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勿模糊抗争意义
公共教育审视社会!!

“社会运动要成功,就要尽可能持久,而前提就是要建立道德正当性,只有在道义上站得住脚,才能得到其他人的支持或引起同情,这个运动才能壮大、持久下去。”

从西方到东方,从台湾到香港,从雨伞运动到净选盟,街头运动风风火火,年轻世代动辄上街抗议维权,各种名堂的公民抗命层出不穷,官民冲突也愈加激烈,网络及社交媒体的便利,加剧充斥情绪化的乱象纷呈,从“嘉年华式”的和平集会到“勇武抗争”的激愤,抗争主题和模式,以及参与人数多寡,都成了争议话题。

信仰自由教育,社运抗争原则分明的周保松坦言抗争模式可以很多元,政治也可以有道德,唯有激进最不能长久;知识分子和学者肩负意见领袖的责任,但教育不能限制教室里,而是在公共空间实践真正的公共教育。



当前的街头运动,卡在争辩“抗争气势在哪里”、“参与人数有多少”、“抗争主题模糊”的阶段,有人失去了耐性,有人失去了理想,尤其涉及政治抗争的街头运动,最激愤的参与者甚至领导人,常常欠缺政治道德,加上暴戾充斥的网络,“假民主”挟持了许多人的热情,旁观者的期待。

究竟,抗争是不是一定要激烈、一定要流血,才叫认真,才能达到效果?

周保松坦言,“革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要操之过急;抗命的模式可以很多元,不是别无选择;其次,抗争的效果须由明确议题,有关议题能动员多少人?运动有高潮低潮,动员人数多寡确实是运动成败的要点。

“第三就是在香港社运常面对的情况——动员人数之后所谓的限度,比如是为抗议,我们强调和平抗议,后来却越来越不耐烦,认为温和没有施压效果,所以开始生气……”

于是,他看到香港一步一步走向激进化的状态,反思香港未来的要怎么走下去,当运动越来越脱离群众的期望,人们会因害怕和抗拒而止步观望,结果无法壮大运动力量,距离目标只有越来越远。



建立道德正当性,持续生命力。

这些年,香港反中运动愈加激烈,从争取香港自主权、反对国民教育、雨伞运动到港独,年轻一代的所谓“愤青”,透过歧视中国或新移民的偏激行为和论调,引起关注,也造成港人之间的分歧,甚至撕裂。

周保松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毕业,英国伦敦政治及经济学院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喜欢文学,关心教育,研究兴趣为当代政治哲学,尤其是自由主义和社会正义理论。曾获中文大学校长模范教学奖及通识教育模范教学奖。著有《自由人的平等政治》、《走进生命的学问》、《相遇》、《政治哲学对话录》、《政治的道德》(2015年获“香港书奖”)等等,《小王子的领悟》是最新著作。

激进模式后劲松散

周保松拒绝霸权,认同民主与自由,也行动参与争取自由与自主的社会运动,但他却对近年趋向激进的运动模式不表认同,坦言“经常唱反调,不能用这样的方式搞所谓的本土运动”。

“香港需要争取自己的主体性,香港要有更大的自治权,但不能建立在歧视、仇恨他人的基础上,这样的运动很快就会失去生命力。”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雨伞运动和相关的“本土运动”虽然开始得风风火火,激情激进,但很快就后劲不显。

他强调,社会运动的首要重点,就是建立“道德正当性”,告诉人们或让社会审视这个运动是否正义,是否值得所有人的支持。

“当年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也好,南非的反种族歧视也好,很多国家的社会运动,我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必须建立道德正当性。抗争是因为你处于弱势,在面对政府时,没有枪炮可以抗争,那你靠什么抗争?就是用这个道德正当性,告诉别人我是站在对的一方。”

可能要走很长的路

他提醒,社会运动不仅仅是少数人的运动,也许不是所有人都会参与,但至少能够理直气壮,公开说给所有人听,继而吸引其他人的支持和参与。

他直言,用最暴戾的语言,虽然能最快找到攻击目标,也能在最短时间内聚集很多人,但很快就松散,无法持久,而这正是“决定社会运动成败的重点”。

“社会运动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而是要做好心理准备,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要走很长的路,也许不会在这一代见到效果,而是下一代或更久。”

