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采访一场面对生死的战役

有一种陌生人,他不需要和你认识或深交,就只在每次短暂相聚,刀光剑影的对谈瞬间,观察你、解读你、倾听你、理解你,然后再用或是贴切或是华丽或是尖锐的文笔,书写着你或许也看不清和猜不透的自己,精准透彻。

这就是记者。



房慧真于37岁那年,一边保留着台大中文博士班的学位,一边选择半途出家当上采访记者。

记者头脑里仿佛安装了超精细扫描器和高功能解读器,心脏时刻保持着比一般人略快跳动的频率,身躯随时准备着面对任何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总比人洞烛先机却选择抽身在核心之外的低调位置,以理性、客观的观察者身分追溯剖析事情的始末,全面到位。这也是记者。

以上这些不仅是对记者的赞誉,更是对记者的一种期许。这些看似特异功能的深厚功力,一招一式,都需经年累月,在无数次的访问中,与受访者的谈笑过招间,碰钉无数,击败重来所修炼而成的经验和触觉。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天赋异禀,有的,只是努力不懈的修炼者。

污浊中一股清流

只是,在这个充斥着需要抢眼卖点、讲求快速消化、资讯共享过多的新闻年代,一些小聪明,小伎俩就能小兵立大功,引起话题,哗众取宠,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意那些扎扎实实不经调味,文字隐藏暗喻,懂得适度留白,需要时间来发掘和发酵的深度采访?说穿了就是,现今的采访文稿,滥竽充数不计其数,却依旧不乏捧场者。真正的修炼者,又还有多少?阅读《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房慧真这样的一个记者,正好就像污浊中的一股清流。

房慧真,2011那年,37岁的她一边保留着台大中文博士班的学位,一边选择半途出家当上与自己慢热个性完全不符的采访记者,在这之前,她为人所知的身分是散文作家。毅然从单纯规律的校园生活走向分秒必争的记者生涯、从优雅文艺的文学圈走向步步为营的媒体战场,开始她也本着穷学生想多存点钱,经验匮乏的作者想多吸取创作题材来给自己半年时间当个短期记者,仅此而已。



只是她太低估了记者这个身分带给自己生命中的冲击,也或许她加入的是在业界注定无法得以安静的壹传媒旗下的《壹周刊》,生命因此有了不同预期的轨迹。

迎上媒体巨兽化时代

2011年,正是香港壹传媒在台湾成立的10周年。迎来10周年之际,却也闯进了台湾媒体大乱斗的激流中,房慧真正好迎上了一个新闻碎片化、媒体巨兽化的纷乱时代。那是一个严酷的考验,也是一个让她练就成铜墙铁壁的实战磨练,她就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中,树立了强烈的自我风格,成为了不随波逐流的非典型记者。

套用她很喜爱的香港作家西西的书名《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房慧真透过她的文字,她的采访稿,告知读者,她身为记者最真实的模样,她在《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里写到:“ 我感性、滥情,有时还有小小的偏执,在这里我不写中立客观歌功颂德的人物报道,我只写从我眼睛看出去的世界。”

《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封面。
《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私语小册。

对字句推进严阵以待《

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收录了房慧真任职于《壹周刊》至《报导者》期间的33篇采访文章,另附记者私语13篇、访后拾遗7篇及台湾三一八学运的现场纪实2篇。

33篇的人物专访,依受访者的特质分为“游于艺”、“志于道”、“依于仁”和“据于德”4部分。于是,在专访稿中,我们看到了万千拥戴的演艺巨星,也有如夜空繁星的孤寂;低调怕生的资深大作家,成为了充满好奇心的魔法少女;打造香港无数巨星的时尚界传奇人物,娓娓道来他与母亲的纠结与缺憾;受尽注目的学运领袖,在抗争到底的顽强精神下,却存藏着过于喧嚣的孤独。那些细腻的描绘、那些淡然不煽情的对话、那些在眉头嘴角不经意流露的情感,牵动人心。

独到的敏锐观察力

台湾三一八学运的两篇现场纪实,展现的则是作者随机应变、临危不乱的记者专业。在简约有力的文字记录下,带出了学运从初始萌发到学运明星走下神坛的点滴侧写,她靠的不仅是一味的热血,还具有那独到的敏锐观察力。

书中个人的心头之爱,还有房慧真在代序二〈聂隐娘和她的师父〉里,对她那赫赫有名的师父董成瑜,看似紧张微妙却又难掩欣赏的生动侧写。被她喻为“魔儿”的董成瑜,有着桂纶镁的亮眼外型,讲话轻声细语,批稿时却像手上拿着利剑,稍见缝隙,文章即被碎尸万段,片甲不留。魔儿上司对文稿的高规格要求,有角度有深度还不够,还必须天工开物,自创新词。这让半途出家的房慧真不得不快速成长,对每一次的字句推进都严阵以待,否则根本无法在魔的麾下存活下来。

采访心法像武林秘笈

本书末附录的记者采访心法是全书最精髓的部分。这采访心法就像武林秘笈,记录了武林高手平日的练功技巧与心得,其中提及最大的关键在于,平日有没有努力做功课。“不要问初阶的蠢问题,也不要问普遍能套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泛泛之论,这代表你一点功课都没做,例如:你为何写作?为何想创业?先做功课,才能问出进阶的问题,问到对方心坎里,问到对方觉得你是他肚里的蛔虫。”为了做到自己所说的成为受访者肚里的蛔虫,房慧真会看对方看过的电影、阅读过的书、了解对方的兴趣、制作对方的年表和人物关系图、列采访时的访钢并准备一份隐藏版、为了让人物有层次感,还会向受访者身边的人做侧访等。采访心法的文字不长却涵括精要,领略多少,全凭个人修行。

