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独家】方志民:拥有自己的“孩子”
杂货批发商可自创品牌

(八打灵再也6日讯)杂货批发商不只感叹生意难做,而且不管是做零售或批发,就像是帮别人带孩子。那么,杂货批发商能自创品牌,生产商品,拥有自己的“孩子”吗?



马来西亚杂货商联合会总会长方志民的答案是,“可以的”!

该总会将推出“马来西亚品牌批发拓展计划”,帮助杂货批发商自创品牌。

他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不仅提到这项计划的愿景,也畅谈自己从零售、批发到创立品牌的经验。

“我们希望他们能大胆踏出这一步,塑立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孩子。”

杂货店转型后店面干净整洁,让顾客宾至如归,店主亲切的服务态度也能留住顾客,让他们再次上门购物。(档案照)

推动批发扩展计划   创品牌可贷款至少25万



马来西亚杂货商联合会总会长方志民说,总会将推出“马来西亚品牌批发拓展计划”,协助我国批发商自创品牌。

他说,总会将通过首相署马来西亚中小企业拓展中心(SAME),由自立合作社发放贷款给参与这项计划的杂货批发商,而自立合作社将提供至少25万令吉贷款给每个借贷单位。

他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这么说。

他说,该计划的想法是去年下半年才浮现脑海。当时,即去年10月他到吉兰丹出席该州杂货公会宴会时,曾与登州会员聊起现今杂货批发商生意难做的困处,他有建议批发商的会员不如自创品牌,会员也说好,惟面对欠缺资金的问题。

“我当天就联络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说想商讨此事,第二天我就马上找他谈,一谈就把整个方案谈出来了。”

至于该计划的其他细节部分,他指仍在商讨阶段,该计划将会在短期内推介。

方志民说,杂货批发商原已有本身的客户群,他们只要找代工厂商(OEM) 生产属于他们品牌的产品,再销售给他们的客源。

“杂货批发商的优势在于已有一定的顾客群,最少有百人,最多还有上千人,这就是批发商的通路。”

弃医从商经营批发业

1970年,12岁的方志民看着父亲在巴刹口利用四分之一的店面,经营门市开始零售行业。

他说,中五毕业后原本是要读中医,后来他发现中医不是他想要的,他想从商。

“后来,我决定离开柔佛昔加末老家,到吉隆坡来学做批发,三年半后我回乡自己买一辆小货车,开始我第一个批发生涯。”

他指出,当时公司在最高峰时是2005年,旗下有43名销售员。

“期间我就发现到,我们做批发代理利润不高,但(经营)费用高,因为还要面对有人可能会跑账。”

由于他意识到批发代理只是帮助某家产品公司销售赚取利润,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

从2004年开始,方志民决定要寻找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在2006年,他的家族开创“Mak Nyonya”酱料第一个品牌,并把产品推销到全国,甚至海外市场。

“代理有区域限制,假如我继续代理,我还是待在小新村,只有自己的品牌才能踏出全国代理,甚至新加坡和汶莱等海外市场。”

到了2015年初,他个人自创名为“Arona”面条品牌,已有多家航空公司、五星酒店和餐馆等都使用该品牌面条。

他说,农历新年后,他将会推出第二个名为“MIZAN”的面条品牌,主打高端市场,并计划将此产品推出到国外的欧美及澳洲国家。

“这三个品牌才是我的亲生儿子,他们回头还是会认回你。”

他鼓励我国批发商需要有自己的“孩子”,在有自己“孩子”的同时,代理仍可以帮别人“带孩子”。

转型整洁亲切品牌  传统业者生存4招

方志民说,传统杂货店要生存有四大要素,分别是要转型、店面整洁、拉回50或60年代跟客户亲切的感情及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

他说,转型后的杂货店要有让顾客宾至如归的感觉,能自在地在干净的店面选购杂货,店主亲切的服务态度会让客户再次上门。

他分享转型杂货店的经历,该店主发现顾客逗留的时间长了,买的东西也变多了,因为店面环境变干净整洁,顾客可自在走动选购物品。

方志民说,传统杂货店必须要转型才不会被时代洪流淘汰。

他指出,过去我国一些知名的大型超市已逐渐遭时代洪流冲走,因承受不住运营资本的通胀率及市场恶性竞争。

他也透露,我国有数家大型超市或霸级市场近期也已转售给外国企业,因为马币贬值的关系。

反之,小型的杂货店依然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以小强顽固的生命力存活着。

“传统杂货店有感情,顾客还可跟老板有商有量,大超市是少了这人情味。”

