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一带一路眩晕欧洲/蔡元评

欧洲给人福利高档、科技先进,高人一等的“上国”印象。殖民地时代,英国人船坚炮利、老谋深算,人口虽只一千多万,却打造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那时节,称呼英国官员须用特别称号——男的叫Sir,女的叫Madam。

分裂全球始作俑者



香港最近闹花边。国泰航空宣布要在空服人员的名牌加上中文,员工反对,直斥有“讨好内地客”之嫌;更有人表示,不愿意用中文的原因是“土气”,因欠缺“高尚的洋化色彩”。

此事有多真实,外人不得而知;众所周知的是港人普遍的自傲,认为沾粘中国人三个字会带上黄土气息,粤语:“唔爽!”

但众人健忘,欧洲是殖民主义和分裂世界的始作俑者;“洋人”宰割天下,按其好恶设定全球规则;欧洲式微后,另一群欧人主体的美利坚合众国立即接棒,而且青出于蓝。

脑筋简单任人宰割

15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掠夺财富,把非洲人当畜生贩卖;与此同时,这些人以非洲经验向东方推进,占领、瓜分、建立殖民政府,以政治渗透榨取经济利益;殖民移动一直延续到19世纪。



欧洲蚕食全球,紧紧的咬着几个世纪不放,一个成因是殖民地的民智未开,不中听的话叫:脑筋简单!

翻看21世纪世界地图,标明英属、法属、西属、葡属等的地区历历在目;中国人忘不了神州地上,门前高挂“中国人和狗严禁入内”警示的外国租界;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追杀清王室,更是不堪回首。今天,香港回归已20年,仍然是貌合心离。

螺钉松动一叶知秋

二战后,美国崛起,舳舻千里,锐不可当;欧洲相对气弱,风光一时的英国识相,退居一角;但欧洲国小,独臂难支大夏,一体化于是加速发酵;50年代,荷卢比三国启动商务联盟,再经过欧洲共同体扩大,逐渐膨胀为28国的欧盟。

1975年,石油危机重创西方,法国倡议当时的大工业国会商对策,美、英、法、德、意、加、俄,以欧洲为骨干的国家陆续加入,组成年度的八国峰会;后来,俄罗斯刚愎,被踹了;G8降为G7,成为七国元首的“家宴”。有抬轿的为其戴上高帽,美名:富国首脑会。

21世纪天翻地覆,中国奋起,坐二望一,工业产能已超过G7中的大多数国家;而以欧洲为主体的G7依然划地自限,闭门造车。没有实际作用的G7,已沦为名嘴节目。

合久必分风水轮流

欧盟成立以来,确实在多方面取得了结盟的效应,但问题却越来越多,结盟越结越深;特别是欧盟东扩,引进了东欧国家;由于各成员实力悬殊,推进缓慢,也加剧了内部的矛盾;此外,欧盟虽经过半个世纪的整合,各国对自身主权的认同,仍然凌驾联盟之上。

例如欧元区共用统一货币,却各自保留了财政预算主权,结果导致了2009年债务危机;德国主导纾困配套,强迫“欧猪国家”采取紧缩财政,减少支出,“欧猪”民众为此满腔怒气。

近年,欧盟军事行动引发了空前的中东难民潮,挑起了成员排外的民粹主义,也因此使欧洲变成恐怖袭击的首选目标;英国脱欧不但再稀疏了欧盟的凝聚力,更让欧盟领导中心成为众矢之的。

不再有能力纵横的欧盟,选择和美国配对,随白宫起舞;美国虽不直接指挥欧盟,但另在其上头成立全球最庞大的北约军事保护伞,把欧洲紧箍着;不过,新官特朗普上台一把火,对欧洲不假颜色,指欧盟只是德国的工具;并炮轰北约,斥其尸位素餐,是个“过时的组织”。

登上共主的预备席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雏议时,各方完全不看好。不过,随着举手入场的人数激增,“一带一路”从暗转亮,强光眩晕;北京高峰会,几乎全球的大国和国际组织都派代表与会;29个国家领袖亲临,其中,欧洲8位,成为近年除联合国大会以外,最大规模的国际盛会。

以雄厚资金、低利、尖端工程为推力的“一带一路”彻底的改变了国际政治的风向。当年给“上国”踩踏的中国华丽大转身,以全新的姿态面向全球;北京峰会很巧妙地把中国推上共主的“预备席”;前路怎么走,何时能“正名”,得看中国国内准备给习近平的世界观多大的支持。

欧洲彷徨、美国失信、俄罗斯气短,都给了中国许多发奋的空间。

脚步踉跄,内外交困,亟需出路的欧洲将是巨龙翻身,朝大国际政治突破的试金石!