在攻守之间进退

采访,不是在华丽舞台上的炫技秀,也不是掩人耳目制造绚丽假象的魔法秀。很多时间,更像是一场面对生死的战役。全副武装、提高警惕、切忌轻敌、突发不断、随机应变。在攻守进退之间,没有太多的时间犹豫却又不能鲁莽前进。时间一到,那占据不了的彼岸,敞开不了的心房,刻画不出的轮廓,验证不了的真相,就只能这样的成为遗憾。

舍不得放弃记者身分

但即使日子是一场又一场的战役、那遥远的彼岸还是难以触碰,一路夹带风花雪月和腥风血雨走来,房慧真始终舍不得放弃记者这个身分。“我依然选择继续当一个记者,答案或许就在,书中我曾经遭遇的这些人、那些事当中。”房慧真,看她理性不失柔情的采访、看她细致兼具新颖的笔触、看她低调且顽强的姿态,她把记者应有专业精神,做了震撼生命也感动他人的最佳诠释。

反应

 

副刊

当一个知识的旅者

时间匆匆,转眼又到岁末。〈读书人〉今年最后一期,特访问专栏作者吴小保,分享他的阅读规划、阅读心得以及新一年的阅读展望。

吴小保

●个人是否有阅读规划?若有,去年的阅读规划还满意吗?你会特别偏爱哪些类型著作?



2013年大选结束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匮乏,当时定了个长期阅读计划,希望能够从政治光谱右派著作开始读起、以左派为终点,好好充实自己。然而,起初对这领域并不熟悉,只能慢慢摸索;走过不少冤枉路(读到烂书),但一路读来,还是小有收获。

记得一开始不懂分左右,只好从书柜随意挑选。选了本金里卡(Will Kymlicka)《少数群体的权利》,讨论多元文化主义的课题。之后又读同一位作者的《当代政治哲学导论》,但忘了碰到些什么状况,当时并没有一气呵成地读完,只看了前两章;拖了几年,至2016年才把全书看毕。

也读了其他一些导论性质的书,但都忘了书名。

选读倾向左派著述

接下来几年选读的,都比较倾向左派著述,偏离了起初“由右读起”的规划。几年前,台湾心灵工坊一连出版几本日本左翼思想家的著作,我都不错过,先后读了《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伦理21》、《哲学的起源》和《帝国的结构》。书柜上还收了好几本柄谷行人的书,如《迈向世界共和国》、《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和《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还未有机会好好研读。



那两三年,柄谷行人是我主要的学习对象,之所以,一方面与其简明的写作风格相关;另方面,则被其“解放世界”的理想所吸引,毕竟是年轻人,容易热血沸腾。

同时也接触其他左派论述,比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新帝国主义》;罗拔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为无政府主义申辩》;埃里克奧林賴特(Erik Olin Wright)《真实乌托邦》等。

然而,也许阅读口味太过偏颇,虽成功形成了特定观点,却对自己的信念缺乏更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自知长此下去,大概会被同温层所困死。

●阅读对你而言有何意义?

阅读跟自己立场不同的书,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好好认识不同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可以再三反思自己的立场。我相信,一个没有经过反复检验的信念,是不值得信仰的。

阅读的意义,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如此:让自己成为一个旅者,离开故乡,去探索不同的世界。当你重返故乡,就会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它,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去年有哪些著作或作家特让你印象深刻?其特点在哪?

大约从2016年(或2015?)开始,比较有意识地选了些右派著作来读,于是冥冥中又回到了当初的规划,虽然顺序是颠倒了。

读了几本右派的书,但还不算有深入了解。如《经济学人》出身的约翰米克斯威特(John Micklethwaite)、亚德里安伍尔得礼奇(Adrian Wooldridge)的《第四次国家革命》,该书认为政府职能过大、却又缺乏效率、并导致债台高筑,因此主张削减政府职能,把大部分责任交给私人界或市场承担。

从2016年起,比较集中地读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著作,先后看了《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福山是当今有名的政治学者,曾在1989年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后于1992年扩充写成《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一书。“历史的终结”命题之提出适逢苏联瓦解之际,在国际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遭左派激烈批评。

逼迫重新思考一些想法

透过福山的书,逼迫我重新思考一些想法。过去受柄谷行人影响,对“国家”有着相当负面看法,认为它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然而,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却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缺乏健全且自主的政府,人民就无法享有优质民主。比如,美国由于有着很强的不信任政府的传统,因此设置了很多约限政府权力的繁文缛节,其结果是导致政府功能不彰,最终是人民买单。

我们固然不必照单全收福山的所有观点,但我想,公允地说,福山是我相当欣赏的作家——毕竟我年纪渐长,开始学会欣赏不同立场的人。

欣赏福山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懂得提出好问题。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福山提出:人类现有的伦理与政治制度与人性相关联,一旦不断取得突破的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这对我们的伦理与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次,跟柄谷行人一样,福山的著作平易近人,不会有太多吓死人的专业术语(现代知识人的魔咒、凡夫俗子无法掌握的语言),而且他是个旁征博引的学者;也是一个说故事者,能够把复杂历史用相对文学的方式说出来。

●明年有什么阅读规划?

2017年将尽,2018年又是个挑战的年份。从2013年至2018年,正好间隔着两次大选。

回顾这5年,所读的书不多,但小有收获。展望未来,除了继续研读政治、社会学类的书籍,也希望将来可以多读不同领域的书,尤其是科普类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