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国际私立学校受欢迎
刘利民恐独中新生大跌

刘利民(左六)与出席者合影。前排左起为黄祥胜、唐甸广、洪嘉量、莫泰波和黄位寅;右起为黄良杰、陈国辉、庄俊隆、傅振荃、张贤炳、杨应俊及陈大锦。

(加影30日讯)董总主席拿督刘利民说,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日益受欢迎,而教育部目前正极力地推动至2025年将增至500所公办民营的信托学校,这些学校纷纷引进新颖创意的国际课程,都已对华文独中教育事业带来极大的挑战。

他表示,虽然2017年华文独中的学生总人数是1973年华文独中复兴运动以来最高的一年,且是从2003年来连续15年保持增长。



然而,独中初一新生人数却连续四年呈下滑的趋势,若未来初一新生无法回升,或保持平稳,而持续下降,恐会冲击未来的学生总人数。

筹募500万教育金

刘利民日前与雪兰莪、吉隆坡及森美兰州10所独中进行交流会时,发表谈话。

他也宣布,为推动“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的后续教育发展规划,董总将从下月起至7月向全国华文独中发放乐捐卡,并于9月30日在巴生兴华中学举行《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教育发展基金筹款晚宴,以筹募500万令吉教育发展基金。

此交流会是在加影董总举行,雪隆森9所华文独中董事部皆派代表出席。



出席者约为25人,包括循人中学副董事长洪嘉量、总务唐甸广、副总务彭国巡与陈云枫、查账赖兴祥、坤成中学董事拿督洪礼璧及副总务颜振辉、尊孔独中董事长拿督黄位寅、代校长张发财及中学联络黄祥胜、巴生光华(独立)中学董事叶建民、总务拿督吕志伟及财政刘志强、巴生滨华中学董事兼家协主席陈峋鸣、总务颜来发、副财政颜觥峻、巴生兴华中学董事兼家协主席陈伟后、董事兼校友会主席余安、巴生中华独立中学公关符永道、芙蓉中华中学董事长兼董总副主席拿督张贤炳、董事梁丹亮及总务萧福才、波德申中华中学董事长莫泰波、总务刘国利及财政林玉清。

董总代表则包括署理主席陈大锦、副主席杨应俊、秘书长傅振荃、副财政庄俊隆、中央委员拿督陈国辉与中央常务委员拿督黄良杰。

反应

 

灼见

【灼见】毁灭创新 勇敢变质/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其实如果允许市场经济规则更充分运作,而非人为、蓄意知易行难地去干预,那么好些即使多年以来看来棘手的社会政治课题,几乎都能得以迎刃而解,而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局允许商业化私立大专院校的运作,已然演变成为本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大功臣。然而,有利也必有弊,例如越来越多独中生选择不考高中统考,也不等高中毕业,而是在高二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后肄学,转读上述私立大专院校的预科班,过后直接进入这些大专,或与这些大专有双联课程安排的外国大学就读可也。

如此一来,不但独中的高三有些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办不下去,甚至连常被华社视为重要的文教课题,例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也不再受到许多家长与同学们的在意,因为,这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被市场需求所“超越”。一些独中为求生存,也必须顺水推舟地另辟教育新天地。

转型可负担私校

一些别出心裁的独中,想要逐渐转型为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其实独中在政府眼中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一种,只不过是非营利的),因为眼看许多家长基于对公立学校欠缺信心,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昂贵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那倒不如打造出一个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版本,总能吸引到一些家长,基于性价比高的选择。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市场定位的实践,其经济效果的高低,应该很快就能见真章。

也有一些较为谨慎的独中会为高三“加料”,或更贴切来说是提供教育“自助餐”,要考高中统考当然欢迎继续考,但也可兼考或转考如A水平或其他国际上认可之后,可直接就读大学的一些文凭考试,包括一些通常只在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以吸引同学们留读高三,或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独中就读。

这也是市场经济促进创意,甚至是如著名经济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创意性毁灭”的一种做法,其实是推进经济(以至教育)转型升级的“妙方”。

华文水平为卖点

有的独中,顺应着国际上学习华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以相对高超华文水平为“卖点”,努力招徕来自国内外,有志于让孩子得以更好地掌握华文的家长们,送孩子到这些独中就读;又或主要来自国外,想要孩子能比在当地能掌握到更好英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读。总之就是充分发挥独中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三语并重教学方针,使其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让独中得以浴火重生、再创新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敏感的另一项课题,即越来越多非华裔在华校(包括独中)就读的考量,是否会引致华校“变质”。在我成长的沙巴,一般华校都有许多友族同学就读,尤其是一些在乡区的华校,更是有着七八成的非华人子弟就读,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一项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市场经济运作的体现,因为华校办得好,所以才会吸引友族甚至国外的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即使在社会政治层面,这也是促进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国民团结融合的一大工具。

如果有一天华校真的“变质”了、变得更差了,那么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也会令到华校不再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我们不应恐惧“变质”,而是要哪怕是毁灭性创新,也要把华校的品质变得更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