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大马等数十外籍分子加入
菲南成IS区域中心

菲律宾海军陆战队总军士长罗温·里玛斯,周二向媒体展示一批从打击马拉维恐怖分子行动中起获的重型武器。(美联社)

(马尼拉31日讯)目前在菲律宾南部与政府军顽抗的“回教国”(IS)支持者获得数十名外籍武装分子的支持,显示菲南动乱区已迅速成为“回教国”在亚洲的区域中心。

菲律宾情报人员透露,上周二开始在棉兰老岛马拉维市作乱的武装分子估计约有400至500人,其中可能有40人是最近才从海外进入菲律宾,包括来自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沙地阿拉伯、车臣、也门、印度、摩洛哥和土耳其。



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关系研究院(RSIS)的研究也显示,在马拉维市爆发武装冲突的首4天中被击毙的33名武装分子,有8人是外国人。

大马讲师或成首领

该研究院反恐专家古纳拉特纳说:“这说明在‘回教国’战士中,外籍战士的比率异常地高,出现在东南亚的‘回教国’成员越来越多……随着‘回教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据点越来越少,他们逐渐分散到亚洲和中东地区……包括东南亚,而菲律宾是他们在这个区域的重心。”

马来西亚警察总部反恐组主任阿育汉透露,前往棉兰老参与战事的4名马来西亚人当中,包括马来亚大学伊斯兰研究院前讲师玛慕阿末。

据悉,玛慕阿末在建立“回教国”东南亚平台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如果哈皮隆丧命,他将成为菲南“回教国”组织分支的领袖。



哈皮隆是已经宣誓效忠“回教国”的阿布蕯亚夫组织的一名头目,菲军方此次到马拉维的最初行动目标就是要追捕他。

长期面对贫困法纪全无

印尼一不愿具名的执法人员则表示,在马拉维市参与冲突的印尼人可能超过40个。印尼官员相信,一些武装分子在冲突爆发前假借一项逊尼派回教徒的传教活动混入马拉维。

数十年来,棉兰老岛上因土匪、叛军和分离主义组织发动的冲突而饱受蹂躏。当局一再警告,这个以回教徒居民占大多数的地区长期面对贫困、法纪全无和边防漏洞百出的问题,意味着它可轻易成为东南亚及各地激进分子的基地,特别是被赶出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回教国”成员。

杜特蒂(右三)周一在达沃市会晤摩洛回解首领穆拉德伊布拉欣(左二)。(美联社)

摩洛民解阵线叛军同意

加入菲军打击恐怖分子

根据菲律宾媒体报道,菲律宾总统杜特蒂5月27日在视察苏禄岛贺洛市时,表示菲律宾叛军组织“摩洛民族解放阵线”(MNLF)决定派遣5000名士兵,与政府军共同抗击恐怖分子。

杜特蒂称已经接受了这一请求,他同时也呼吁其它两个主要的叛军组织“摩洛回教解放阵线”(MILF)和“新人民军”也放下成见,与政府军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杜特蒂说,如果叛军组织能够抗击恐怖分子,他将会给予这些士兵薪水和等同于政府军的待遇,甚至在特定的地方给他们修建房屋。他称将要为这些士兵成立一个新的小分队 ,不需要什么资质,只要懂得射击就可以了。

军方发言人帕迪拉29日称,总统这些表态是为了号召菲律宾人民团结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恐怖分子。叛军要加入政府军仍然需要一些程序,但军方对此表示欢迎。同日菲律宾国家警察局也表态欢迎叛军组织同政府军共同抗敌。

菲律宾目前主要有3大叛军组织,分别是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摩洛回教解放阵线和新人民军。目前菲律宾政府正在同他们展开和平谈判。而阿布萨亚夫组织、马巫德组织和摩洛回教自由斗士(BIFF)均已宣誓效忠极端组织,被菲律宾政府定性为恐怖组织。

反应

 

灼见

【灼见】恐怖组织是怎样炼成的?/霍咏强

说到“恐怖袭击”,必然想到枪手袭击莫斯科郊区音乐会,导致最少14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的惨剧,至今这个数字仍未完全确定,也足以证明其严重性。事件发生后,最惹人关注的问题自然是“谁是黑手”?

