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生命接力赛

吴墨龙教授

从数据上看,我国社会的器官捐赠意识大大提高,来到真正捐赠器官的当儿,却是另一回事。

肾脏移植技术成熟,配对与否已不是问题;政府长期培训,专科同样不缺;国内与外国的肾脏移植术比例,也从早年的“八二”逆转为“二八”,但候诊名单依然长又长,患者十数年引颈长盼一颗肾,真正需要反省的是社会大众本身,而非政府、医疗机构或医生。



肾脏移植(Renal Transplantion)俗称换肾,即通过外科手术,将健康的肾脏移植到肾脏病变、丧失肾功能的患者,移植技术发展至今逾半世纪,被视为和洗肾一样,是治疗慢性尿毒症最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全球每年接受肾移植的人数逐年增加,移植术也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尿毒症所引起的各种生理机能障碍,并且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轻社会负担。

技术水平媲美先进国家

沙登医院肾脏专科及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吴墨龙教授(Prof. Dr. Goh Bak Leong)指出,最初移植术效果不理想,排斥是最主要的问题,不止肾脏器官,就连血液也必须配对才能移植,而移植后仍可能产生排斥状况。1980年代之后,移植技术进步,排斥药物的效果增加,器官和血液的配对已不再是主要问题,只要术后服用适合的抗排斥药物,即可让身体接受新肾脏。

我国早于1975年就开始发展肾脏移植技术,是东南亚区域最早及先进的国家,迄今技术水平媲美先进国家,肾脏移植成功率也已达90%!



吴墨龙也是资深肾脏移植专家兼马来西亚肾脏病协会主席,他进一步解释,换肾的成功率是指,一年之后不再需要洗肾的几率高达90%,5年之后70%至80%,和全球先进国家不相上下。虽然配对技术依然对移植术的成功率有一定的帮助,但分别仅3%至5%左右,和过去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他指出,所谓的可移植肾脏,即“健康的肾脏”,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红斑性狼疮等疾病的肾脏,另外就是功能已退化或老化的肾脏。一般上,低于60岁、保养良好的肾脏,都有可移植的潜能。

问题是严缺可移植器官

“我国的肾脏移植技术绝对不是问题,严缺可移植的器官才是问题……正确来说,是有许多可捐赠的可移植器官,但没有被妥善利用。”

据知,国内现有150名登记注册的肾脏专科,肾脏移植专科大约10名左右,但负责一年不到100宗的肾脏移植手术仍是绰绰有余。所以,吴墨龙直言“不要说医生不够,连器官都没有,即使有100个医生,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他直指“只有当国内的换肾率,从每年的不到100宗增加到500宗或1000宗时,专科医生人数才会是问题,但长期以来的情况,这绝对不能成为理由”。

出国移植肾脏?不道德行为

早年,我国因缺乏可移植肾脏,许多人对本地技术也不了解而缺乏信心,1990年代至2000年期间,多数病患选择到外国移植肾脏,但其实并不合法,更不道德,2000年之后,才因外国政府严加管制,加上资讯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在国内接受移植术的比例大大增加。

如今,国内的肾脏移植术,每100宗里头有60至70宗以上是在本地移植。资料显示,到2015年为止,到外国的肾脏移植率大约20%,单单吉隆坡中央医院已有37.5%的移植率。

据知,1990年代初期,印度是首选的肾脏移植国家,1996年之后则转向中国,直到2000年之后,两国政府严加管制商业化的肾脏移植活动,这才减少出国移植肾脏的情况。

反思问题背后

许多人并不察觉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本身的行为的不道德,即使理直气壮地反驳“在合法医院做的移植术”,但可曾深入追究背后所涉及的问题?

吴墨龙直问:“那些肾脏是哪里来的?是否有钱就可以‘买’肾脏?扪心自问,这样的观念是否正确,是否道德?也许本身是需要肾脏的病患所以不觉得有问题,但因为极度贫穷而要贩卖器官的家属又如何?从社会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不是间接造成非法贩卖器官、商业化肾脏移植的帮凶吗?本地不够肾脏,所以要到外国移植,但真正应该问的是我们是否真的缺少可移植器官?如此合理化、合法化不道德的事,这样的行为难道就符合人性道德吗?”

什么都能做

珍惜第二次生命

社会大众,尤其是病患和家属,也必须改变对肾病的思维——病人不是废人,换肾之后更是“什么都能做”(当然不是要你继续糟蹋健康),百无禁忌。

一旦肾衰竭,倘若没有技术,病患的存活期大约仅剩6个月左右,随着洗肾技术和移植术的发展,只要能恢复20%肾功能,就能延续生命,而移植一颗肾脏则能恢复50%肾功能,完全足够未来20年或以上的生命。

吴墨龙说,移植术后的3个月是观察期,高剂量的排斥药可能会产生副作用,而后依据病患复原情况调整剂量及定期复诊,半年后则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所以在最初3个月,医生不会鼓励病人即刻回到职场,但过了这段期间,若复原情况理想则不成问题。

恢复生活能力贡献社会

“社会的既定概念,尤其华人社会,总是往负面和悲情角度看待肾病,其实比起其他器官的疾病,肾病堪称最‘幸运’的,因为只有肾脏败坏,有足够的技术延续生命,其余的器官疾病若无技术治疗,则没有第二次的希望,但是肾病不只能延续生命,还能继续工作,照顾家庭,贡献社会,只是意愿和意志的问题。”

他进一步说道,洗肾可延续患者生命10年至15年,甚至可达20年或以上,这段期间足够完成很多事。但是亚洲社会的观念,尤其是华人社会,一味负面悲情,即使换了肾脏,依然视为“什么都不能做的病人”看待。

“其实这是完全浪费和乖离肾脏移植术的目的,更浪费捐赠者的肾脏,给了你第二次生命,却没好好地过,反而消耗着社会资源,继续加重社会经济负担!”

