。

同物异名不利于信息传达与交流,两岸之间词条的对应问题必须尽早解决。这样,对于我们海外的汉语媒体工作者与读者就不会产生混淆。希望两岸的科技名词能尽快统一下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