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当教育只剩下市场

作者于台湾的教育部门前抗议现场,手上拿着反对教育商品化的手举牌。

台湾高教市场化的逻辑,和马来西亚现在处在的市场化机制极为相似,都是假借国际化为名,实行教育化之实的高教政策,未来到台湾的境外生,除了会受到现今本外学费脱钩的处境,各大学开的国际专班更是天价开班。

在蔡政府上台后,台湾推动了新南向政策,南向政策其实摆明了就是减少对中国大陆市场的依赖,积极拓展过去忽略的南亚及东南亚市场。当然,台湾的高等教育政策欲推动其国际化,也瞄准了目前人口正在积极增加的东南亚市场。



推动学术交流,各种知识交换都是好的,至少我们促进了人类知识的进步,但是把学生的受教权以市场的角度,当成牟利的工具,实在难以理解究竟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可言。或者,政府及校方也可以大喇喇地说,他们就是学店,把学生当成敛财工具。

付出多一倍的学费

以目前来看,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就开始积极拓展外籍生,而马来西亚也是外籍生一直以来的大宗。这之中当然有对于侨生奖学金分发的减少以及对外籍生法条松绑的部分。

2012年马英九当政,更是把外籍生和中国大陆学生(陆生)的学费,与其他学生进一步脱钩。一般来说,目前的境外生即侨生、港澳生、外籍生及陆生,其中外籍生和陆生都得付出比其他学生多一倍的学费。

教育非商品



如今实行的国际专班更是开出高昂学费,企图向更多境外学生开刀。类似的情节,在马来西亚社会其实早已行之有年,除了有的大专以英国及澳洲大学的名目开课,有的大学更干脆在马来西亚设立离岸(offshore)大学,收取学生,直接获取盈利。

这些私立大学的学费和国立大学的学费价差极高,但国内却一般合理化教育为投资,就为了就职有帮助。但媒体又在宣传一种,大学生薪资要求高,难伺候的假象,仿佛社会新鲜人都应该为企业无偿劳动,吸取经验一样。

努力推动教育公共化

其实,这都让大学只剩下“市场——就业”的转向,忽略了其作为社会权里头,受教权的部分。受教权是人类团体为了自身生存对其接任者进行的知识、技能以及道德规范等知识进行的教育内容,是为了适应社会及思考自身的途径之一。每个人都需要接受教育,就像我们生病了就需要就医一样。

但是,在新自由主义下,这些需求却都被当成商品来贩卖。也许,某些国家因为政治因素,以国籍、国族作为学费的划分,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讲教育当成商品贩售。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强力的抗议运动,才能挡下一波又一波教育商品化的浪潮,而这也是无国界的社会运动,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持续推动教育公共化。

(作者是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硕一研究生)

反应

 

商余

阅读的(无)意义/黄康伟

【康怀无外】文|黄康伟

我的工作与文字相关,吸收新的资讯与知识除了是兴趣,也是必要的工作。

业余,我也将阅读这项兴趣,转化为“说书”这项工作。每一次完成一场说书,参与者总是问我“如何阅读”、“读这个有没有用”及“如何读得更多更懂”。

我很难说自己没有如此的困惑。自出生以来,父母总是教导我要多阅读,做一个有知识的好孩子。可是,我总觉得心里躁动不安,难以安静坐下来阅读看书。我甚至觉得静止的书本一点趣味也没有。一起床,我只想打开家里的电视,从早上看到晚上,无时无刻收看。

还记得小学低年级的功课不多,我总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完成功课。可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我越来越多功课难以在限时内完成,父母就开始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电视对我失去了诱惑力。相反地,在那个风起云涌的2000年代,我开始迷恋政治论坛,又或是各种报章杂志。当杂志上写着:“柔佛以南,罪恶之城”,我也亲身感受到那份不满。

这样的一份不满,到了学院时期,成为阅读的动力。虽然,我总是对书本的内容一知半解,却深深享受着解答疑惑的快感。

然而,阅读真的有意义吗?从电视到网络,我有各种吸收新资讯与知识的管道。甚至,阅读使我感到痛苦。我曾经试过为了完成论文,需要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阅读2到3本书。如此,阅读当然是点意义也没有的。纵使是自己有兴趣的课题,都像是吃了太多美食一样,令人索然无味。

阅读不需要模样

如今又有人工智能帮我们阅读。我们只要阅读摘要,即可吸收海量的知识。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并且不眠不休地建立、整理及筛选知识资料库。人类又怎么可能赢得过人工智能呢?既然如此,以上疑惑自然迎刃而解,人类何必自寻烦恼呢?

对啊,人类总是喜欢自寻烦恼。就好像阅读明明可以如此轻松,却想在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阅读,在喧嚣吵闹的城市中阅读。明明阅读如此的“无”意义,却成天想着推广阅读的“有”意义。

于是,阅读成了“有知识好孩子”的模样,我们自以为的模样,却忘了阅读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模样,只需要睁开眼睛的模样。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