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心脏疾病年轻化
21岁就要当心

当身边越来越多发生35岁至50岁的心脏病患及猝死案例后,意味着心脏健康不再是年老群体的问题。心脏疾病年轻化到什么程度?心脏内科专科林美强医生的病例当中,最年轻患者仅21岁!



35岁以上的心脏猝死

林美强指出,35岁以上的心脏猝死,80%或以上是心血管阻塞疾病,即越来越长见于年轻群体的“冠状动脉心脏病”,其他病症如心肌肥大、心律失常、右心房肌肉变脂肪、心瓣膜问题和先天性心脏病等问题仅20%左右。

“我遇过最年轻的病人才21岁!而这类心血管阻塞,应该是属于老年群体的疾病,即50岁以上身体老化之后才会出现的情况,而且年纪越大几率越高。如今可能是生活习惯变化,肥胖、抽烟和压力等现象日益普遍所致。”

存有误解错失时机

一般迷思——长期干劳力活的群体,心脏病几率低于较办公室群体,但这位年轻病患是在建筑工地工作,活动量极大的劳工,只是烟瘾极大,而且有遗传性的胆固醇过高却不自知,直到突然间胸口闷痛、气喘、晕眩,入院检查才及时从心电图中心发现心脏病爆发的变动。



“这类心脏病爆发都有症状,即无缘无故疼痛、胸闷、冷汗、气喘,若是急性冠状动脉阻塞,服用抗凝剂和抗胆固醇药物,以及紧急动手术,置入导管,用球囊扩张阻塞的血管(俗称通波仔)是其中一种最有效治疗方案。”

他进一步解说,心血管阻塞少过50%,不会有症状,虽然未严重阻碍血液流通,但仍有可能心脏病爆发;阻塞超过50%则会因为血液供应不足而在运动时出现明显症状,包括心绞痛、腹痛、背痛、胸口闷痛、牙龈痛、手肘痛等等,但人们普遍存有误解,只有心胸疼痛才想到心脏病的可能,其余部位则无关心脏,因而错失侦查病因和治疗的时机。

心血管阻塞少过50%,一般不需要通血管或绕道,仅需药物治疗,若阻塞超过50%,则须重塑血管通道,即置入血管支架,在病变阶段置入支架,撑开狭窄闭塞的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

他说 ,目前所采用的第三代支架,是可溶解及生物可吸收的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简称BRS),表层涂上一层药物,植入数月后,药物连带支架就会开始溶解,并重新塑性,被身体吸收,两年后就会完全溶解成为身体的一部分。BRS的最大优势是,阻塞的血管会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

“不过病患仍要服药和照顾,否则同样的过程仍会重复,支架只是置入在阻塞最严重的阶段,不是整个血管,倘若日后其他血管阻塞超过50%,则视情况重新植入支架。”

不同情况不同方案

他进一步指出,并非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都能接受球囊扩强手术,例如同时患有糖尿病、心脏衰弱、多条血管阻塞或心瓣膜问题者,则会采用绕道或搭桥手术及心瓣膜维修手术,针对不同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比如心瓣膜狭小或缺漏,可维修或更换人造心瓣膜,一些病患同时还有心房颤、心室缺漏、血管阻塞等多种问题,不能只是通血管,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导管介入治疗。所以在这种需要同时处理多个问题的情况下,绕道是目前所能采用、多管齐下的治疗方案。”

心脏内科专科林美强医生

50岁或以上的心脏猝死

这个年龄层的心脏猝死,主要是急性心肌梗塞。

林美强坦言,一旦心脏病爆发,存亡率仅50%——若有4个人虽有心脏病,一个在家中就已猝死,三个送院,一个途中死亡或入院后死亡;在过去的话,只有两人生存。

“不过,若能把握6个小时的黄金时间,则有挽救生命的机会。虽然不能保证一定能及时疏通阻塞的心血管,但若能及时送院则有一线生机。”

★急性心肌梗塞症状/过程: 

胸口不适/疼痛或腹部不适——蔓延到牙龈——左侧手臂——冒冷汗——心跳加速

“当出现以上症状,第一件事就是即刻前往医院或致电救护车送院,若是家中有阿司匹林,可咬碎吞下,此时可救命!但很多时候人们因为缺乏急救知识而错失这些救命关键,更多时候人们总将这些不舒服、胸口闷痛,视为太累或劳动过度而延误就医。”

先天性高胆固醇

血管阻塞诱发性风险因素之一是先天性高胆固醇,原本50岁之后才有的心脏问题,如今已大幅提前到35岁甚至20岁左右。除了上述那位21岁的心血管阻塞年轻病患,另有一位32岁的病患——身材瘦削、没抽烟、没喝酒、任职劳工,却在陪妻子散步时,做了10下起卧运动后就突然胸口闷、冒冷汗,送院检查后发现3条血管阻塞!