表面上,袭击后恐怖组织“回教国”(IS)就迅速承认责任,似乎还怕大家不相信,第二次承认攻击时还发出现场视频。另一方面,美国强调在恐袭发生前,就已经“多次”公开发出警告,不但明确撇清责任,同时指出事件与乌克兰无关。

乌克兰难消除嫌疑

事实上,除了可以知道事件由极端回教暴力分子策动外,谁是幕后黑手?可能永远找不到真凭实据,但乌克兰参与其中的嫌疑,却也不是美国撇清就能消除的,俄乌在交战状态之中,俄罗斯遭受大型恐怖袭击,如果乌克兰组织完全不涉其中,那才真令人奇怪!

尽管细节不准确,那美国为啥知道这次恐袭?在九一一事件后,通过制裁、反恐、监控、科网,世上没有美国侦查不到的区域,就连中国也只是渗透程度较低而已,以恐怖活动这种被视为关键行动的,是绝对逃不过美国的监察,只是谁有“权力”知道,这可能是另一个大谜团。

然而,这场恐袭也并不是近期的单一事件。3月26日巴基斯坦达苏地区一支载有中国公民的车队遭自杀式炸弹袭击,5名中国公民及1名巴基斯坦籍司机在爆炸中不幸身亡,在2021年时也曾经发生过同类袭击事件,当时造成13人死亡。

“恐怖袭击”是人类世界一种最为廉价的凶残,这种无耻的行动,和各种暴力行为比较,费用很低,但却能令全世界都风声鹤唳,并要用上千百万倍的金钱和资源,来遏止这些行动。一个更恶心的说法是“性价比”很高。就以袭击莫斯科音乐会为例,根据消息是4名塔吉克斯坦公民执行的,他们接受了100万俄罗斯卢布的费用,实施了这场屠杀。这是多少钱?就1万美元,更突兀的说法,就是每条人命只值70美元。

反恐成另一种恐怖活动

袭击发生后,所有国家地区都提高安保级别,就这几个月,估计投入反恐的资源就数以十亿计,更不要说挑动了俄罗斯追寻幕后元凶,为世界带来的不安和恐惧情绪,会带来多大的损耗?

如果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恐怖袭击”的特性,还会得出更可怕的联想。恐袭的成功与失败,离不开如何快速地取得武器,以及庞大的资讯网络,资讯越精准成功机会越高;于是我们发现某些国家在操控“恐怖袭击”事件上,有着至高无上的优势。

尤其是,原来“反恐”也会变成另一种恐怖活动,其中一种所谓反恐工作,就是“打击一些支持恐怖活动的地区”,按理说,这种神憎鬼厌的行为,除了所谓“恐怖组织”,没有正常人、正常国家地区会承认自己“支持”恐怖活动,“反恐”的定义变得更主观,甚至变成借口。

更令人慨叹的是,这些年,不难发现不少恐怖组织的出现,起源就是“打击恐怖组织”,正如美国扶植奥萨马就为着打击伊拉克的萨达姆,然后又在九一一事件后策划分裂成了卡伊达,再试图以伊拉克反抗军攻击卡伊达,结果变成更凶残的“回教国”。

用恐怖组织来取代恐怖组织,这不是没完没了吗?

恐怖组织的“普及性”

还有另一种不知如何形成的特征,就是恐怖组织的“普及性”,所谓普及不是数量有多少,而是他们的名字有多普通?比如说,最强悍的恐怖组织叫“回教国”、卡伊达、塔利班……但为什么一个最凶残的恐怖组织要用上一个最普通的宗教名字?塔利班更就是“青年军”的意思,请问有哪个国家没有青年军?

“卡伊达”的来源就更有娱乐性,传闻卡伊达组织原来不叫这名字,只因为这用语是基地又或总部,某国在监听时经常听到卡伊达这个字,于是就用上了“阿尔卡伊达”来命名这个恐怖组织。我们不难想象这几个恐怖组织的“名字”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青年军、总部和回教“国家”,现世代文明应该改变不了。

反过来想,这种“命名”的技巧,又是否一种“战略性”行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