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IS宣称干案 捕12人调查
英相誓言强硬反恐

工党党魁科尔宾周日在卡莱尔举行竞选活动,场外有支持者包括小孩举起大字报,声援伦敦恐袭案的罹难者。左上图为一名伦敦女子在肇事伦敦桥贴上“伦敦敢于继续拥抱爱”图案。也有人举起爱心牌一并向曼城和伦敦遇难者致意(左下图)。(欧新社、路透社、法新社)

(伦敦5日讯)英国伦敦市中心闹市区3日晚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造成7人死亡,近50人受伤送医。英媒报道,目前调查人员已确认3名伦敦恐袭嫌凶的身分,但暂时应该不会正式宣布。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扬言会更强硬对抗恐怖主义威胁。

恐袭发生后,警方在伦敦巴金区大规模搜捕并逮捕12人。据报道,其中一名嫌犯在巴金区居住3年,已婚育有两个孩子。



极端组织“回教国”(IS)有关的媒体宣称,该组织成员为袭击负责。“回教国”喉舌阿玛克通讯社周日发表声明,指“IS一支分队执行袭击”。但是,有分析称,该组织并不能提供任何证据证明与此案有关。

伦敦恐袭造成7死48伤,3名凶徒被击毙。法国新任外长勒德里昂证实,一名法国人在袭击中丧生,一人失踪,另外有7名法国人受伤,其中4人伤势严重。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亦证实,有一名加拿大公民在事件中死亡,令他“心碎”。

特蕾莎召集内阁紧急会议后发表讲话,谴责恐怖攻击背后“邪恶”的意识形态,并警告英国面临的恐怖威胁出现“新趋向”。

英国媒体认为,特蕾莎的讲话标志着英国打击恐怖主义进入“新纪元”。



特蕾莎坦言英国对极端主义有过“太多宽容”,今后在社会、社区需要“更加强有力”地查处,这可能需要有”艰难、甚至令人不舒服的对话,但是全国需要团结一致、对付这股极端主义。

特蕾莎说,英国面临的恐怖威胁出现新趋向,“恐怖滋生恐怖” ,坏人受启发发动攻击,并不仅仅是经过长达数年的策划、密谋、培训的有计划恐袭,甚至不仅仅是那些网上被极端化的独狼,而是可能出现有人模仿别人、用“最原始”的手段发动攻击。

“因此, 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继续假装一切都会像往常一样继续下去。”

她说,尽管英国最近发生的几起攻击事件不是和同一个恐怖主义网络有关联,但它们却在一方面有关联:“ 一个共同的极端主义的邪恶意识形态””把他们联系起来,这种意识形态“宣讲仇恨、播种分歧”。

在博罗市集,一名回教徒与警员交谈。英国正在彻查上星期六的恐袭事件,目前已有12名涉案者被捕。(美联社)

呼吁科技公司配合  打击恐怖分子网络

特蕾莎概述了可能采取行动的主要领域,包括对极端分子加大惩罚力度、实施更严厉的反恐法,以及加大对科技公司的施压力度,要它们打压圣战策划者使用的网络“安全空间”。

她承认,这种威胁无法“靠维持长期的防御性反恐行动来战胜”,科技公司现在应承担起责任、消除恐怖分子在网上的“安全空间”。

当然,这并不是特蕾莎首次发表类似言论。早在 2012 年,时任英国内政部长的她就曾提出过一份草案,强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将用户数据保留长达一年的时间。

尽管这项提案被驳回,但她后续还是多次提出了类似的方案。上个月的时候,保守党又提出了旨在打击线上极端主义的监管规则,以保护公众免受辱骂和攻击。

警方把恐嫌用于冲撞路人的货车运走以作调查。(美联社)

坚持大选如期举行  恐袭或有利保守党

英国大选本周四举行,但英国两周内发生两次严重恐袭,保守党、工党等多个主要政党4日暂停全国拉票活动一天,惟独立党称“扰乱民主制度正是极端分子目的”,照常拉票。有网民发起联署要求押后大选,认为应以国民安全为首要考虑,但首相特蕾莎·梅已表明大选如期举行。

恐袭频生令国民更关注反恐和移民等议题,分析多认为这将有利对外立场强硬的保守党。

保守党主张硬脱欧,提倡脱欧后全权自主控制边境和移民数量,在全球反恐方面则坚定支持以美国为首的反恐行动,加上特蕾莎·梅一贯的刚强作风,被视为有利国家保持稳定。

不过,部分人认为英美关系是英国接连遭到恐袭的原因,而工党正正提出反思英国的反恐政策,减少参与以美国为首等的海外战争,以免英国成为恐袭、报复对象,因此近日恐袭亦可能有利工党的选情。