“更进一步检查诱发性风险后发现,这位患者唯一的习惯就是吃椰浆饭,但这并不至于会在短期造成心血管阻塞,最后确认根源在于不曾检测出的先天性高胆固醇,亦即遗传性、一出世就胆固醇偏高,一般到了60岁才会血管阻塞,这类遗传者却在18岁至20岁的年纪就血管阻塞,寿命相对减少。”

虽说健康饮食、健康作息、适当运动是保健养生之道,但世事无绝对,一位45岁大学教授,大半辈子注重健康,强调养生,不抽烟、喝酒、每天走4层楼梯上课,却在某一天出现心脏病爆发癌症状,送院检查后发现是急性心肌梗塞,3条心血管阻塞,根源仍是遗传性高胆固醇。

不被察觉的基因风险群

所举案例反映一个事实——比起风险群,这类不被察觉的基因风险群,病发和猝死几率更高,而饮食生活健康,并不意味百分百远离疾病,只是降低风险。

“基因所导致的高胆固醇,即使只是吃素,也很难降低,经年累月会导致血管阻塞。不过,遗传性高胆固醇的几率不高,100个人当中可能只有5个人属于严重高胆,一些则不严重。”

若有家族病例应定期检查

此外,男性心脏病几率比女性偏高,但先天性高胆固醇所致的心脏病却另当别论。

“女性每月来经,雌性荷尔蒙能够预防心脏病,所以女性的心脏病几率较男性低,所以女性的心脏检查和病发年龄,比男性慢10年,但更年期之后则没有了雌性荷尔蒙,心血管阻塞和心脏病爆发几率偏高,与男性不相上下。”

第三案例——一位女病患,出世就先天性高胆固醇,18岁就病发,尽管后来动手术通血管,并且长期服用降胆固醇药物,但她的病情却属于严重程度,必须洗血(Plasmaphoresis,亦称血浆滤除术)控制病情,延长生命。

“家族有遗传性高胆固醇史,也许12岁就要开始吃药控制,否则可能只活到30岁。所以,若有家族病例史的风险群,要比其他人更早定期检查。”

他补充,年龄低于40岁的女性,若没有其他心脏病诱发风险,并且计划生育,则不鼓励吃降胆固醇药,只能从生活习惯着手,除非证实先天性高胆固醇、几率偏高的家族心脏病爆发史,以及曾经动过通血管手术者,按情况而采取对策,但这类案例仅属于少数。

应该几岁开始检查心脏?

一般情况,男性超过35岁,就要开始定期检查,女性则以45岁为准。

但是,心脏病年轻化的当前,20多岁就要开始体检,以防万一。

普通体检,只是验血、验尿、X光等等,除非出现特别症状,尤其是运动时有心脏病症状,以及长期抽烟者、家族有心脏病史或突发性死亡史、胆固醇偏高者,则有必要接受详细检验,比如运动型的跑步心电图及其他有关心脏健康的测试,这类深度检测也能辨识偏高的胆固醇是属于基因遗传或饮食不健康所致。

“饮食所导致的LDL胆固醇偏高指数一般不会超过4.8mmol/L,若是超过4.8,则须进行其他精细检测,包括测试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荷尔蒙偏低、肾脏病(长期流失蛋白质也会导致胆固醇偏高),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从而采取应对和治疗方案。若证实是遗传性的高胆,通常无法根治,但能控制胆固醇,若是甲状腺荷尔蒙失调,则可补充甲状腺荷尔蒙,不必服用降胆固醇药物,诸如此类。”

他坦言,20多岁的人谁会想要心脏病,做深度检查?就连买保险公司也不会对年轻客户特别严格,一般人更不会无端端做特定体检。

同场加映:
先天性高胆固醇者的应对方案:

[适量运动]

●一个星期3次,每次45分钟,若能每天适量运动30分钟则更佳

●年长者可散步

●年轻则可跑步、打球、骑单车。

[饮食]

●避免高胆食物,比如海鲜、椰浆

[药物]

●长期服用降胆固醇药物、洗血(Plasmaphoresis,亦称血浆滤除术)

林美强指出,先天性高胆固醇的棘手之处在于,即使每天运动和助益饮食,一个星期后只能降低30%左右,这已是所能降低的最高指数,但很多病人仍然做不到。

此外,一些病人担心服用药物有后遗症、副作用、经济负担,因此建议3个月尝试期,从运动和饮食着手,若无进展才考虑药物控制,但若是想要怀孕生育的女性,则需要胆固醇,因此40岁以下的女患者,往往不会让她们服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除非是特别案例,比如患有心血管阻塞、脑中风,必须采用相关治疗方案,否则可能活不到40岁。

明日:

究竟要如何运动、什么样的运动,才是“正确”的保健之道,降低甚至避免心脏猝死的危机?

报道;陈绛雪 摄影:王宥文

反应

 

要闻

打羽球突倒地 男子证实死于心脏病

(怡保22日讯)62岁男子在打羽球时突然倒地,经数次抢救最终仍是撒手人寰。

事发当天,死者林日明(音译)正在羽球俱乐部进行内部比赛,在突然倒地后,队友连忙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术。

家属在死者暴毙后赶至现场,其遗体已送往怡保苏丹后拜润医院(中央医院)解剖,显示死因为心脏病。

据在场者辛富荣表示,死者在被初步救治后恢复意识,并在队友的搀扶下到走廊休息,殊不知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死者就再度陷入昏迷。

他说,有人协助拍打林日明的手部,他则为林日明进行心肺复苏。在救护车抵达之前,他一直在急救,每30下就检查脉搏。

“当我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时,他的脉搏便强劲有力,但当我暂停下来,他的脉搏便会变得非常微弱。”

他表示,医护人员在抵达后立即施以救援,包括输氧、打针、使用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但林日明的脉搏逐渐减弱,最终在医护人员宣布下,被确认不治而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