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出口猛涨背后二三事/杨名万

汇率偏低、外在环境回暖,5月出口外贸锐增,当中尤以电子电器产品出口最出色。出口导向制造业,似乎已经为大马今年经济,奠下了增长5%期望。 

政府高官对这些数字最敏感,数字出炉不久,就已经预期今年第二季经济将能够取得5%增长。



这倒是实情,毕竟5月已经是第二季的第二个月,出口增长竟然达到爆炸性的32.5%,而之前的4月已锐增逾20%,涨势一波又一波,振奋人心。

比较基础低胜之不武

我国出口已经连续6个月双位数增长,从去年12月的仅增长10.7%,到今年2月的26.6%,而至最新的5月接近三分之一,这也是7年来最大幅度的出口增长纪录。

今年迄今为止,出口都取得双位数增长,除了1月的仅13.6%外,其它月份不是增长至少五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一上下,来到目前的近达三分之一。



这除了显示今年出口增长强劲之外,其实也因为去年情况不理想,在相对比较偏低的基数作为计算标准,增长自然偏高。

去年全年出口仅微增1.1%,相等于横摆。在12个月当中,有5个月份萎缩,三个月是偏低的1%、2%左右横摆式增长。

真正看到具实质增长的只有12月的双位数增长,和2月与11月差不多约8%上下增长数字,这意味去年只有三个月份,是真正算具有增长的出口表现,其他月份不是横摆,就是萎缩。

这尤其是刚公布的5月,其比较基数,去年5月出口额仅599亿,是去年仅剩的三个出口额不足600亿之最低月份之一,其余两个是天数较少的2月,出口仅567亿,以及同样出口599亿令吉的7月。

迟到的超强表现

从前年、去年到今年,比较有看头的出口表现是2015年9、10月,去年的11、12月,然后才到今年从1月迄今的所有月份,因为这9个月出口都超过700亿,其中今年3月更是首次冲破800亿,达到826亿。

若非去年出口表现差劣,在前年9、10月冲破700亿后,去年大部分月份出口就应该已经超越700亿,而非和前年一样只有两个7字开头,其他大部分是6字开头,甚至还出现三个出口不到600亿的月份。

因此,今年的“超强”表现,已经迟到了一年。

今年5月出口增长率虽然是7年来最高纪录,但是所达到的出口额却仅794亿,无法突破今年3月已经超越800亿之数,只能屈居第二高出口纪录。

不少媒体集中在出口增长率,而错误的将之形容为创下7年最高出口纪录,那是不正确的。

汇差优势夸大数字

本文以汇率偏低优势开头,从积极角度来说,如果是因为汇率走低,取得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那原无可后非。

这三年来,大马出口从令吉贬值所取得的却不只是价差的竞争优势,而是包含了汇率差距所带来的“数字优势”,说得不好听,就是因为汇差关系,将出口数字“夸大”了。

我们就以5月的汇率来比较,前年每美元兑3.60令吉,去年令吉价值已经下降至平均每美元兑4.04,今年再进一步下跌至平均每美元兑4.32。   

这意味去年5月的出口,即使没有增长,单单汇率差距就已经令其增长12.2%, 而今年也一样,只是汇率差距就令今年5月出口增加6.9%。

尽管汇率目前已经出现走稳趋势,但是这差距仍然还没有完全消除,仍然会直接影响实质出口数字。 

制造业续枯萎

最后,反映制造业荣枯的采购经理指数(PMI),与同一时期的制造业出口和工业生产指数之下的制造业生产数字却似乎相左。

虽然出口暴涨,制造业生产增长7.3%,但是采购经理指数却依然处于荣枯水平50以下,5月下跌至48.7,6月更是下跌至46.9,按照这形势,制造业情况似乎还没有真正恢复繁荣景象。

出口暴涨,振奋人心,这些数字背后的二、三事,值得关注和深思,我们不必要过度谨慎,却不可以糊里糊涂。

反应

 

国际财经

昔日全球最大 香港码头走向荒漠化

(香港6日讯)昔日全球最大的香港港口—葵青货柜码头正在荒漠化,不仅排名跌出世界前10,使用率方面也大不如前。

根据香港01《码头悲歌》系列报道,动用多组数据探讨香港码头为何步入至此,当中利用缩时摄影、卫星图相,以及走访港口等。

当中不难发现,2009年到2019年,货柜几乎是密密麻麻,但到了2019年9月开始,9号码头码头开始疏落,随后虽有所好转,当冠病疫情浪潮来袭,直接将翻身机会给掩盖了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共有9个货柜码头,占地279公顷,其中包括李嘉诚旗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HIT),以及与中远合资的中远国际和亚洲货柜码头,一共占了62%面积。

另一位龙头则是吴光正旗下的现代码头,占据约32%面积。

香港港口曾经连续11年,蝉联全球吞吐量第一的港口,但自从2005年被新加坡超越之后,排名就节节下跌;2007年跌落第三,被上海超越;2013年被深圳超越跌落第四,之后每一两年跌一次;到2023年跌到第十。

另一个机构Alphaliner,在4月发布的2023年排名,将美国洛杉矶和长滩港合并计算后,香港更跌至第十一。

生产线转移也是关键

香港货柜码头不是不进则退这么简单,而是前九大的竞争对手,十年间整体吞吐量都是呈上升的趋势,唯独香港下跌了36%。

按重量计,就是从约2.7亿吨跌至约1.7亿吨,而凭空消失的1亿吨货物,究竟是什么?

跌得最多的是包括衣物、家具、塑胶金属制品的制成品类别,以及机械及交通工具类别;食品、饮料及烟草类别算是表现最佳,十年来,进出口分别只下跌15.5%和18.5%。

分析指香港夹在中美角力中间,加上生产线从中国大陆外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再直接从当地进出口,经过香港的货物就愈来愈少。

转口港角色淡化

此外,香港担当中国大陆转口港的角色淡化,十年间从内地进出口跌幅都有两三成。跌幅最大的是美国,进出口下跌约七成,特别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后跌得更急,连带美国的盟友,与香港码头航运贸易都大跌。

自动化进程停滞

与此同时,香港码头目前仅局部做到半自动化,但新加坡、上海、广州等地,已经有全自动化的码头。

广州南沙港第四期2022年启用,龙门架操作和货柜车都是全自动,用卫星导航和5G讯号传送感应,货柜场内可以做到空无一人。

学者和业界分析,香港码头布局限制,不适合改建,亦不像新加坡那样,港口码头属国企所有,政府可以完全主导。

当香港港口货柜吞吐量跌出十大,政府的回应是,惯用的排行榜仍是第十,而目前会继续巩固港口优势。

港府2023年12月发表《海运及港口发展策略行动纲领》,制定不同的方向和策略,提升长远竞争力,包括从船、货、地三方面入手,全方位引领全球各地货源,透过船运使用香港港口。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