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佛学学佛相互成就
——访佛学老师陈金辉

“佛学”与“学佛”两者有何差别?“学佛”是否意味着正在修学佛法,而“佛学”只是经教理论,对修行没有益处?

将一生花在研读佛教义理的佛学老师陈金辉,对于以上的问题,提出精辟见解。他目前在八打灵善导精舍推动系列化的佛学课程,以让学生建立对佛法的正确知见。



佛学老师陈金辉

佛教讲宿世因缘,这句话可印证在陈金辉老师的身上。他从小就跟随母亲去寺庙,1981年才读5年级的他,就对佛学产生兴趣,上佛学班、皈依并受八关斋戒。中学时期,他开始在槟城不同的道场亲近不同的善知识。1985年参加短期出家,并阅读一些佛教的重要著作,如印顺导师的《妙云集》及太虚大师的传记,这都深刻影响了他日后想在佛法义理探讨的因缘。

当时他也积极参与马佛青主办的研讨会,因此听闻了不少台湾法师的讲座与义理分享,更引发起他欲更深入探讨佛教义理的动力。

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台湾圆光佛学院高级佛学班就读,当中因签证居留问题而转去香港能仁学院研读哲学。1992年才返回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读哲学系。

“中国文化大学与佛教的渊源深厚,印顺导师曾在此当哲学系教授!”读哲学硕士班时,他以“中论无我”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后在法光文化研究所修读佛学与梵文。

1997年因经费不足放弃就读,回马后在韩江学院中文系当讲师,也曾在槟城香山寺与三慧讲堂开佛学课程,目的在推扩佛陀教育。



推动佛法教育

2012年,陈金辉在槟城开设槟城人文书院,开始了一系列的佛学课程。人文书院结束后,他在南方学院服务,因此因缘在新山遇见了八打灵善导精舍主持开善法师,两人谈起如何推动佛法教育,结果就选择在善导精舍办佛学课程,希望能慢慢将佛法教育的理念推扩至佛教的道场与教育机构。

“目前是用面授的方式,未来或会采取网络教学,已于去年开课,星期一至星期六每晚都会教授不同的佛学课程,三年制的课程。”

哲学佛学相辅相成

陈金辉深感他与佛法的因缘很深。

“小时候我是上教堂的,但《圣经》故事吸引不到我,反倒是佛学启蒙班里,星云大师的著作《佛陀》以及《十大弟子传》就深深吸引了我。佛教慈悲的精神与我很相应。”

他表示台湾是他汲取佛学养分的重镇。“台湾的佛学院可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另一种则为现代化的,现代化佛学院的学术研究风气很织盛,有很好的师资,提供学生很好的因缘去深入义理与了解法义。”他表示台湾佛教或受日本佛教的影响,很注重现代与多元化。

研读哲学,对修学佛法有何裨益,两者或有冲突?

“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哲学注重探讨真善美,对于真理与世界的观点有各种的论说,佛教不同,它不是一元论、二元论、唯心或唯识,其特点是缘起论!”他认为哲学有其思维的模式,有一定的出形式,而佛教则超越形式框架,鼓励独立思考。

应以德行来衡量

曾出家的陈金辉师,对于出家与在家的角色与互动有一套的看法。

“出家是全心投入宗教的生命,在日常生活实践,这是其优点,在家有俗事牵绊,无法全身投入,有社会的责任,实践上或许不足够,但却有体验社会的优点。佛教讲众生平等,两者应无尊卑之差,应超越形象,应以德行来衡量,四众弟子应培养德行,这远比外相重要!”

不过回到在世俗层面,他认为对僧宝保持一定的尊重有其重要性,良性的僧俗互动将能推动佛教的良性发展。

佛学可帮助修行

“佛学”与“学佛”两者有何差别?

“其实‘佛学’与‘学佛’是同一回事,实验生命的过程是学佛,了解佛陀的教法是佛学。”

陈金辉表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不同的时空因缘自然会产生各种的思想与学说,并且不同的根器也会有理解上的不同,因此“佛学”在这里扮演了理解的重要角色。

“佛教强调闻思修,佛陀当年也曾弘法49年,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进行对话,因此佛学或学习佛陀教育有其重要的意义!”

他提问若少了佛学基础,学佛要学的是什么?这或是个问题。

“无经论基础,缺乏正见,行动会有缺陷,但若只注重义理,不去实践,也不会受用。”陈金辉表示现一些佛教学者只是以兴趣来研究佛法,无实际体验,无法运用在生活层面,这不圆满。

学佛要知行合一

“学佛要知行合一,因此佛学与学佛同样重要!其实佛学也可帮助修行!”

哪学佛与佛学两者之间该如何衔接!