〈作者为《全球竞争力》主编;http://www.worldstt.com〉

反应

 

德国之声

“一带一路”并非债务陷阱外交?

(柏林30日讯)近年来,有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是“债务陷阱外交”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最新报告又有新的发现。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Chatham House)近日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有关中国"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外交"的说法有误,因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不足。

该报告强调,经济因素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的发展融资极不成体系、缺乏协调,因此难以追求具体的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以及他们的相关政治和经济利益决定了其领土上“一带一路”项目的属性。

“受害者”难辞其咎?

“债务陷阱外交”一词最先由印度学者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于2017年提出。当时,切拉尼在一篇题为“中国的债务陷阱外交”的文章中指出,通过“一带一路”计划,中国支持了占据战略要冲的发展中国家的基建项目,手段一般是给予这些国家的政府巨额贷款,于是这些国家纷纷跳入了债务陷阱,导致它们极易受到中国的影响。同年12月,斯里兰卡因无法还债,把汉班托港(Hambantota)租予中国经营九十九年。此事也成为批评人士提到“债务陷阱外交”时最常例举的案例。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报告则指出,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是两个被广泛引用的“债务陷阱外交”的“受害者”,而在这两个国家,最具争议的“一带一路”项目是由受援国政府自己发起的,他们奉行自己的国内议程。 他们的债务问题主要是由当地精英的不当行为和西方主导的金融市场引起的。 鉴于受援国的高层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在这两个国家都面临着消极反应和阻力,虽然程度要比通常认为的要小。

其它质疑的声音

这并非首次有非中国的研究人员对中国“债务陷阱外交”的说法提出质疑。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所所长博黛蓉(Deborah Brautigam)于2019年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债务陷阱外交;它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她提到,其所在的中非研究所收集的关于2000年至2017年中国在非洲1000多笔贷款的信息,另外,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也从2005年至2019年确认并跟踪记录了中国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超过1400亿美元的贷款。从两所机构的发现来看,“一带一路”的风险似乎常常被过于夸大或歪曲表述。博黛蓉不否认中国的海外放贷方式存在问题,但是她认为“中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而有策略地发放债务的想法,并没有事实根据”。

同样是2019年,位于纽约的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发布报告称,在以资源作抵押的贷款中,中国缺乏杠杆工具。该报告的作者分析了24个国家内的40起重新协商中国债务的案例,发现只有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一案明确涉及资产抵扣问题。报告以乌克兰为例指出,中国原以为会以粮食运输来偿还的一笔贷款,但是不得不最终诉诸国际仲裁来解决争端,“乌克兰案例显示,尽管中国国力雄厚,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解决争端的手段仍然有限,即使与这些小国发生争端也力有不逮。”

风险巨大

正如世界银行驻孟加拉首席经济学家侯赛因(Zahid Hussain)之前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并没有太多关于中国贷款的公开信息,但是中国资金还没有到‘债务陷阱’的程度。”

然而,有关批评人士的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IW)不久前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国向海外输出的资金大部分都来自于2013年后的“一带一路”倡议。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让不少债台高筑的"一带一路"国家雪上加霜。

科隆经济研究所的学者认为,欠中国巨额债务一方面造成了这些国家对北京的经济依赖乃至政治依赖,另一方面,债务本身的违约风险也十分高。对于放贷的中国而言,这同样也是巨大的挑战。研究者也注意到,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已经多次大幅减免非洲国家所欠债务。报告因此认为,“一带一路”框架下受援国与中国都面临巨大风险,说明中国模式本身的可持续性存在问题,而这很有可能是中国为其地缘战略崛起所付出的高昂代价。

主要问题及改善建议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最新报告中也提到一带一路的主要问题:中国通过各种双边关系逐渐零星打造“一带一路”项目。但是双方的政经活动和治理问题造成项目计划不周、管理不当。由此给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领域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迫使中国调整“一带一路”的路线。

如何提高“一带一路”项目的质量?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建议,中国的决策者应建立一个连贯、综合的决策系统,该系统应具有足够的风险评估能力以及严格、清晰、可执行的规则。 这将涉及解决中国内部的既得利益,特别是商业机构和国有企业种的既得利益。

就受援国政府而言,该研究所建议,它们必须对潜在项目的评估承担更大的责任,以确保其可行性和财务可持续性。 他们还必须发展与中国伙伴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以确保当地人民从“一带一路”项目中受益。 由于中国继续高度重视东道国的监管,“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伙伴必须加强其法律和监管环境。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