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背包客林咏涵众筹出书

作者摄于萊索托(非洲)。

来自适耕庄、现居悉尼的林咏涵(Haan),即日起正式展开为期40天的网上众筹活动(Kickstarter Campaign),为自行出版的第一本书《随心远行,遇见幸运》寻找支持者。至今已走过75个国家的林咏涵,或许是本地首位透过Kickstarter平台集资出版中文旅游书籍的人。

曾在澳洲和大马从事电讯业相关公司专案经理的她,在辞职后决定“改变”一下。她说:“安稳很好,但几年前,我很想改变一下,到没人认识我,我也不认它的地方,当个Nobody,让自己从零开始,接受世界的灌溉,经历人生的甜酸苦辣,和体‘验意料’之外!我希望透过这本书,真实呈现长途旅行路上的点滴,并与大家分享世界虽不完美,却也并不可怕,只等待你勇敢踏出去……”



选择集资出书 

这一次选择非传统方式自行出书,也是她结束远行之后的另一尝试。过程虽具挑战,也绝难不倒她!她在认知里,经历的种种困难,反而会让她想起那些年路上的不容易及甘之如饴,痛并快乐着!“我喜欢经历许多拉扯和撕裂,然后迅速成长。最累最难的活儿记忆最深刻,也是最甜的地方。”

《随心远行,遇见幸运的自己》内容没有景点介绍或旅游攻略,却道来一个个与美丽心灵邂逅的故事,当中包括让人感动、镌刻心底的珍贵体验。此次希望透过Kickstarter平台筹得7000澳元(约2万2700令吉),款项会用于排版设计、编辑发行,要是有盈余,将会用来做Kiva贷款(Kiva是世界上第一个提供在线小额贷款服务的非营利组织)。

●关于作者 毕业于

◆马来西亚适耕庄育群中小学



◆马来西亚槟城韩江学院

◆澳洲南昆士兰大学

◆美国夏威夷JAIMS

作者摄于洪都拉斯(中美洲) 。

●有关Kickstarter

Kickstarter于2009年在纽约成立,宗旨是让大众通过网站进行公众集资,以进行创意项目。《纽约时报》曾于2015年与Kickstarter合作,推出短篇纪录片专题 。2013年到2015年的《时代》杂志“年度最佳发”中,有20%是Kickstarter 项目;香港Grace近期(6月)也通过Kickstar成功筹获出版食谱款项。

作者摄于阿根廷(南美洲)。

有意资助出版《随心远行,遇见幸运》者,可登入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1215307726/my-lucky-odyssey

反应

 

副刊

当一个知识的旅者

时间匆匆,转眼又到岁末。〈读书人〉今年最后一期,特访问专栏作者吴小保,分享他的阅读规划、阅读心得以及新一年的阅读展望。

吴小保

●个人是否有阅读规划?若有,去年的阅读规划还满意吗?你会特别偏爱哪些类型著作?



2013年大选结束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匮乏,当时定了个长期阅读计划,希望能够从政治光谱右派著作开始读起、以左派为终点,好好充实自己。然而,起初对这领域并不熟悉,只能慢慢摸索;走过不少冤枉路(读到烂书),但一路读来,还是小有收获。

记得一开始不懂分左右,只好从书柜随意挑选。选了本金里卡(Will Kymlicka)《少数群体的权利》,讨论多元文化主义的课题。之后又读同一位作者的《当代政治哲学导论》,但忘了碰到些什么状况,当时并没有一气呵成地读完,只看了前两章;拖了几年,至2016年才把全书看毕。

也读了其他一些导论性质的书,但都忘了书名。

选读倾向左派著述

接下来几年选读的,都比较倾向左派著述,偏离了起初“由右读起”的规划。几年前,台湾心灵工坊一连出版几本日本左翼思想家的著作,我都不错过,先后读了《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伦理21》、《哲学的起源》和《帝国的结构》。书柜上还收了好几本柄谷行人的书,如《迈向世界共和国》、《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和《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还未有机会好好研读。



那两三年,柄谷行人是我主要的学习对象,之所以,一方面与其简明的写作风格相关;另方面,则被其“解放世界”的理想所吸引,毕竟是年轻人,容易热血沸腾。

同时也接触其他左派论述,比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新帝国主义》;罗拔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为无政府主义申辩》;埃里克奧林賴特(Erik Olin Wright)《真实乌托邦》等。

然而,也许阅读口味太过偏颇,虽成功形成了特定观点,却对自己的信念缺乏更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自知长此下去,大概会被同温层所困死。

●阅读对你而言有何意义?

阅读跟自己立场不同的书,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好好认识不同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可以再三反思自己的立场。我相信,一个没有经过反复检验的信念,是不值得信仰的。

阅读的意义,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如此:让自己成为一个旅者,离开故乡,去探索不同的世界。当你重返故乡,就会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它,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去年有哪些著作或作家特让你印象深刻?其特点在哪?

大约从2016年(或2015?)开始,比较有意识地选了些右派著作来读,于是冥冥中又回到了当初的规划,虽然顺序是颠倒了。

读了几本右派的书,但还不算有深入了解。如《经济学人》出身的约翰米克斯威特(John Micklethwaite)、亚德里安伍尔得礼奇(Adrian Wooldridge)的《第四次国家革命》,该书认为政府职能过大、却又缺乏效率、并导致债台高筑,因此主张削减政府职能,把大部分责任交给私人界或市场承担。

从2016年起,比较集中地读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著作,先后看了《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福山是当今有名的政治学者,曾在1989年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后于1992年扩充写成《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一书。“历史的终结”命题之提出适逢苏联瓦解之际,在国际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遭左派激烈批评。

逼迫重新思考一些想法

透过福山的书,逼迫我重新思考一些想法。过去受柄谷行人影响,对“国家”有着相当负面看法,认为它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然而,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却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缺乏健全且自主的政府,人民就无法享有优质民主。比如,美国由于有着很强的不信任政府的传统,因此设置了很多约限政府权力的繁文缛节,其结果是导致政府功能不彰,最终是人民买单。

我们固然不必照单全收福山的所有观点,但我想,公允地说,福山是我相当欣赏的作家——毕竟我年纪渐长,开始学会欣赏不同立场的人。

欣赏福山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懂得提出好问题。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福山提出:人类现有的伦理与政治制度与人性相关联,一旦不断取得突破的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这对我们的伦理与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次,跟柄谷行人一样,福山的著作平易近人,不会有太多吓死人的专业术语(现代知识人的魔咒、凡夫俗子无法掌握的语言),而且他是个旁征博引的学者;也是一个说故事者,能够把复杂历史用相对文学的方式说出来。

●明年有什么阅读规划?

2017年将尽,2018年又是个挑战的年份。从2013年至2018年,正好间隔着两次大选。

回顾这5年,所读的书不多,但小有收获。展望未来,除了继续研读政治、社会学类的书籍,也希望将来可以多读不同领域的书,尤其是科普类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