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无法救赎无法承受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如果只看书名会以为是部少女爱情小说,其实却是诉说青春的伤痛。作者的书写是以一种极其自然而非强烈尖锐的方式,带读者进入了房思琪的世界,不刻意悲情却让读者在主角不经意的日常深刻的看到了无限扩张的暴力与残酷,让读者读到内心软弱之处,近乎心痛的温度。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他掏出来,我被逼到涂在墙上。老师说了9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我说了5个字:‘不行,我不会。’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可以说话之后,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这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内容的一段文字。

短短三两行简洁的字句,敘述的情景却立体得让人不安,那学生不敢张扬的恐惧,无从抵抗邪恶侵袭的无辜愧疚,再对比老师不慌不忙的从容,和习以为常的熟练伎俩,那强弱悬殊的身分立场所带出的毁灭性,缓慢而浓烈的在阅读的空气中扩散,久久不消。

这不是小说的虚构情节,而是一个年轻纯洁的生命,在经历了难以抚平也无从治愈的伤害后,以唯一擅长的书写能力来寻求生命出口而刻写出的字字句句。文字完成了,书籍出版了,大众阅读了,当事者却不奢望因此得到救赎,她真正的痛有多痛没人懂,却让人无法忘记她接受采访时所说过的“我的痛苦不能和解,已经插入的,不会被抽出来。”最后,她选择了自我解脱的方式。

不会因书好卖而开心

2017年4月28日星期五早上9点,同事投入了一天全新的工作。正在处理前一晚订单的客服部同事费解地说:“怎么一夜之间这么多读者下订《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这样的情况一般不是发生了好事就是坏事,不然就是紧贴的时事。这时设计部的同事说:“昨晚面子书很多人分享,作者自杀离开了。”啊!偏偏是最不想发生的状况。虽然一夜之间,甚至接下来的几天,这本书的订单一直飙升,全台的书店星期五当天就卖断货,但相信无论是出版社或是书商,没有人会因书好卖而感到开心。



作者逝世而让读者借此收藏其作品的情况经常都有,前阵子遗憾过世的郑问和黄易亦是。只是突然引起了一阵骚动和强势的抢购热潮,并不常见。这次,相信是和作者的经历,还有书中骇栗的真实内容有关。漂亮宝贝、重度忧郁、精神病患、真人真事、被诱奸、自杀离世,这对于许多读者都是难以抗拒的阅读理由。

不要凑热闹去抢购

作为书店人,有时会很想告诉读者不要被喧闹的新闻或以凑热闹的好奇心去抢购一本书,一本好书或一本作者有强烈讯息要传达和控诉的书,不应该是透过这样的方式传达到读者的手中。只是,电脑系统不会拒绝读者下单,书店员工也当然不会一一去询问过滤读者购书的意图,不能说是无奈,但这就是书店人的职责,尽力为读者和书建立桥梁。

而且,撇除好奇心,如果读者可以透过阅读去了解,这个看似文明进步的社会,还有很多需要被保护的小孩,每天都活在恐惧中却没有得到拯救,侵犯他们的人有超过80%都是他们认识甚至信任的成人,这个社会和家庭对于小孩身心安全的保护意识是如此的薄弱,只要有一丝的醒觉和改进,或许作者的文字就达成了它一部分的使命。

洁白灵魂被魑魅摧毁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如果只看书名,会错以为是一部少女爱情小说。看那粉红色的封面,洋溢的是无限的青春。但仔细一看,在梦幻粉红色的正中却渲染了一片撕裂般渗出的强烈紫红色,甜蜜的青春就此形成一片无法磨灭的印迹。甜蜜正诉说着它的伤痛。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书写的内容不算新鲜,故事里的房思琪,一个只有十来岁的青春少女,喜爱文学,倾慕著补习班的中文男老师。男老师受到众多学生的爱戴,还三不五时收到粉红情书。房思琪是老师的目标之一,他利用她对自己的倾慕,诱奸了她。

青春少女不懂她憧憬的初恋模样为何变得那么痛,在他一次又一次的强行进入时,怎么没有甜蜜的感觉?如果这是爱情,为什么觉得暴力?为什么老师要一个女学生换一个女学生?如果这不是爱情,那老师怎能在做这些事时这么的自信和无愧于心?后来在老师对房思琪的暴力加剧之后,她再也承受不住以致心智崩溃,而不知内情的众人,尊敬老师如故,并将房思琪的异常,归咎于读太多文学书。

带读者进入主角的世界

作者的书写是以一种极其自然而非强烈尖锐的方式,带读者进入了房思琪的世界,不刻意悲情却让读者在主角不经意的日常深刻的看到了无限扩张的暴力与残酷。那牵动读者思绪,带有节奏的文艺笔触自成暖流,轻易的就流到读者内心软弱之处,近乎心痛的温度。

被称满分级漂亮宝贝的作者,大学选择了医学系,却在念了两个礼拜因重郁症而休学,后来重考上政大中文系,第三年因病情发作又再度休学。在原本属于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涯岁月中,她却因病导致失眠、厌食、出现幻听、控制不住的自残,漫长的一段日子必须到精神科接受诊疗、到心理科做心理治疗、不断拿药吃药。

作者曾在书籍出版后,在网络上分享了一篇一个女生住进精神病院的散文。表示因这篇散文就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雏形,文中看到了她对当年事件的一些内心控诉。“写文章屏蔽又回护官能,伟大的心灵围观、包庇我的噩梦,抬举灵魂,希望臭酸肉体鸡犬升天。说好听是淨化,说实在,就是美化。像侧睡,你形容蓝花纹的被子服贴她,‘像个倒卧的青花瓶’。如果你的兴趣不是插花多好。如果你不把自杀当成最伟大的恭维多好。如果一个女生自杀了你就收手多好。最可怕是揣着老师的身分一面犯罪。学问何辜?书页多么清白?”

