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旅英银行家要求回国

(伦敦5日讯)据知情人士透露,伦敦一些最大银行的外国雇员厌倦了数月来对工作是否调动或裁员的各种猜测,如今正纷纷采取主动行动并提出回国要求。

根据彭博社报道,花旗集团、高盛集团和汇丰控股的员工,自愿提出回到母国(其他欧盟成员国),只要雇主在退欧后有调动员工岗位的需求。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称,在法国兴业银行,至少有两名交易员已搬回法国和意大利,主要是预计该银行可能会开始把伦敦雇员分散到整个欧洲大陆。

在去年5月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正式启动退欧安排以来,全球银行已经开始将一些英国业务,转移到欧盟内部新兴或扩大的贸易中心。

企业正在准备所谓的“硬脱欧”——即失去在伦敦向欧盟地区自由出售服务的权利——并希望在英国与欧盟的两年谈判期结束前,在其他地方开设办公室和运营业务。

退欧可以帮助扭转一个趋势:几十年来,来自欧盟的最顶尖大学的毕业生搬到伦敦投身金融业,因为那里是全球投资银行欧洲总部所在地。

汇丰银行高管一直声称有将多达1000名交易员,从伦敦搬迁至巴黎的计划。



英国内政部长安珀去年说,她会强制公司披露雇用的外籍员工数量,以防止移民“从事英国人可以做的工作”,上述一名知情人士透露,汇丰已经收到一些法国员工渴望回国的要求。

反应

 

国际财经

昔日意气风发 香港银行家成失落一代

埃里克李(译音)原本受僱于家族理财室,随着雇主迁离香港,他失业了,他知道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市场。他不知道的是:会如此严峻。

17个月过去了,李氏仍在求职。帐单堆积如山——每月近6万港元(约3.63万令吉)的房租和每年100万港元(约60.45万令吉)的孩子教育费。但最糟糕的是:他们担心甚至逐渐接受了眼下还不是谷底。

五年前,像李氏这样具有中国专业知识的金融行业专业人士,受到瑞银集团和花旗集团等公司的追捧。小米公司和美团等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巩固了香港可与纽约比肩的金融重镇地位。他们的努力帮助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创造了超过6兆美元(约28.37兆令吉)的市值。

现在,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已经导致资本市场支离破碎。随着股价重挫和经济前景黯淡,香港IPO已经枯竭。随着中国推动加强数据安全和金融市场监管,这使得中国企业更难收购资产或赴海外上市。

“以前觉得中国会一直发展向上和世界金融市场越来越紧密,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现在发现原来都是个意外,”曾任职花旗集团的李氏说。“这个还是挺恐怖的”。

香港是此类交易的枢纽,经历的痛苦也甚于其他地方。华尔街公司的大量裁员、全球资本撤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断下降,都凸显了这种伤害。

根据招聘公司主管约翰·穆拉利指出,在香港找工作的非入门级金融从业人员数量为“数百人。”

裁员未到尽头

“这个市场已经够脆弱的了,”Robert Walters董事总经理穆拉利说。他说,裁员还没有到头。

过去18个月里,高盛、摩根大通和花旗在亚洲进行了多轮裁员。

一位被高盛解僱的银行家表示,这促使她和她的同事评估是否留在香港,甚至留在这个行业。她表示,来自中国的IPO数量下降,意味着银行业需要考虑在亚洲各地重组,因为过去招聘而增加的人力如今看来不合理了。

另外一位则更决绝。曾任一家全球投资银行分析师的杨氏去年失业,24岁的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求职,参加咨询、创投和私募股权等公司约10次面试,但毫无斩获。

随着每月2万港元房租租约即将到期,她决定搬回内地与父母同住,并打算在传统金融之外的行业找工作。

杨氏说,竞争比以前激烈得多。她在谈到敏感的职业问题时要求不要透露全名,和本文其他受访者一样。她说,如果市场上有一份私募股权的岗位,数以百计的前银行家会投来简历。

自2021年底以来,香港证监会的持牌人数(反映香港金融专业人士的人数)减少了600多人,截至12月为4万4722人。

鉴于金融服务业在2022年约佔香港GDP的23%和就业人数的7.5%,金融服务活动放缓可能会令香港经济承压。香港去年疫情后的复苏低于预期,彭博经济研究估计,今年GDP增长率将从2023年的3.2%放缓至1.8% 。

首发股骤降

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去年香港IPO募款金额剧降56%,至460亿港元(约278亿令吉),这是自20多年前网路泡沫破灭以来的最低水平。

私募股权和风投公司也受到了打击。Preqin Ltd的数据显示,与2021年相比,去年专注于中国的美元基金筹集的资金骤降81%。

专注于中国的银行家首当其冲,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专门从事高级招聘的招聘公司Wellesley执行董事夏琳杨(译音)表示,投资者关系经理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因为他们的技能较难以转移。

杨氏说,这对情绪来说是严峻的。今年看起来是谷底,也希望是如此。

她补充说,银行家应该做好准备,薪酬至少下降20%,在某些情况下,降幅“可能非常严重。”

穆拉利表示,农历新年前夕最新一轮的裁员主要集中在董事总经理及以下一个级别的人员身上。

在香港一家中资券商工作的债务银行家亨利发现一些前同事失业一年多后表示,即使降薪30-40%,他也会接受。

“我现在就是担心随时都可能下岗,”他说。“所有业务都瘫痪了。”

来源:彭博社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