公共教育,最真实的互动。

窗外之大,处处都是周保松的教学讲堂,演讲舞台。有关注或跟进周保松动向的人,都知道他的“讲堂”在蓝天白云下,一席草地,一处旷地,都能看到或席地而坐,或站着“听课”的学生,以及“旁听”的公众。

“不要将教育限制在课室里,要打开想象力。”

并无空间限制

他主张并且以行动证明,任何空间都是公共教育的平台,只要有“立足之地”,何处不是演讲舞台?不一定要冷气礼堂,宽敞讲堂,台上台下正经八百地坐着,才能演讲或讨论,在公共空间里实践理论,才是活生生和最真实的互动,若教育只是停留在学校、课室,必然有许多的控制和限制。

对他而言,知识分子、教育学者,不只是教学生背书、传授知识考取高分成绩,同时也肩负“意见领袖”的责任或使命,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性讨论,自由探索,真正实践公共教育,这种教育必然是当权者不想要、不鼓励发展的教育,这也是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民主的本意就是自主自治,不是所有东西都由掌权者规定,倘若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愿意走出课室,走出校园,公共教育并非痴人说梦。

他说,实践公共教育有许多的方式,当前时代也有许多管道可以实践,比如面子书、书店、街头……任何空间都能实践公共教育,虽然不同社会有不同的限制,但只要空间允许,有人在意,有人推动,结果就会不一样。

建立讨论平台

“台湾的经验,香港的经验,其实这件事一直有人在做。所以,理性的讨论,深度的讨论,独立自主的思想,并非想象中那么难,最重要有个开始。书店里有个公共空间,有不同的议题,有新的朋友来坐坐,一起聆听、讨论、交流、互动,搭建一个讨论平台,这也是公共教育的实践。”

*****************

培养思考能力,自由探索。

周保松是大学讲师,也是一位父亲。面对成年的学生和年仅5岁的女儿,他倾向一套“自由教育”,不“因人而异”,拒绝“千篇一律”的填鸭式、家长式权威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由探索的能力”。

所以,即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往往是两条分歧的路线,即使在充斥许多似是而非论调的现实环境里,他依然“尽可能在教育里,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信任,自由发展批判性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每个领域里鼓励他们去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于女儿,亦如是。

做自己的主题报告

“教育最重要的是,认同人是一个自由的人,liberal person,free person,让她(学生、女儿)能够自由,自由思考、自由选择、自由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

以此为基础理念,他跟学生一起读经典,成立小组导修课,不设定主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设定立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自己的主题报告,接受其他人的挑战、讨论。“中学到大学的氛围,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原创力很受限制,不敢挑战,不敢也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看法,再想深一层,这样的教育,无论对其个人的生活或是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不是好事。”

香港作家陈冠中评析周保松的《小王子的领悟》——成长毋庸离弃本真。

《小王子》,从来就不是童书。

周保松很喜欢《小王子》,中学时开始阅读这本“童话小说”,大学时又重读这本“儿童文学”,为了写《小王子的领悟》,他反复读了无数遍,“把书都给看破了”。

不同年纪、不同时期读《小王子》,读出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领悟。2015年11月,他开始写第一篇“阅读分享”,却意外地在中港两地引起不俗反应,接下来的每一篇文章发表后,越来越多人阅读和讨论,一年之后,《小王子的领悟》集结成书。

“可静,这是爸爸送给你成长的礼物”——书的开始,读者自然而然地以为,这是一个父亲写给5岁女儿的亲情小品。

一直以来,无论看过或没看过《小王子》的人,绝大部分也都将之当成童书,归类为“童话小说”或“儿童文学”。

作者却说:“我从来不觉得小王子是童书,而是丰富、深度的哲学书,有很多值得现代人重视的内容,不同年纪、不同时期读,看出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领悟……小孩当然可以看《小王子》,但小孩其实看不懂《小王子》。”