陈金辉老师建议应先扩大对义理的了解,先掌握一切法的基础,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传承与法门,这为“择法”。“去了解不适合自己的法门,可使我们接近与度化不同根器众生的需求,此乃自觉觉他。”

敬仰印顺与太虚

陈金辉表示,学佛路上,重要的启蒙与敬仰的老师是印顺导师与太虚大师。

“印顺导师能将数千年的佛教义理,整理成契理又契机的人间佛教委实不易,契理与契机是当前佛教所面对的问题,一些佛教道扬不是偏重契理就是过于契机,两者应平衡。契机能适应不同根器众生所需,契理则依据正见,慈悲入世。”

另一位他所敬仰的老师是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对民国腐败的佛教体制制度,重新整顿作出很大的贡献,他提出人生佛教,虽然目标没完成,但对汉传佛教现代化起了改革之作用。我办佛学教育与推动佛学课程是受太虚大师的影响!”

理解能导致正行

佛教讲因缘,陈金辉老师遇上开善法师,结果造就了当前八打灵善导精舍举办系列佛学课程的因缘。

“佛教教育工作不能靠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我们的推动希望是个起点,鼓励更多道场办有系统的佛学课程!”一般上有系统的佛学课程只有在佛学院才有机会上课,现让无缘到佛学院上课的信众有机会进一步了解佛法的义理。

“课程中的印度佛教史很重要,当我们具备了佛教的历史观后,对佛教每一个时期发展都有所掌握,这对学佛很有裨益。另正确的了解义理,也能培养独立思考,对附佛外道就很易办识。”通过有系统的佛学课程,从经论中培养知见正见,一些似是而非的学说就无法干扰我们。

修持要有经论依据

对于有些人为义理对修行无用,陈金辉认为修持要有依据,这都离不开经论。“有理解不一定导致正行,但没有正确的理解,肯定不会有正行!”

目前的佛学课程是星期一至星期六晚上上课,是基础班,为期3年。由于学生的基础参杂不齐,他放慢上课的速度,希望学生先打好基础,另他很感动一些学生能每天风雨不改来上课。“虽然佛学课程已开课一段时间,对于有兴趣来上课的大众,欢迎来上课,可以旁听生身分出席。”

多年来推动佛学课程,当中必遇到挫折,将以什么心态来面对?

陈金辉笑言:“学习抱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态度,不论成败,过程才重要,不问收获,只努力耕耘!”

他表示每当修学佛法遇上低潮时,就会想起祖师大德的承担与付出,进而找到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

善导佛教研修学院佛学课程●课程特色重视“以解导行,以行证解”、“解行并重”之教育理念,所开设之课程可分为“解门”与“行门”两大类别。

●课程学制

本院全部课程以3年完成。每学年2学期,共6个学期。

●课程内容

周一:印度佛教史(上)

周二:中国佛教史(上)

周三:成佛之道(上)

周四:佛法概论(上)

周五:大智度论选读(上)

周六:法华经思想

时间:7:30pm至9:30pm

上课地点:

八打灵善导精舍大讲堂

No. 1, Jalan 1/15 (Old Town),46000 Petaling Jaya.

询问电话:03-7783 9536

电邮:Email: [email protected]

网页:www.suntau.org.my

反应

 

登彼岸

令人头痛的小妄语人

说话是每个正常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然而,要把话听好及说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有些人善于言辞,说的话让人如沐春风,自然获得许多人的友谊,有些人则词不达意,又或者言语粗暴,让人耳朵受罪,只好敬而远之。

然而,还有一种人的话语,我们是要非常小心的应对及处理,因为这种人的说话方式如鱼目混珠,三分真七分假,让人烧脑费神去解读。或者我们可以把这种喜欢以假乱真说话的人称为小妄语者,他们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喜欢拿着鸡毛当令箭,狐假虎威地抬高自己的地位发号施令,令人感到头痛。

把话套在别人口中

如果你接触到这种小妄语人,你会发现他们都会有自己的一些口头禅,例如他们要你做事或告诉你事情的时候,前面都会有一句像佛经里“如是我闻”的开头,他们喜欢说:“师父说”、“老板说”、“老师说”。

如果你深入去了解,可能会发现他传话内容的一部分确实是师父或老板说的,而其他部分却是他自己的想法。这样说话的结果就是会让人误会师父或老板的意思,造成对他们的误解我不知道这种人是有意而为,还是他们无心的说话习惯,要求他们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且,他们也不认为自己说错话。

因此,我们只好采取小事随便听之,大事就要直接和当事人联络确认,而我们发现和当事人沟通的时候,对方往往会否认小妄语人传达他们的讯息,或者传错了讯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