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救“青蛙”?/方城
前两年因为教育部的青蛙计划(VLE Frog)未加善用而被质疑滥用公币的事情,到了今天,其实尚未结束。大家大概无法想象,教育部为了要证明它在教育界的功用,事发时,用强硬手段要老师及学生挤进青蛙池游动,但因为网速如龟,结果效果不大。
后来,又再花一笔巨款,给全国老师一人一台“也是(YES)”手机,还提供移动数据,务必要老师们入池活动。
签同意书变相威胁
首先,该电话触屏反应迟钝,按一个字母,常要按几次才行,这姑且不说。单说老师拿了公家一个电话,条件就一大堆了,其中包括若电话不见得报警,作出赔偿;一旦老师退休或停职必须原壁归赵,还必须连盒子连塑料袋都一并归还。
换言之,你拿了电话,你必须找一个地方让装它的盒子及说明书‘住’。如果你嫌麻烦,不要拿,也不行,相关部门下令所有老师必须拿,然后签同意书。这简直就是变相的威胁。有些老师,拿了电话,为省麻烦,直接把它冷藏起来,完全不用。试想:你用或不用,数据费还是得按月还啊!这还不也是浪费?
再说,电话的寿命有多长?有用过智能手机的人都知道,短则2,3年,长则7,8年,电话就得报销了。那些还有十多年才退休的老师,到时恐怕是要还手机的尸骸了吧?
老师们有了电话,当局发现学校的整体使用率还是不高,就展开由上而下的施压活动。(有时,我很佩服老师们的服从性,只要指令一下,总是乖乖就范。)于是,学校把所有要老师填的表格放上青蛙池,要求老师下载填妥,再上传,图增加青蛙池的使用率。
对我而言,这种做法既不实际,又浪费时间及资源,因为就算老师填妥,上传了表格,大部分老师还是会怕电脑系统出问题,打印收藏,这就造成纸张的浪费,与原本的鼓吹的使用网络,节源环保的理念背道而驰。
有鉴于如此救蛙行动,犹未见效,于是又下令老师每一两周,在青蛙池里设计功课让学生入池完成,作答后再上传答案,让老师批阅。好,这本也不是坏事,问题是学生可以不可以叫人帮他完成再上传?如果学生真做了这样的练习,老师也花时间批改,练习本上的功课自然会减少,这是正常的事。
浪费老师时间精神
这时,学校又有另一套机制检查老师给学生的功课练习是否足够,练习本上练习不足还要被责问。到头来,这网络练习就显得多余,只是浪费老师的时间精神而已。又有人说可要求学生把功课打印出来当作证据,这样网络教学节源的意义在哪里?我一直不明白,这些功课本来就可以在老师进班当面要学生做的事,却偏要通过网络来进行,不是多此一举吗?
为了救蛙,大家都在做没有贡献、没有效率的事。因为做了和没做,对于育人的成败是没有关系的。当老师为了网络工作而无暇教会学生该有的道德情操,这样的“救蛙”行动,还有意义吗?
智能手机变迟钝 让你变聪明/赖友兴
美国畅销书《失控的焦虑世代》作者、著名的心理学家海特(Jonathan Haidt)在他的X平台账号上说了一句令人玩味的话:随机分配时间以让智能手机变得迟钝将让你变得更聪明(Randomly assigned smartphone dumb will get smarter)。
智能手机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浏览互联网,从而改变了数十亿人的日常生活。这些通往网络世界的门户几乎无处不在且涵盖所有的主题信息、无穷无尽的娱乐节目和不断更新的社交媒体信息。
调查显示,90% 的美国成年人拥有智能手机 ,平均用户每天花费 4.6 小时在智能手机上。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据英国泰晤士报的统计数据,8至11岁的儿童,61%拥有自己的手机或个人通讯电子设备,这个数字在12至15岁青少年跳升到91%,16至17岁达到99%。
与此同时,公众越来越担心这项技术可能会对人们产生负面影响,一半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30 岁以下用户占超过五分之四的比例)担心自己过度使用智能手机 ,而专家们也担心智能手机劫持了人类的思想,并摧毁了一整代人。与这些担忧一致,最近的相关研究发现,使用智能手机较多的人的主观幸福感 、心理健康和注意力都较差。
心理功能产生因果影响
从理论上讲,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可能会对心理功能产生因果影响。在过往的人类进化的世界中,信息、娱乐和社交比起现在都相对难以获得,因此,当这些刺激不断触手可及时,我们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例如,智能手机可能会通过反复打断正在进行的任务,并透过社媒倡议一心多用,或在用户试图抵御这些干扰时,透过社媒消耗其认知,从而削弱注意力。
智能手机可能会通过取代或干扰健康的生活社交活动,例如网上社交取代面对面的社交,或是面对面见面也各自滑各自手机,来损害我们的心理健康。
最近在美国做的实验室及户外实地实验为支持这些假设提供了初步证据。专注于认知功能的实验室实验表明,“听到“智能手机讯息通知会削弱注意力及执行任务的表现,而仅仅将智能手机”放在“眼前,就可留意到削弱用户的工作记忆力和持续的注意力 。
户外实地实验也表明,减少智能手机通知并分配接收智能手机通知的时间,而不是全天连续接收,可以改善自我的注意力及记忆力功能。在一项以心理健康为重点的实地实验中,被要求限制智能手机使用一周的参与者报告称,焦虑和抑郁症状都有所减少。
改变智能手机使用方式以面对智能手机对心理健康的干扰非常迫切,政府需要制定政策,从小学开始推行,海特这些年努力的推行校园零手机,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我国不妨向其取经,由政府带头制定政策,民间团体及学校家教协会协助推行,通过醒觉运动,灌输孩子正确的使用智能手机的重要性,当然,大人们自己需要身先士卒,否则只是沦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