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计算发行票额耗时/陈金阙

2016年(修订)公司法令正式在今年1月31日起生效,其中一项重要的修改,是公司股票步入零面值时代(zero par value)。

这对我国公司沿用了几十年的公司面值制度,起了很大的冲击,不管是公司、股东或是投资者,皆需要些时间去适应。目前这段时间,可称为零面值的混沌时代。



虽然如此,零面值或者无面值实践于许多国家,尤其是先进国(如新加坡、香港、美国、澳洲和纽西兰等)已经不是新鲜事,我国修改公司法令,主要是为了和它们接轨,堪称用心良苦。

既已成事实,公司内部和审计师很快可以适应,在报告上也应当全面接纳和使用新的呈报方式。

投资者需时适应

倒是小股东和一些投资者,还不能完全放弃以前的方法,在研究上可能面对一些困难。不过,相信随着时间的洗练,大家可以慢慢上手。



在零面值的呈献方式里,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放弃以前利用面值来计算股票数额的方程式了。

在有面值的过去,我们要知道公司的股票数额时,只要把缴足资本除以面值就对了。

举个例子,一家缴足资本500万令吉的甲公司,面值1令吉,那么,公司发行了500万股。如果乙公司有同样的缴足资本,不过面值只有50仙,那么,公司的股票是1000万股(即500万令吉除0.5令吉)。

以从类推,面值10仙的股票当有5000万股,面值1仙即代表公司票额是5亿股,等等。

不过,近年来的面值诠释方式不是那么直接,我们有以美元、美分或人民币作为单位的面值;而在公司报告里,出现的货币单位虽然主要还是令吉,但有时也有公司股票以美元或人民币为财政报告单位,导致上述的算法不能直接的算出公司票额。

发股无须缴费

同时,以前在有面值的时候,公司必须缴交一笔费用给公司注册局,作为注册资本(或称有授权资本,AUTHORISED CAPITAL)的用途,分阶段从1000令吉到7万令吉。

而公司已发行的股票资本叫缴足资本(PAID UP CAPITAL),最高只能和授权资本一样多。如今面值已废除,理论上公司可以自由的发行和注册资本,无须再多花这笔费用。

如今面值作废了,我们单从公司资本来看,并不容易算出公司发行的票额。如果我们要知道这个讯息,必须进一步去阅读公司的报告。

公司票额有什么用呢?我们在做一些基本研究时,确实是有用,例如,每股盈利、本益比、每股资产、股票流通量、持股巴仙率等等。

虽然不能一眼就从缴足资本和公司面值看出公司股票,不过,公司报告的注脚里一般是都有注明股票数额,以后我们只好养成往那儿寻找的习惯啰。

反应

 

财经

前瞻行动保护小股东/陈金阙

上期说到零面值时代,公司董事暨大股东可以用“无限创意”来剥削小股东利益,这点希望证监会、大马交易所和小股东权益监管委员会(MSWG),采取预先防范措施,而不是让小股东受尽伤害后才迟迟行动。

我们看到目前很多金钱游戏如此猖狂,是因为当局必须有人举报才采取行动,而不是预警式的防止欺骗案件发生;上述问题放诸股票市场,大同小异。



不过,如果要小股东举报,来证明相关集团利用其权势截取利益,我们觉得更加困难,因此,当局有必要以更前瞻的行动来保护小股东。

另外,既然要和各大国际市场接轨,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最低股价。

许多国家都有最低股价的限制,例如美国市场的股价不得少于1美元,新加坡市场的股价不得少于0.20新元,如果触及的话,公司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股价置回限制以上,不然将被除牌。

在零面值的时代,一些不思长进的公司,可能沉迷于股票的分拆,把股票数额越变越多,但是股价却越来越低。

大马交易所至今尚无上述的最低股价限制,其股价最低交易价是0.5仙,如果把股价定在0.5仙,不能卖得更低。但是,交易一扬向上却是100%(1仙),小股东可能受害深远,不得不注意。



大马交易所至今尚无最低股价限制。

海外注册不受影响

最后,新法令实施于国内,所以零面值的变动,只限于本地注册的公司,一些在海外注册(如百慕达群岛等)的公司不受影响,即不会调去零面值。

这些公司,尤其是中国前来本地上市的公司,我们并不陌生。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喜得狼(XDL),刚刚完成整合股票4变1的建议。我们看到公司的面值由1美分变成4美分,而股票数额则相对的少了四分之三,削减了许多,小股东大受影响。

预防滥用零面值

说到头来,当局应该更注重公司的正常操作以及企业监管,不管有没有面值,商业罪案和违规行为一样会发生。

重点是在当局推出一个新的改革时,如何保护弱小群众不受伤害。

我们能以刚刚提到的中国来马上市的公司为借鉴,它们几乎百分百出问题,让本地的投资者受到极大的钱财损失。

作为引导他们来此上市的推荐者或执法当局,不得不负上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不能以一句“买者自负”(caveat emptor)来轻轻带过。

同样的,当局推行零面值,更要确实保障小股东的利益,监督公司不滥用零面值之便以牟私利,不让不法之徒利用法律漏洞,借机行骗才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