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叶子栋:让孩子快乐学习
教育不是生产线

大会颁发鸣谢状予大会赞助人。

(哥打峇鲁22日讯)吉兰丹爱心教育协会主席叶子栋认为,教育不是只有考试,也不是生产线,更不是分数排名,而是要让孩子成为快乐自信的人,教师则应协助孩子学会学习,带孩子去发展他的潜能,找出孩子的天赋。

他说,上周在吉隆坡举办一场很有意义的华小教学公开课,主要想提高华小教学素质,提高华小教学素质固然很重要,也能让华小成为孩子的首选,但整体而言,能够跳出目前的教育模式与框框,更为重要。



他今日为吉兰丹汉心文艺社举办的“汉心艺流现场作文比赛”主持开幕时,致词时这么说。

刘亚忠(中)主持揭封仪式,右为萧志强,左为张慧冰。

467人报名参赛

这项活动获吉兰丹中华大会堂、林连玉基金丹州联委会、吉兰丹董教联合会、吉兰丹张氏公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吉兰丹华小行政人员联谊会及吉兰丹华校教师会联办。

此活动467人报名参赛,当中288名来自小学低年及高年组、66名来自中学初中组、90名来自中学高中组及23名来自公开组。

丹州不是文艺沙漠



叶子栋指出,很多人说,吉兰丹是文艺沙漠,但他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吉兰丹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只要有心要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都能得到华社的大力支持。这片土地只是在等谁会来耕耘。

他举例,在这个7月份所举办的活动包括慈善音乐会、由吉兰丹中华体育会举办的全丹华小运动会,以及今天的“汉心艺流现场作文比赛”,都得到社会人士的支持、参赛及热烈响应。

萧志强:激活丹州文创

叶子栋(左)移交赞助金予萧志强。

吉兰丹汉心文艺社主席萧志强说,吉兰丹州华裔人口稀少,能进行高层次文艺活动的环境也有限,所以被称为华裔文艺的沙漠。在这异常缺乏文艺活动的地方,语文造诣高又热爱文艺创作的学生或社会人士根本就没有发挥才艺的平台。

鼓励学生母语创作

有鉴于此,他说,该会毅然扛起这个社会使命进行激活丹州华语文艺创作的活动,希望能继续得到大家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此现场作文比赛获近500人参赛,让他们感到异常振奋,这显示着华文文艺创作已开始在年轻一代生根萌芽,至少华文老师已在扮演者他们的角色,致力鼓励学生们应用母语来创作,给予该会高度的配合和支持。

他说,难得的是,丹州华裔热爱母语的精神,并不亚于他州,让他们在寂寞的文艺创作道路上见到了曙光。

他表示,文艺创作其实是衡量一个人对任何一种语言的掌握和造诣最精准的尺度。

“若没有热爱母语,要应用母语来创作的学生和老师,若没有肯出钱出力,赞助和举办母语文艺活动的一群,我们可以想象,中国虽然此刻在国际舞台崛起,可是华语却在大马,尤其是在丹州逐步沦陷的惨况,要如何挽救这个局面呢?希望大家来一起建设才能对抗破坏。” 

提高语文造诣

他说,提高写作能力之前,必须先提高语文造诣。而提高华语造诣的不二法门,就是海量阅读及进行各种语文游戏。如成语追龙、猜字猜谜猜灯谜、填写歌词、攥写新体诗或古体诗词、写对联春联来增强词汇和表达能力。

“当我们阅读到某个程度之后,就可以针对自己钟爱的写作方向来选择阅读材料,如诗词歌赋、社会时事、政治、经济、古代文学、新文学、饮食、教育、戏剧或其他。”

张国盛(右二)带领日本交流生出席“汉心艺流现场作文比赛”活动。

日本11交流生访丹州28日参与“饥饿30”

来自日本的11名交流生,在吉兰丹文化城狮子会、丹那美拉狮子会及吉赖狮子会的安排下,到来吉兰丹州展开为期二周的国际交流旅程。 

3狮子会分别领养

吉兰丹文化城狮子会会长张国盛说,该会负责领养其中5名交流生,另外6名交流生则分别由丹那美拉狮子会及吉赖狮子会领养。

在这二周期间,这些交流生的所有费用,由他们承担。

他今日带领5名日本交流生出席吉兰丹汉心文艺社举办的“汉心艺流现场作文比赛”后,受询时如是指出。

他说,为了让这些日本交流生,了解丹州华教工作自强不息办好华文教育工作的精神,因此他特地带领这些交流生出席“汉心艺流现场作文比赛”,让他们知道,吉兰丹华裔人口虽少,但是大家都希望能将华教工作做好。

盼做好华教工作

他表示,他也将带领上述交流生参与本月28日在哥打峇鲁培植华小举办的“饥饿30”活动。

他指出,这些交流生将在吉兰丹州逗留2星期,并通过各项活动,了解丹州华人的文化。

反应

 

言论

由疫情催动的教育革新/林煌达

面对冠病影响,结合了互联网与智能教学的线上学习,似乎已在“老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的前提上,成为了人们推崇的“教育新常态”。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方法及教育环境;然而,此种做法也间接导致了传统学校和教师的角色,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及挑战。



学校作为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长期以来以传授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任。许多现代的学校其实是早期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并以培训工厂员工所需的工作技能为主,甚至向精英阶层传授管理政府、企业与军队的知识与学问。

如今,这种应工业需求而生的被动教学模式已显落后,也不适用于21世纪强调自主学习的大环境。因此,不论是教育结构、教学模式或学习技术,全球的教学资源及教师角色,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多样化及颠覆性的革新。

此外,身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教师亦须在不影响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善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位的教学功能,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师生身分重叠模糊



时至今日,教育的核心已从“教”转移至“学”,课堂的目标也不再是老师的教学进度,而是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台湾著名作家严长寿曾说,我们应该从未来的眼光审视现在,而非用过去的经验框限未来。

对此,我们不难预测,今后“教师”与“学生”的身分将经常重叠,而日渐变得模糊;“学校”也将成为一个求学的地方,转型为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话虽如此,教育不应因科技的进步而变质,其传承知识、启蒙创新、立德树人的本质更不能够因为新技术的介入而被抹去。

教育不能仅着眼于现在,而是必须放眼到宏观的未来。面对新科技带来的各类冲击,有些教师是表现得不知所措,有者则固守权威,其中自然也不乏过于看重技术的更新,而漠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有道是,培养人才靠教育,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而今,在以“创新学习”作为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中,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改变现代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诚然也是教育界中的重大议题。

换个角度来看,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除了可被视作推动教育改革的契机之外,或许也是某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即让一众教师重新审视往日教学方法的同时,亦能为旧的教育观注入新血、赋予新内涵,并用以栽培适应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才。

互学新知为后代谋福祉

适逢今年我国教师节的主题为“为知识学习,塑造下一代”(Berguru Demi Ilmu, Bina Generasi Baharu),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理,在居家抗疫期间可谓比以往更具启发性。

有鉴于此,教师应时刻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深化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并借此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法、策略及观念,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互学新知,踏实地通过教育为我们的下一代谋求福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