前日出炉的多项民调结果仍有极大落差。《星期日邮报》民调指工党支持率仅落后保守党1个百分点,Comres则指保守党优势达12%,但指特蕾莎·梅的个人民望净值自上任后首次跌落负数,由2月的9点跌至负3点。

特蕾莎·梅在今次恐袭后摆出强硬姿态打击极端主义,“反恐牌”会否一振其民望,是未来焦点。

执政的保守党政府内部近日在税务政纲上口径不一,引起争议,也进一步打击特蕾莎·梅下滑的声望。《金融时报》认为,保守党最终表现恐远逊预期,倘若选后议席优势大减,特蕾莎·梅带领英国脱欧谈判的能力将成大疑问,甚至有被“逼宫”之虞。

kongbu noresize

英情报队低估威胁捱轰

英国上月在曼彻斯特演唱会恐袭发生后数天,即将恐袭威胁级别调低,如今迎来三个月内第三宗严重恐袭案,令人质疑英国保安当局的情报搜集是否失败,是否低估恐袭威胁。

首相特蕾莎·梅坦言“事情需要改变”,表明英国对极端主义“太过容忍”。

曼彻斯特演唱会恐袭在5月22日发生,当局随即将恐袭威胁级别提升至最高的“危急”,但不到数天又降回第二高的“严重”级别,虽然“严重”意味十分可能发生恐袭,但做法仍遭人质疑。威胁降级后,原被派往街上协助警察巡逻的士兵被召回。

英国的情报搜集能力同样令人关注。周日发生的最新一宗恐袭,疑犯行动高调,但使用的汽车、刀等寻常凶器唾手可得,不属高科技。事实上,在自由、开放的社会中,要预防汽车在公共场所发动攻击极其困难。

防范这种攻击的最佳办法是可靠的情报,这类情报经常来自回教徒社会。搜集这类情报所需的不是疏远回教徒,而是鼓励他们向当局举报看见何者变得激进,或似乎正在准备发动某种攻击。

英民众不畏恐袭   “伦敦桥永远不垮”

伦敦桥3 日晚上发生恐怖分子驾车冲撞行人事件,3 名恐嫌并挥刀刺杀民众,造成7 死约50伤。

事发之后,伦敦人以各式标语,展现不畏恐袭的决心,也有人强调伦敦桥永远不会垮。

儿歌《伦敦大桥垮下来》传诵已久,网友在推特上标记“替伦敦祈祷”(#PrayforLondon),分享动人的文字与图片,有网友分享地铁站员工写在讯息栏上的加油讯息。

瓦萨斯托车站(Walthamstow )的讯息栏写道:“伦敦桥永远不会垮下来。你无法击溃我们的精神。”

《哈利波特》作家罗琳发表推文说:“那些撞倒无辜民众的暴徒会希望英国正在动摇,但根本没有。不要把哀伤和没胆搞混了。”

美国歌坛小天后亚莉安娜星期日在曼切斯特举办音乐会,为恐袭死难者亲属筹款。(法新社)

亚莉安娜回曼市开唱  5万人高歌不怕恐袭

英国曼彻斯特在严密保安下,为悼念5月22日恐袭爆炸案的死难者举行慈善音乐会,5万群众高歌“不惧怕恐袭威胁”。表演者包括当日举行演唱会的美国女歌手亚莉安娜,即便伦敦街上又发生恐袭,当局仍照原定计划公演,显示拥抱爱不畏恐袭的决心。

亚莉安娜在恐袭案后发表推文说:“为伦敦祈祷。”她的经纪人布劳恩表示,音乐会会“以更大的决心”举行。

布劳恩说:“我们必不恐惧,并对所有在这里及世界各地受害的人致敬。”

多名知名歌手包括酷玩乐团、凯蒂·佩里、小贾斯汀等亦出席,为恐袭案伤者及家属筹款。音乐会开始前,全场为恐袭案遇难者默哀,有歌迷穿着印上遇难者照片的衣服以示支持,有人表现哀伤。当局保安严密,现场有全副武装的警员及骑警巡逻,上空亦有直升机盘旋监视。

IS中东兵败如山倒  防IS战士回国恐袭

美国和澳洲的部长今天警告,身经百战、心怀怒气的激进组织“回教国”(IS)由于在中东兵败如山倒,外国战士恐怕会从中东回到东南亚等国的原居住地,并准备在自己的国家发动攻击。

IS宣称犯下伦敦恐袭,且菲律宾“圣战士”威胁升高后,美国和澳洲提出警告。

澳洲国防部长潘恩表示,“回教国”分子将“带着战场技能与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回来,他们将心怀怒气、沮丧,我们必须非常注意。”

她在澳洲和美国部长级峰会展开时发言,与会者包括美防长马蒂斯、国务卿蒂勒森和澳洲外长毕绍普。

马蒂斯就伦敦恐袭案回应:“我们齐心团结,并对抗以为藉由伤害手段就能吓到我们的敌人。我们不怕。”

反应

 

灼见

【灼见】恐怖组织是怎样炼成的?/霍咏强

说到“恐怖袭击”,必然想到枪手袭击莫斯科郊区音乐会,导致最少14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的惨剧,至今这个数字仍未完全确定,也足以证明其严重性。事件发生后,最惹人关注的问题自然是“谁是黑手”?