防止同样悲剧发生

阅读过本书或知道作者遭遇的读者,很多心情是悲愤又难过的。悲愤于人性中存在那贪婪自私的丑陋,可以把深度伤害的行为变得理直气壮;难过的是,我们知道故事角色里的思琪、怡婷或伊纹都绝对不是唯一,换个身分换个场景,还有很多房思琪不幸的故事正在发生。房思琪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早逝生命所敲响的警钟,让人不止盼望,而是有所觉悟需要更实际措施去防止同样的悲剧发生。不然,我们又何以有勇气去承受让单纯洁白的灵魂一再被人间的魑魅魍魉所摧毁,而我们却毫无所为的懊悔?

“我希望任何人看了,能感受和思琪一样的痛苦,我不希望任何人觉得被救赎。我要做的不是救赎谁,更不是救赎我自己。我是个恶意的作者。房思琪发生这件事的重量是,即使只有一个人,那个重量就算把它平分给地球上每一个人所受的苦,每一个人都会无法承受。”看到如此年轻的生命说着这样的想法,那字句彷如不断回转重播的光碟,一直在脑中盘旋,静止不下来。

真心祝福美丽的灵魂可以在另一个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乐园,从此自由自在。

反应

 

副刊

当一个知识的旅者

时间匆匆,转眼又到岁末。〈读书人〉今年最后一期,特访问专栏作者吴小保,分享他的阅读规划、阅读心得以及新一年的阅读展望。

吴小保

●个人是否有阅读规划?若有,去年的阅读规划还满意吗?你会特别偏爱哪些类型著作?



2013年大选结束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匮乏,当时定了个长期阅读计划,希望能够从政治光谱右派著作开始读起、以左派为终点,好好充实自己。然而,起初对这领域并不熟悉,只能慢慢摸索;走过不少冤枉路(读到烂书),但一路读来,还是小有收获。

记得一开始不懂分左右,只好从书柜随意挑选。选了本金里卡(Will Kymlicka)《少数群体的权利》,讨论多元文化主义的课题。之后又读同一位作者的《当代政治哲学导论》,但忘了碰到些什么状况,当时并没有一气呵成地读完,只看了前两章;拖了几年,至2016年才把全书看毕。

也读了其他一些导论性质的书,但都忘了书名。

选读倾向左派著述

接下来几年选读的,都比较倾向左派著述,偏离了起初“由右读起”的规划。几年前,台湾心灵工坊一连出版几本日本左翼思想家的著作,我都不错过,先后读了《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伦理21》、《哲学的起源》和《帝国的结构》。书柜上还收了好几本柄谷行人的书,如《迈向世界共和国》、《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和《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还未有机会好好研读。



那两三年,柄谷行人是我主要的学习对象,之所以,一方面与其简明的写作风格相关;另方面,则被其“解放世界”的理想所吸引,毕竟是年轻人,容易热血沸腾。

同时也接触其他左派论述,比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新帝国主义》;罗拔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为无政府主义申辩》;埃里克奧林賴特(Erik Olin Wright)《真实乌托邦》等。

然而,也许阅读口味太过偏颇,虽成功形成了特定观点,却对自己的信念缺乏更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自知长此下去,大概会被同温层所困死。

●阅读对你而言有何意义?

阅读跟自己立场不同的书,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好好认识不同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可以再三反思自己的立场。我相信,一个没有经过反复检验的信念,是不值得信仰的。

阅读的意义,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如此:让自己成为一个旅者,离开故乡,去探索不同的世界。当你重返故乡,就会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它,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去年有哪些著作或作家特让你印象深刻?其特点在哪?

大约从2016年(或2015?)开始,比较有意识地选了些右派著作来读,于是冥冥中又回到了当初的规划,虽然顺序是颠倒了。

读了几本右派的书,但还不算有深入了解。如《经济学人》出身的约翰米克斯威特(John Micklethwaite)、亚德里安伍尔得礼奇(Adrian Wooldridge)的《第四次国家革命》,该书认为政府职能过大、却又缺乏效率、并导致债台高筑,因此主张削减政府职能,把大部分责任交给私人界或市场承担。

从2016年起,比较集中地读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著作,先后看了《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福山是当今有名的政治学者,曾在1989年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后于1992年扩充写成《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一书。“历史的终结”命题之提出适逢苏联瓦解之际,在国际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遭左派激烈批评。

逼迫重新思考一些想法

透过福山的书,逼迫我重新思考一些想法。过去受柄谷行人影响,对“国家”有着相当负面看法,认为它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然而,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却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缺乏健全且自主的政府,人民就无法享有优质民主。比如,美国由于有着很强的不信任政府的传统,因此设置了很多约限政府权力的繁文缛节,其结果是导致政府功能不彰,最终是人民买单。

我们固然不必照单全收福山的所有观点,但我想,公允地说,福山是我相当欣赏的作家——毕竟我年纪渐长,开始学会欣赏不同立场的人。

欣赏福山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懂得提出好问题。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福山提出:人类现有的伦理与政治制度与人性相关联,一旦不断取得突破的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这对我们的伦理与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次,跟柄谷行人一样,福山的著作平易近人,不会有太多吓死人的专业术语(现代知识人的魔咒、凡夫俗子无法掌握的语言),而且他是个旁征博引的学者;也是一个说故事者,能够把复杂历史用相对文学的方式说出来。

●明年有什么阅读规划?

2017年将尽,2018年又是个挑战的年份。从2013年至2018年,正好间隔着两次大选。

回顾这5年,所读的书不多,但小有收获。展望未来,除了继续研读政治、社会学类的书籍,也希望将来可以多读不同领域的书,尤其是科普类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