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书写的忧患,忧患的书写
——访“方修文学奖”散文诗歌双料首奖辛金顺

辛金顺近照(辛金顺/照片提供)

辛金顺在1992年赴台求学,先后于国立成功大学取得学士学位,而后又在国中正大学获得硕士和和博士学位。其学术专业在于中国和台湾现当代文学。毕业后受聘于台湾环球技术学院、吴凤技术学院、南华大学、中山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等,目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金顺2016年7月荣获第二届“方修文学奖”的散文和诗歌双料首奖。领奖前一天,我们聚集在新加坡某家酒店,我趁机与这位“缘悭一面”的作家做了一个很随性的访谈。从谈话中,我发觉对方虽然去国多年,但却对国内的经济文化教育文学,不但知之甚详,且还还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这倒让我颇感意外。



之前,我曾经读过辛金顺的散文集《江山有待》,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此书曾荣获第一届马来西亚“潮青杰出文艺奖”。多年过去了,我很想知道眼前这位中生代作家,经过创作的一段长时间后,无论在风格、技巧、题材选择等,不知是否会有所变异?对方听了,略略整理了一下思绪,才缓缓地说:他得这个奖时,是在1989年间,那是他离国读书之前,当时的写作正处于摸索期,写作的自我风格还没真正确立。

传统和现代的交织

提到古典文学,我就想起了金顺提及当年年纪小,又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地方,阅读资源有限,加上有关方面对不同族群的不公平待遇,心里有诸多感怀,因而寄情于古典文学,并从中汲取了不少的启示和喜悦,我问他这些因缘是否导致后来选择文学创作?

他的回答很直接。

“刚才我提过,去了台湾这些年,的确是大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还有文学理论的思考,除此之外,也提升了我的创作手法以及提供很好的创作氛围。这和我出国之前是完全不同的,我几乎全身心浸淫在中文世界里,除了继续研究我的古典诗词外,对于西方思潮和文学理论、先秦思想、宋明理学、传统和现代,都有一定的掌握和相当的研究。所以说,不论是中国文学也好,台湾文学也好,都不是空悬的,而是有根有茎,源远流长的。



“就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吧,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倡议要将古籍丢进茅坑里去,可是他们却都是从私塾出身的,他们可说早就完全掌握了这些传统资源。当然,他们之所以这么说,也许有他们的考虑,实际上,从跨传统到现代,他们都是属于中间派的。拉拔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但为了现代化,他们中的一些人,只能用激烈的手段,将长久控制中国人思想的四书五经扔弃,而选择西方的精确的科学和开放的民主。

“大家都知道鲁迅到日本去是学医,日本是东亚国家中最早接受西方现代思想和信息的。再说,这些作家小时候深受私塾教育,对四书五经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你看胡适到美国念的是社会学博士,回国后却教文字学、红楼梦;而闻一多在美国修的是美术雕塑,回来却教神话、楚辞、诗经,而且还成了‘神话专家’。

“换句话说,传统文化已经跟他们的内在生命融合在一起,这是有理据的,而马来西亚的情况却不同。

“马来西亚和中国还是有所隔阂的。特别是60年代中,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时,很多传统的东西(古典文化)已经被他们大肆破坏,丢弃的差不多了,他们认为这是除旧。倒是台湾在50年代时,却在‘中华文化复兴’名堂下,保留了这些传统的文化。你看白先勇、李永平、王文兴等人的作品,都知道他们的文字独树一帜,都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到台湾去的留学生,一般的传统文学根底还是不错的。”

辛金顺表示,去了台湾之后,无论是对文学的理念、文学的资源,以及对文学的掌握,跟他在未出国之前,的确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文学是生命情感的抒发

金顺此次是以散文集:《家国之幻》参加第二届“方修文学奖”,结果得了首奖,于是,我就此问对方,他这本散文集是否与1989年出版的《江山有待》的书写意识有内在的延续?因为我发现其内容有大部分都是在抒发他对家园和故国的关切之情!