表面上,袭击后恐怖组织“回教国”(IS)就迅速承认责任,似乎还怕大家不相信,第二次承认攻击时还发出现场视频。另一方面,美国强调在恐袭发生前,就已经“多次”公开发出警告,不但明确撇清责任,同时指出事件与乌克兰无关。

乌克兰难消除嫌疑

事实上,除了可以知道事件由极端回教暴力分子策动外,谁是幕后黑手?可能永远找不到真凭实据,但乌克兰参与其中的嫌疑,却也不是美国撇清就能消除的,俄乌在交战状态之中,俄罗斯遭受大型恐怖袭击,如果乌克兰组织完全不涉其中,那才真令人奇怪!

尽管细节不准确,那美国为啥知道这次恐袭?在九一一事件后,通过制裁、反恐、监控、科网,世上没有美国侦查不到的区域,就连中国也只是渗透程度较低而已,以恐怖活动这种被视为关键行动的,是绝对逃不过美国的监察,只是谁有“权力”知道,这可能是另一个大谜团。

然而,这场恐袭也并不是近期的单一事件。3月26日巴基斯坦达苏地区一支载有中国公民的车队遭自杀式炸弹袭击,5名中国公民及1名巴基斯坦籍司机在爆炸中不幸身亡,在2021年时也曾经发生过同类袭击事件,当时造成13人死亡。

“恐怖袭击”是人类世界一种最为廉价的凶残,这种无耻的行动,和各种暴力行为比较,费用很低,但却能令全世界都风声鹤唳,并要用上千百万倍的金钱和资源,来遏止这些行动。一个更恶心的说法是“性价比”很高。就以袭击莫斯科音乐会为例,根据消息是4名塔吉克斯坦公民执行的,他们接受了100万俄罗斯卢布的费用,实施了这场屠杀。这是多少钱?就1万美元,更突兀的说法,就是每条人命只值70美元。

反恐成另一种恐怖活动

袭击发生后,所有国家地区都提高安保级别,就这几个月,估计投入反恐的资源就数以十亿计,更不要说挑动了俄罗斯追寻幕后元凶,为世界带来的不安和恐惧情绪,会带来多大的损耗?

如果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恐怖袭击”的特性,还会得出更可怕的联想。恐袭的成功与失败,离不开如何快速地取得武器,以及庞大的资讯网络,资讯越精准成功机会越高;于是我们发现某些国家在操控“恐怖袭击”事件上,有着至高无上的优势。

尤其是,原来“反恐”也会变成另一种恐怖活动,其中一种所谓反恐工作,就是“打击一些支持恐怖活动的地区”,按理说,这种神憎鬼厌的行为,除了所谓“恐怖组织”,没有正常人、正常国家地区会承认自己“支持”恐怖活动,“反恐”的定义变得更主观,甚至变成借口。

更令人慨叹的是,这些年,不难发现不少恐怖组织的出现,起源就是“打击恐怖组织”,正如美国扶植奥萨马就为着打击伊拉克的萨达姆,然后又在九一一事件后策划分裂成了卡伊达,再试图以伊拉克反抗军攻击卡伊达,结果变成更凶残的“回教国”。

用恐怖组织来取代恐怖组织,这不是没完没了吗?

恐怖组织的“普及性”

还有另一种不知如何形成的特征,就是恐怖组织的“普及性”,所谓普及不是数量有多少,而是他们的名字有多普通?比如说,最强悍的恐怖组织叫“回教国”、卡伊达、塔利班……但为什么一个最凶残的恐怖组织要用上一个最普通的宗教名字?塔利班更就是“青年军”的意思,请问有哪个国家没有青年军?

“卡伊达”的来源就更有娱乐性,传闻卡伊达组织原来不叫这名字,只因为这用语是基地又或总部,某国在监听时经常听到卡伊达这个字,于是就用上了“阿尔卡伊达”来命名这个恐怖组织。我们不难想象这几个恐怖组织的“名字”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青年军、总部和回教“国家”,现世代文明应该改变不了。

反过来想,这种“命名”的技巧,又是否一种“战略性”行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