方志民

77店转型业绩激增30%

方志民说,在杂货商转型计划下,77间杂货店成功转型,转型后的业绩还增长将近30%。

他说,这是由大马杂货商公会总会与首相署表现管理和履行单位和自立合作社合作实行的杂货商转型计划,转型商店标志上附有马来西亚杂货商公会总会字眼,与政府推行的杂货商转型计划不同,这是专为总会会员或华裔而设的转型计划。

“由我们总会推行转型后的杂货店,没有一家是倒闭的。”

他举例,欲转型的杂货店会员须经由该州杂货分会的会长签名批准,经过审核后才可参与总会推行的杂货商转型计划。

“欲转型的杂货店经过总会和自立合作社(KOJADI)审核后,自立合作社才会发出贷款给他们。”

他指出,获批的转型商店将可获得8万令吉贷款,以3%年息分15年偿还期,而贷款的4万令吉作为装修用途,另4万令吉作为营运资本。

网购杂货炒不起来

杂货店能否也让消费者上网购物?方志民认为,难。

尽管早前杂货总会探讨让杂货也能网购,开拓传统杂货商的电子商务商机一事,不过方志民直言,杂货网购在马来西亚炒不起来。

“因为杂货品随处可见,譬如你把一支蚝油放上网卖,你还要征收运输费,但你无法拉高蚝油的价格,你赚不到钱,在我国(网购)还不成气候。”

他说,虽然目前是数码时代,但网购还是要看产品类别,譬如服饰和包包仍有利可图,杂货品则利润单薄。

方志民也谈到,所谓消费税落实与传统杂货店倒闭之说的真实情况。

方志民说,消费税实行后,确实有些杂货商想不做了,那些人多是老一辈的商家,对电脑系统操作不熟悉又恐惧,担心执法官员找上门,因此有些人就选择放弃,但实际上真正放弃经营杂货店的人并不多。

他说,后来国际连锁便利店7-11伸出橄榄枝,要总会提供有意放弃经营杂货店的所在地点,该便利店跟有意与业者合作转型为便利商店合作。

“总会扮演桥梁的角色,帮7-11和有意放弃经营杂货店商搭桥,因为7-11要的是杂货店的地点。”

他说,不愿经营杂货店的杂货商倘若与7-11便利店合作,转型成为7-11的话,至少前者仍有一家店面可掌店,得到的赚幅是五五分账。

杂货商有优越的地点,7-11有完善的销售系统,两者相结合可创双赢。

独家:郭美裙

独家:郭美裙

反应

 

财经新闻

昌明白米政策令民众商家困惑 方志民:惠民政策应接地气

(吉隆坡17日讯)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总会长方志民表示,政府所推出的昌明白米政策方针不明,令商家和民众都摸不着头脑,因此呼吁政府在制定惠民方案时,必须多了解民意和市场情况,避免在问题上“兜圈子”。

方志民指出,政府在解决民生课题时,应该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推出实际且直接的应对方案,尤其是涉及柴米油盐的议题。

他以最近的昌明白米计划为例,政府拟推出售价30令吉的10公斤装白米,但民众和商家都对此感到很困惑,质疑政府是否真的了解市场运作,从而制定真正惠及百姓和企业的政策。

他昨天晚上在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举办的2024新春联欢晚宴上致词时说,本地生产的白米只能供应68%的市场需求,余下的30%需依靠进口。因此,实际上最佳解决方案就是开放进口更多白米,以满足本地需求。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廖志明在致词时则表示,过去一年多来,由首相拿督斯里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趋于稳定,政局恢复平顺,让政府能够专注治理国家,积极改善经济状况,令民众对政府恢复信心,也有利于吸引更过外国投资进入我国。

此外,中总将在今年9月9日至11日期间,于吉隆坡举行第17届世界华商大会,筹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廖志明呼吁各界踊跃支持,并且希望通过这项盛会,为本地企业和人才开拓市场,为我国经济做出贡献。

其他出席晚宴的嘉宾还包括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公会总会总会长陈芳心、中总总财政拿督孔令龙、马来西亚华人行团总会总会长拿督林金宋、马来西亚雪隆姑苏慎忠行餐饮业公会署理会长何志强、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署理会长钟志海、副会长赖瑞林、法律顾问陈博雄等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