他想为《小王子》“平反”——书里文字间的是哲学思想,所以《小王子的领悟》用哲学概念来谈《小王子》,也是一位书迷、一位政治哲学老师的新尝试。

这是一本小说“小书”。

这是一位书迷的阅读分享。

这是一束关于文学的哲学札记。

这是一个思考者在生命之田的耕作。

这是一位爸爸送给女儿“长大以后”的礼物。

法国著名童话小说《小王子》一直被归类为儿童书籍,但在周保松的眼里,这本“儿童文学著作”从来就不是“童书”。

报道:陈绛雪 摄影:黄亮晖、本报资料室

反应

 

言论

启动智能化社会人运动/张永麒

社会人需要智能化,这个是一个很新颖的主题,在社会迈向智能化的年代,每个人都人手一个智能机,然后就跟着这个智能机的应用程序,去操作自己的思想、思考,操作自己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离不开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的确是很伟大的发明,特别是伴随而来的应用程式,在一些科技精英的思考和操弄之下,已经把人的生活包围、覆盖、局限。大家都被引导进入一个局,这个局就是由这些科技公司的应用程式所主导。

最近就有这个人工智能的发展,推陈出新了,在效能和速度上不断的增强、增快。所以,在未来,这种自动化、系统化、机械化、数字化,这各种“化”呢,都会更广泛的进入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上。

社会人就进入这个局,这个局并不是由社会人所布的,它是由这些科技精英、资本家所布的,所以我们就在他们所布的局里面称为一只羔羊,成为所谓的“韭菜”。所以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里面,

这个天网铺天盖地的覆盖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所以我们就无处可逃了,只有俯首称臣了。

人是主宰者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为了要去抗衡这个人工智能时代的肆虐,社会人就要智能化自己,同样要去做到系统化、程序化、机械化自己的智慧与功能,再与大自然、宇宙空间去链接,与这个大自然的天网链接,那么才可以去抗衡这个人工智能的工具。

在这个大前提下,笔者提出智能超人国际联盟这样的一个组织与动员的模式,它是一个新型的社会活动,社会运动。这个社会运动是要去智能化社会人,让社会人可以重新的去体现作为社会的主宰者,就是人在社会是主宰者,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夺回这个主导的位置。

这个方法就是通过提升自己的智慧与功能水平,提高思考的维度、加强振动的频率,去懂得大自然的过程法则,知道人类所有的脑心觉系统,明白社会前进的道路。

如此就可以去安排自己在社会的前进,识得如何去组织与动员,如何去操作与操控人类智能操作系统,也就是智能系统应该由人类所用。

当社会人有了一套预先设置的智能系统,有了一套人类智能操作系统,有了一个系统化的学习、吸纳、操作和运用的方式,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达到知你所不知,用你所能用的水平,如此就可以成为自己人生与事业的主宰者。

在面对智能手机、人工智能、应用程式的三大挑战之下,社会人就必须要装备自己,要懂知明、要识讲用、要悟变化,从这些智能进化的阶段,去装备自己,去转变自己,那么就可以铸造自己内心的强大。

设自助群组

当社会人经过铸心记达到内心的强大,就可以抵御外部环境的冲击和打击,帮助自己做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的水平。

智能超人国际联盟作为一个社会运动,就是要把在社会迷失、兜圈、焦虑,面对挫折、挫败、无助的社会人群连接起来,组织起来,帮助他们成立一个自助的群组,互相扶持,互相给力,去帮助面对和处理社会上人事物、环境与问题的挑战。

在这个社会运动中,可以集结社会的领袖,社会的专业人士来分享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方法,他们的智慧,帮助社会人建立成功的意识,那么,那些有需要获得提升自己能力的人,就可以通过

学习人类智能操作系统,去提升自己的思考维度,可以提升自己的能量。

然后,通过这个社会运动的互动与交流,互相帮助,互相给力,就可以慢慢的改变自己的人生与事业轨迹,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出发,去追求人生与事业的成功,达到快乐与满足的地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