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视频】女书:父权下孕育的文化习俗

女书让胡美月的人生多了一番不同的意义。

雨后的江永有种说不出的幽怨。阿嬷握着笔,久久写出不一个字。当微风吹落那挂在眼角的泪,阿嬷决堤了。这时,懂事的何艳新赶紧替阿嬷完成这封信。有趣的是,奇形怪异的文字通过笔尖缓缓落在折扇上后,周围的男子没一个看得懂,只有她和阿嬷明白当中的哀怨。

这,就是女书,一个千百年来,只有女性才懂得的密码。几经人事风霜,目前全球精通这神秘文字的人估 计不足15名,而如今高龄77的何艳新更是世上最后一位自然的女书传人。当女书消失殆尽之际,你若还能亲眼看到的话,一定要去湖南永州探个究竟……



作为世上绝无仅有的女性文字,女书向来只传女,不传男,所以不仅外人看不懂,就连同个屋檐下的男性也不可能了解。

学术界至今还无法就女书的起源作出个解释。唯一可掌握的是,旧时的江永女性,因为无法受教育,所以就只能靠着这种自创的文字进行私密沟通,其中,有才情的女子更会以女书诗作一番,又或将之绣在手帕衣服上。

在何艳新的儿时记忆里,老一辈会边做女红边吟唱女书。看上去是齐声清唱的美丽画面,殊不知里头有多少的哀伤在交汇,有多少的喜乐在分享。那,为何不让男性学习?显然的,里头的内容是不想让男生知道的。

其实女书的发音是江永镇上的一种家乡土话,当地男性多少还是听得懂一些,然而只要被拼凑吟唱出来,或成了折扇中、绢帕上的文字,就立即成了女性间的密码。

这是因为,女书一个字可以有多种意思,然后在女性慎思细密地拼凑下,需要几次吟诵,多番拼凑才能捉到当中的意思。至于文字,则是男性更本无法掌握的密码。



女书字形娟细,奇特,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划。根据现有的文献,目前收集到的女书文字约有2000个,实际使用的则约396个。

有趣的是,江永男性都知道女书,只是他们不会去过问,更不会特地去解密。你可以说这是一份尊重,一种两性间的默契,然而,这对封建的数百年前来说,女书能在父权至上,男性为主的环境中生存是相当玩味的。

女书的发现与失传 

女书如何被发现,这或许比电影更戏剧性。

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成立人民共和国,家乡里的一帮女人跑到北京,然而到了中南海门口却说着没人听得懂的语言,基于当时的社会氛围和里头的诧异,最后这群女人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几近辗转,一位语言学家才惊觉这类似湖南土话的语言,很可能是种语言遗产,才逐一让世人发现女书的存在。

可惜的是,大量的女书作品在文化大革命时,因为“破四旧”的关系而被销毁,加上当地女性教育水平提升,以致学习的女性渐少。当然,女书频临消失并不全是客观因素导致的,其中,女书传人的代表胡欣就道出个中缘由。

年仅29岁的胡欣,12岁便开始学习女书,然而与她同龄的女孩却因为汉语教育的普及,以及工作上的需要,她们都与女书渐行渐远,女孩们的上一代甚至根本对女书感到陌生。

的确,由于工资的关系,不少江永女性更倾向到城里打工挣钱,若不是一种对于女书的使命与情感,胡欣或许已经不是积极推动的其中一人了。

“这是很现实的,如果你不是在女书园工作,那么就自然少用这种文字,甚至把时间用在学习其他实用的外语上。”

胡欣口中的女书园,其实是政府为保存女书濒临失传而打造的园区。这里,游客可以听见女书,看见女书,里头有历史文献,有写着女书的折扇,有绣着女书的绢帕,甚至连全智贤和李冰冰当年拍摄女书电影的《雪花秘扇》场景也在里头供游客拍照留念。

另外,这里的女书学堂甚至会开班授课,希望借此传承这种文字。尽管全球75亿人口中真正精通女书的不足15人,甚至更少。

不仅是文字,更是习俗与体制

如果女书的神秘在于它千百年来不被男性接触,那么其神奇则在于,它不仅是文字那么简单。是的,除了是独特的汉语书写系统外,女书也有自己的习俗,孕育出自己的一套体制。

年近80的何艳新回忆起儿时,老奶奶们会聚在一起,边做女红,边吟唱,或教授女书,而这活动就叫“唱歌堂”。

女孩在结婚前,村里会女书的姐妹都会齐聚一堂进行“哭嫁”。大家会唱着女书,倡导贤妻良母的价值观外,更也是姐妹离别前互诉衷情的行为表现。

有趣的是,出嫁后的新娘会在新婚第三天,接获姐妹们以女书书写的文字馈赠诗作,而夫家的女性则会吟唱这些诗作,同时了解这位新娘的点滴。这,就是“贺三朝”。

另外,当地女性也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即结婚后不久就搬回娘家住,直到自己怀孕生子后才搬回夫家。

电影《雪花密扇》让人看到女书在“老同”之间起着微妙的作用。

扮演传情达意功能

众多习俗中最为人讨论的莫过于“结老同”。这是一种将同年同月同日生(最低标准得同龄)的两个小孩结成“比姐妹还亲,比伴侣更密”的金兰情谊,而结义书上写的正是女书。

如何具体地形容这种抽象的关系。当地人会说“老同”是他们的灵魂伴侣,一些不会对姐妹说的话,不会跟丈夫做的事,老同们都会说,都会做。

改变自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著作的电影《雪花秘扇》,就刻划了李冰冰和全智贤如何经营这样的一种“老同”关系,而女书则在这种关系中扮演着传情达意的关键。

