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台北最后一里路

每每遇到车祸惊险,不禁害怕自己下一秒就客死异乡,也不禁感叹,没有脚踏车车道的Ubike系统是如此可怕。

谈到最后一里路,人们不禁满脑子都是我国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的“还差最后一里路”,但我这里要谈的不是华教,而是台北市长柯文哲在雪兰莪提及的Ubike计划及笔者的使用经验。



我在台北市及新北市一晃也住了4年,两地关系就像雪兰莪与吉隆坡的关系一样,许许多多的新北市居民,一般都早上在台北市上班,晚上回到新北市的住处。一般来说,捷运及公车(公共巴士)是我们日常通勤的交通工具。

一般来说,Ubike都是我们休闲娱乐使用的工具,例如假日与朋友出游,错过了末班车,我们就会打开手机软体查询最近的Ubike站点,租借Ubike回家。Ubike是A点借、B点还,一听十分方便,也的确是一项对我来说很新颖的概念。

但一开始实行时,并不是那么通畅。一开始,Ubike站点只有台北市才有,时常会遇到借了却找不到Ubike站点归还。由于里头大数据还未完善,有时也会遇上人潮拥挤的地方,Ubike被借光,或是要还Ubike时,却找不到足够的脚踏车柱子。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进,新北市也有了许多站点,在台北与新北之间通勤,也可以使用Ubike。有的人甚至远从其他县市,例如桃园骑Ubike到台北,都不会遇上问题。当然,从越远的地方骑Ubike,付出的费用就越高,每半小时5元,实在不是一个便宜的价格。

更何况,Ubike最常的使用状况,其实是所谓的半小时内免费,通勤剩下的“最后一里路”。目前,台北市在柯文哲当选后,取消了这个优惠,其他县市则保留。所以,Ubike在其他地区的使用状况还算普遍,反而在北市较少了使用。



惊险度日

另外,不想使用Ubike除了费用,还遇上一个更大的问题,也就是安全问题。一般来说,台湾人都使用摩托车通勤,因为摩托车的价格便宜,维修成本也不高。此外,摩托车比搭捷运还便宜,也较为方便。坏处是,摩托车不方便找停车位,废气对身体影响大,在大车欺负小车的台湾,车祸率也高。

当然,以大台北地区来看,人们是为了省下麻烦才使用公共交通的,但是偶然会遇上去处没有公共交通接驳时,或是住家离捷运站距离遥远,为了省事,才会租借Ubike上下班。以笔者而言,我从新北到台北通勤的巴士容易误点,为了避免迟到,时常会使用Ubike通勤。

但是,这之中并没有脚踏车道,这让我常常惊险度日,好几次都差点被车子撞伤。当然,我提到的都是台湾的使用经验。在公交缺乏的雪兰莪,Ubike会如何使用,是引进者必须思考的部分,我当然不怎么乐观。

反应

 

商余

阅读的(无)意义/黄康伟

【康怀无外】文|黄康伟

我的工作与文字相关,吸收新的资讯与知识除了是兴趣,也是必要的工作。

业余,我也将阅读这项兴趣,转化为“说书”这项工作。每一次完成一场说书,参与者总是问我“如何阅读”、“读这个有没有用”及“如何读得更多更懂”。

我很难说自己没有如此的困惑。自出生以来,父母总是教导我要多阅读,做一个有知识的好孩子。可是,我总觉得心里躁动不安,难以安静坐下来阅读看书。我甚至觉得静止的书本一点趣味也没有。一起床,我只想打开家里的电视,从早上看到晚上,无时无刻收看。

还记得小学低年级的功课不多,我总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完成功课。可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我越来越多功课难以在限时内完成,父母就开始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电视对我失去了诱惑力。相反地,在那个风起云涌的2000年代,我开始迷恋政治论坛,又或是各种报章杂志。当杂志上写着:“柔佛以南,罪恶之城”,我也亲身感受到那份不满。

这样的一份不满,到了学院时期,成为阅读的动力。虽然,我总是对书本的内容一知半解,却深深享受着解答疑惑的快感。

然而,阅读真的有意义吗?从电视到网络,我有各种吸收新资讯与知识的管道。甚至,阅读使我感到痛苦。我曾经试过为了完成论文,需要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阅读2到3本书。如此,阅读当然是点意义也没有的。纵使是自己有兴趣的课题,都像是吃了太多美食一样,令人索然无味。

阅读不需要模样

如今又有人工智能帮我们阅读。我们只要阅读摘要,即可吸收海量的知识。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并且不眠不休地建立、整理及筛选知识资料库。人类又怎么可能赢得过人工智能呢?既然如此,以上疑惑自然迎刃而解,人类何必自寻烦恼呢?

对啊,人类总是喜欢自寻烦恼。就好像阅读明明可以如此轻松,却想在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阅读,在喧嚣吵闹的城市中阅读。明明阅读如此的“无”意义,却成天想着推广阅读的“有”意义。

于是,阅读成了“有知识好孩子”的模样,我们自以为的模样,却忘了阅读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模样,只需要睁开眼睛的模样。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