换肾的最终目的,是给予患者第二次生命,恢复肾功能和生活能力,继续做要做的事,做该做的事,回到社会,贡献社会。——吴墨龙

为何不要捐赠器官?

签名很简单,随手一笔就成,一张自愿捐赠器官卡在身,并不代表最终就能“如愿以偿”,很多人并不知道或不曾认真了解,在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国家,签署自愿捐赠器官卡和真正捐赠器官,其实是两回事,这也是我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器官捐赠率偏低的其中一个原因。

在我国,“签署自愿捐赠器官”和“捐赠器官”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只要死者的家属其中一人反对,就没有任何人能够执行死者的遗愿,即使有自愿捐赠器官的证明,院方也不能有任何动作。

所以吴墨龙一再反问:“签署的意义何在?在登记时或登记之后,当事人是否认真做好沟通事宜,让家属明确了解并且接受有关决定?来到捐赠器官的当儿,家属却改变主意,而死者已是‘死无对证’,院方何来权力执行死者遗愿?——这都是社会本身需要扪心自问的重要问题,只要一天没有改变思维,捐赠器官的概念和医院普及化,问题就困于现状,难有解决的一天。”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有多少可移植器官被“浪费”掉?

“你等我捐,我等你捐”

官方数据显示,每一年,我国有超过7000人因飙车、非法赛车、鲁莽驾驶等各种因素而魂断公路,其中不乏器官健康的年轻人。这意味着,倘若其中的10%(700人)成功捐赠器官,相等于有1400颗可76移植肾脏,等候名单上可减少1400个名字!

“别妄谈50%,仅仅10%就好,但实际上我们有吗?有1000颗肾脏可移植给等候的病患吗?没有,连100颗都没有!正确来说我们只有‘无法获取的可移植肾脏’,所以怎么能说‘缺乏肾脏’呢?

“所以,这就要社会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能’、‘不要’捐赠这些器官?这是社会本身需要认真反省的问题,不是医生,也不是政府的问题。”

吴墨龙说,文明社会应该是人性化的、法治的、健康的人照顾不健康的人、年轻人照顾老年人和小孩,有能力照顾没能力的“正常社会”。

“如今我们有一群病人,也有技术、专科、方法能够帮助病人,但却做不到,就因为‘没有器官’!”

逾30万的器官捐赠登记数据让人产生错觉,“以为”器官捐赠问题在未来将不成问题,加上传统观念的枷锁,于是继续抱着“你等我捐,我等你捐”的心态,始终不正视问题的严重性,不曾想反省个人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他直言“这是人性问题,许多人不明白人性,不明白社会的需求,不明白文化,说来说去都脱离不了狭隘的框架,没触及真正的问题所在”。

明日《新视野》

器官捐赠率偏低,等待器官移植的名单就不断加长,洗肾更是长期的负担,政府的医疗负担日益沉重,意味人民就要承担更高的税务压力……

报道:陈绛雪 摄影:陈成发、本报资料室、 互联网

反应

 

国际

妇女突脑死 家人捐出所有适用器官

(新加坡11日讯)原本健康的母亲一夕之间倒下脑死,家人在试着接受突如其来的消息之际,最终也决定让母亲遗爱人间捐出法令规定外的器官,如今站出来鼓励更多人探讨,让捐赠过程可以更义无反顾。 

《新明日报》报道,23岁的大学生唐思琦在她18岁的时候,平日健康的母亲黄秋月(49岁)在教会忽然晕倒,送院后发现脑动脉瘤破裂导致颅内出血。经过多次治疗、诊断、检测,最终确定脑死。 

“真的很突然,才不过两天的时间她就从一个健健康康的人,就这样倒下再也没有醒来。” 

突如其来的状况让她和父亲难掩悲痛,但他们始终勇敢面对。同时,医院的器官移植协调人员也很有耐心地在一旁讲解。在器官移植法令下,脑死病人的心脏、肾脏、肝脏和眼角膜都可以被取出安排捐献。 

思琦和父亲最后决定,除了这些器官外,其他的只要适合捐赠的都照捐,因为他们相信母亲也会答应这么做。 
  
据她了解,母亲的至少六个器官被捐出来。两颗肾脏救了两名26岁和62岁的病患,后者更是等了13年终于不用过洗肾的日子。肝脏则捐给了一名有三个孩子的57岁母亲,胰腺、血管、心脏瓣膜则捐作科研与教育用途。 

思琦最近就偶然接触了“Don’t Hold Back”计划——一个鼓励和家人探讨器官捐赠的活动,于是希望借由自己的经历,启发大家这么做。 

“你问我们当初捐赠的时候完全没有挣扎吗?我们也有啊,毕竟我和母亲从来没有讨论过这件事。虽然我们相信她一定愿意,但如果她生前曾这么嘱咐,我们可以更加笃定这么做。” 

超过300人等待肾脏 

截至去年6月,有472人在器官移植法令下等待捐赠,当中有332人在等适合的肾脏。数据也显示,等待逝世捐献者的时间约为7年。 

目前,器官移植法令适用于所有21岁以上公民和永久居民, 除非选择退出。至于医药(治疗、教育及研究)法令(MTERA)则是允许其他器官也被捐赠,这个部分则必须主动加入。 

4名南大生发起的“Don’t Hold Back”计划,希望让大家能更愿意公开讨论死亡课题和器官捐赠的安排,而她们在去年10月的调查显示,近四成者不了解相关法令。成员之一的刘恩(23岁)就表示,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对这个课题不了解。 

“无论是否想要捐赠,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更加了解这个课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