此外,女书也有“人死书焚”的习俗,即,女人离世后,家人多会把她所有的女书当作殉葬品给火化。有指这是保护先人的隐私,尤其这毕竟藏着许多姐妹之间的私密话语,然而,这也使得目前遗留的女书文献少之又少,令女书的研究工作变得更艰辛。

显然的,女书不仅仅是文字那么纯粹。它有自己的风俗,有自己的文化,甚至是专属的节日,这绝对是其他文字系统所能匹比的。

独特罕见的文化遗存

对于各路学者来说,女书这独特的“文化遗产”极具研究价值,无论是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两性平等等都极具价值。然而,那始终是我们外人赋予的,对女书传人来说,她们有不一样的诠释。

对一些人来说,这个世纪的女书可能是一个赚钱谋生的工具,但是,54岁的女书半自然传人胡美月却认为,这文字是老一辈诉衷情的私密暗号,同时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精神面貌。没有女书,就没有她们。

所谓半自然传人,指的是有学习汉字,也懂得女书的江永女性。对美月来说,女书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因为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在里头。

如今,美月和其他传人一起在女书园工作,积极推广女书,但是,这不是为了让人知道当时女性的郁闷与哀愁,反之,她们将之视为一种独特罕见的文化遗存,而中国政府多年前更开始重视保护工作。

确实,除了作为沟通工具外,文字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使命与存在的意义,女书在这世纪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而不再只是哀愁与私密的等号。

有待解答的神秘

女书之所以令世人惊叹,说穿了不外是世人想象不到,究竟这文字如何能在封建的数百年前,巧妙地避开男性霸权下产生,甚至几世纪来,成功地在父权至上下孕育出自己的文化习俗。

能有自己的文字,而不必男性过问;能成自己一套习俗,却广泛被封建社会接受,那,究竟当时江永女性的地位是更自主的吗?数百年前江永,是全中国两性平等的开端?这,不仅吸引历史学者,及女权主义者的关注,更让人对女书倍感好奇。

至今,或许已经没有谁能地对这样的现象做出精准的解释,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男性的尊重外,以及当时社会的默许,女书或许早在数百年前就消失了。

靠女书宣泄苦闷 

无论如何,何艳新及胡美月回忆起过去的光景,那始终是处于苦闷及被压迫的,尤其对何艳新来说,当时的苦日子就只能靠着女书来宣泄,那些经历过的不堪,就只能通过女书来来抒发。

记得当时曾问何艳新,是否想再回到女书相对鼎盛的那个年代,她迟疑了一回,不知怎么回答,然后笑着错开这个提问。

或许,这问题是残忍的。女书鼎盛时期,正是女性饱受压迫的时代,而女书的没落,却正好是她们开始抬头自主的年代,对何艳新这个世上最后一位自然的女书传人来说,蕴在心中77年的纠结与矛盾,岂是一下子能道尽的?

胡欣(中)和姐妹们在女书园工作,积极捍卫这个文字,不让它消失。
女书——世上绝无仅有,却也濒临消灭的文字。
女书多写在折扇上,或绣在手绢上。
何艳新向记者道出“破四旧”前的女书情况。
胡欣(中)和姐妹们在女书园工作,积极捍卫这个文字,不让它消失。
谭盾曾花了4年收集女书资料,并用音乐将它放在世人的目光中。

图文:黎添华

报道/摄影:黎添华

报道/摄影:黎添华

报道/摄影:黎添华

报道/摄影:黎添华

反应

 

副刊

奥密克戎变体来势汹汹

本地冠病确诊病例持续攀升,庆幸的是我国未有奥密克戎变体,且医疗系统目前能应付。

病例增加与许多人不戴口罩、假日到来、人们出游活动增多或有关。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宣布,美国发现的奥密克戎变体成为成长速度最快的变异株,命名为JN.1,号称“最长命病毒”。

据称,JN.1是奥密克戎亚变体BA.2.86的后代,具有较多的突变位点,这可能使其传染性更强。
这个有35个突变的变异株BA.2.86的子系JN.1,已在多个国家爆发。

·JN.1背景及特点

JN.1被分类为奥密克戎(Omicron)系的亚变体。

根据CDC的报告,JN.1与BA.2.86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刺突蛋白只有一个变化,被认为是奥密克戎亚变体BA.2.86的后代谱系。

这一新变异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避能力,即传播性增强。

感染JN.1变异株可能出现发烧、流鼻涕、头痛等症状,与其他变异毒株相比并无显著区别。
然而,由于其突变,感染后康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疫苗是否应对?

幸运的是,最新研究表明,2023-2024年的冠病毒疫苗似乎对这个最新变异有效,已接种过强化针的个体面临较低的风险。

专家也呼吁公众采取缓解措施,包括:

·接种新疫苗;
·改善室内通风;
·在公共场合戴口罩;
·勤洗手。

尽管JN.1的公共卫生风险较低,但一些专家警告说,应密切关注变异的传播,并随时调整防控措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