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在叙发动袭击 炸弹提早引爆
IS东南亚头目炸死自己

“回教国”组织在东南亚的头目巴鲁姆沙,两年前通过视频在印尼及东南亚招募人马引起关注。

(雅加达16日讯)国际恐怖组织“回教国”(IS)在东南亚的头目——印尼籍恐怖分子巴鲁姆沙,周一企图对叙利亚军队发动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不料炸弹提前爆炸身亡。

印尼外交部发言人阿曼纳达昨日受询时说,当局迄今仍无法确定巴鲁姆沙之死的消息是否属实,因为这些“回教国”恐怖分子都是非法潜入叙利亚,令当局无从追查他们的行踪。



不过,印尼恐怖主义及情报研究员里德万哈比告诉《雅加达邮报》,巴鲁姆沙的确已死,因为其追随者已通过社交媒体为他祈祷致哀。

巴鲁姆沙,又名阿布莫哈末,是“回教国”领袖巴格达迪钦点的“回教国”在东南亚的头目。在2014年5月前往叙利亚之前,他是“西印尼真主伊斯兰游击队”的领袖。

据阿拉伯媒体“Al-Masdar News”报道,巴鲁姆沙在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将一辆载满炸药的汽车驶向一个叙利亚军队的据点,但炸药提前引爆,把巴鲁姆沙炸死了。

“回教国”证实巴鲁姆沙已身亡,但于周二在社交媒体上宣称他执行的自杀式袭击成功对敌军造成破坏。

组织成员包括大马人



巴鲁姆沙生前领导一个驻扎在叙利亚城市拉卡的“马来群岛单位”(Katibah Nusantara),该组织的成员包括印尼人、马来西亚人、菲律宾人,也招募新加坡人,特点是他们都能用马来语沟通。

两年前,他在一个视频中号召印尼和东南亚地区的武装分子加入“回教国”,从此臭名昭著。

印尼首都雅加达去年1月14日发生炸弹袭击,造成8人死亡,包括4名武装分子。之后,印尼就面对连串的恐袭威胁。激进主义和去激进化研究中心分析员巴克提认为,雅加达的炸弹恐袭,应是通过巴鲁姆沙传达“回教国”中央指挥部的命令。

反应

 

灼见

【灼见】恐怖组织是怎样炼成的?/霍咏强

说到“恐怖袭击”,必然想到枪手袭击莫斯科郊区音乐会,导致最少14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的惨剧,至今这个数字仍未完全确定,也足以证明其严重性。事件发生后,最惹人关注的问题自然是“谁是黑手”?

表面上,袭击后恐怖组织“回教国”(IS)就迅速承认责任,似乎还怕大家不相信,第二次承认攻击时还发出现场视频。另一方面,美国强调在恐袭发生前,就已经“多次”公开发出警告,不但明确撇清责任,同时指出事件与乌克兰无关。

乌克兰难消除嫌疑

事实上,除了可以知道事件由极端回教暴力分子策动外,谁是幕后黑手?可能永远找不到真凭实据,但乌克兰参与其中的嫌疑,却也不是美国撇清就能消除的,俄乌在交战状态之中,俄罗斯遭受大型恐怖袭击,如果乌克兰组织完全不涉其中,那才真令人奇怪!

尽管细节不准确,那美国为啥知道这次恐袭?在九一一事件后,通过制裁、反恐、监控、科网,世上没有美国侦查不到的区域,就连中国也只是渗透程度较低而已,以恐怖活动这种被视为关键行动的,是绝对逃不过美国的监察,只是谁有“权力”知道,这可能是另一个大谜团。

然而,这场恐袭也并不是近期的单一事件。3月26日巴基斯坦达苏地区一支载有中国公民的车队遭自杀式炸弹袭击,5名中国公民及1名巴基斯坦籍司机在爆炸中不幸身亡,在2021年时也曾经发生过同类袭击事件,当时造成13人死亡。

“恐怖袭击”是人类世界一种最为廉价的凶残,这种无耻的行动,和各种暴力行为比较,费用很低,但却能令全世界都风声鹤唳,并要用上千百万倍的金钱和资源,来遏止这些行动。一个更恶心的说法是“性价比”很高。就以袭击莫斯科音乐会为例,根据消息是4名塔吉克斯坦公民执行的,他们接受了100万俄罗斯卢布的费用,实施了这场屠杀。这是多少钱?就1万美元,更突兀的说法,就是每条人命只值70美元。

反恐成另一种恐怖活动

袭击发生后,所有国家地区都提高安保级别,就这几个月,估计投入反恐的资源就数以十亿计,更不要说挑动了俄罗斯追寻幕后元凶,为世界带来的不安和恐惧情绪,会带来多大的损耗?

如果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恐怖袭击”的特性,还会得出更可怕的联想。恐袭的成功与失败,离不开如何快速地取得武器,以及庞大的资讯网络,资讯越精准成功机会越高;于是我们发现某些国家在操控“恐怖袭击”事件上,有着至高无上的优势。

尤其是,原来“反恐”也会变成另一种恐怖活动,其中一种所谓反恐工作,就是“打击一些支持恐怖活动的地区”,按理说,这种神憎鬼厌的行为,除了所谓“恐怖组织”,没有正常人、正常国家地区会承认自己“支持”恐怖活动,“反恐”的定义变得更主观,甚至变成借口。

更令人慨叹的是,这些年,不难发现不少恐怖组织的出现,起源就是“打击恐怖组织”,正如美国扶植奥萨马就为着打击伊拉克的萨达姆,然后又在九一一事件后策划分裂成了卡伊达,再试图以伊拉克反抗军攻击卡伊达,结果变成更凶残的“回教国”。

用恐怖组织来取代恐怖组织,这不是没完没了吗?

恐怖组织的“普及性”

还有另一种不知如何形成的特征,就是恐怖组织的“普及性”,所谓普及不是数量有多少,而是他们的名字有多普通?比如说,最强悍的恐怖组织叫“回教国”、卡伊达、塔利班……但为什么一个最凶残的恐怖组织要用上一个最普通的宗教名字?塔利班更就是“青年军”的意思,请问有哪个国家没有青年军?

“卡伊达”的来源就更有娱乐性,传闻卡伊达组织原来不叫这名字,只因为这用语是基地又或总部,某国在监听时经常听到卡伊达这个字,于是就用上了“阿尔卡伊达”来命名这个恐怖组织。我们不难想象这几个恐怖组织的“名字”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青年军、总部和回教“国家”,现世代文明应该改变不了。

反过来想,这种“命名”的技巧,又是否一种“战略性”行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