金顺一听,不禁微笑:“你不提起,我还没去想这个问题呢。”

他解释说,《江山有待》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大概写于1985年到1987年左右。在这本书里有34篇散文,其中有一篇散文〈夜征〉,叙述他从吉兰丹坐长途巴士到吉隆坡的漫漫长夜,在每一段路程中,沉思着族群在这国度的命运和政治困厄,教育和文化的衰微等,强烈反映出他当时“忧国忧民”的情怀。〈图腾〉则是以美国印地安人的命运,征示华族的未来,强调无法团结的民族终将亡族的悲剧。而〈江山有待〉则是文化失落的追寻,在先祖的脚印南来,到后辈的忘乎历史和自我文化的处境中,思考根植家国的意义。后来他到了台湾,他将两篇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除了〈夜征〉外,还有一篇〈江山有待〉),参加了台湾大学主办的文学创作比赛,都得到了评审员的青睐,双双获得首奖,辛金顺他将之喻为是“是一种文学生命和悲情的抒发”。

(1,待续)

反应

 

娱乐

《倾听马来西亚》 文学视角重新认识大马

你曾认真倾听过马来西亚的声音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身为大马人,你是否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过去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的付出与情感,下一代该如何承接?而海外的朋友对大马又有着什么样的想象?
对此,戴小华与叶剑锋联手主持的《倾听马来西亚》也许能为你一一解答,并理出一些头绪!

 

由马华知名作家戴小华及著名电视主播叶剑锋联手主持,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及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文教发展委员会联合策划出品,《访问》制作,并获得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与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支持的文化节目——《倾听马来西亚》,将以双周一集的形式于近期在线上播出。

选读大马作家作品

《倾听马来西亚》将分为6集播出,每集节目皆以大马作家的作品为主轴,通过文学作品带出大马大城小镇的特性,带领观众边阅读边走览,透过作家笔下的文字与角度,一起倾听并发现大马独特的面貌。

该节目走览了大马5个各具特色的城镇,包括吉隆坡、槟城、马六甲、巴生及加影。透过文学作品的切入,挖掘在地的社区发展与人文历史,旨在呈现大马的多元文化之美。

此外,节目中亦将选读16位大马作家的文学作品,包括戴小华、杜忠全、方路、胡清朝、林春美、林金城、林天英、林悦、吕育陶、沙末赛益、吴进、辛金顺、西蒂再侬伊斯迈尔、姚豪杰、曾真以及张集强。

上述作家们的文学作品将在6集的节目中由戴小华及叶剑锋各别朗读,并透过镜头记载的城镇面貌,为观众呈现集文学魅力与城镇面貌为一体的视听盛宴。

谈及企划理念,身兼节目主持人与节目策划人的戴小华表示:“这个节目和一般的旅游节目不一样,除了美食美景,还必须有一些更具深度,涉及大马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人文景观的内容。”

将文学与影视结合

于是,他们决定将大马文学作品与具有影响力的影视做结合,期许最后所呈现的成品可以吸引不同的受众,借此刺激后疫情时代的大马经济与旅游行业。

戴小华回忆说,节目拍板定案后成立了文学作品遴选组,透过报馆与出版社编辑的协力,寻找具有马来西亚民俗风情、美食与美景等内容的文学作品。她也跑了不少书店与拜访不同人士,只为找到适合节目摄制的作品,即呈现大马的和谐、美好、文化与传承。

《倾听马来西亚》共有6集,而戴小华的愿景是跑遍大马的13个州属与2个直辖区,惟经过种种考量而决定先以6集内容作为尝试。

更加了解马华文学

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杰鑫亦透露,节目之所以定名《倾听马来西亚》,是因为他们观察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网络时代已到来,而文学逐渐凋零,阅读也退化成了工具化的行为。这时候,他们期望的是人们能在喧嚣的网络世界里安顿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感受力去“倾听”和了解“马来西亚”,进而喜欢与热爱上这个国家。

他期许《倾听马来西亚》能让更多人了解马华文学等大马文学,并通过文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大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尤为重要的,是看见其中的文化与社会的多元包容,以及各民族构建本土多元认同的决心和努力。

戴小华最初提供创意点子,亦推荐了《作家的作家》的主持人叶剑锋担任《倾听马来西亚》的主持人。可她没想到的,张杰鑫与《倾听马来西亚》的监制兼《访问网》总监陈文贵一同提议,戴小华亦可作为主持人。她原本推辞,惟经过讨论,最后决定由她与叶剑锋一起担任节目主持人。

叶剑锋指出,这次的节目跟过往他所主持过的节目迥然不同,拍摄手法深刻、细致又唯美。

“正因为节目定位高,所以有点压力,尤其有幸跟知名作家戴小华一起主持,既紧张又兴奋。”

艺术视角探索文学

他说,戴小华虽是作家,却有主持和播音经验,所以在摄像机前完全不会怯场,两人合作得很愉快,拍摄也非常顺利。如果让他亲自来为节目宣传,他会如何向观众介绍《倾听马来西亚》这档节目呢?他微笑回答道:“以艺术视角探索文学内涵,带你一起欣赏马来西亚的民情和国土之美。”

更多节目资讯可浏览《访问》官方网站面簿Instagram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