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不受市道低靡影响
贺岁专辑还有春天

贺岁专辑,还有市场吗? 

新年歌曲,还有人听吗?



新世代口味大变化,强调本土色彩,仍然锣鼓鞭炮响连天的贺岁歌曲,如何兼容传统与现代?

在网络科技、盗版和强势电子媒体抢滩的轮番冲击下,贺岁专辑销路一再重挫,看似萧条萎缩,却仍年年出新,音乐人仍乐观看待这项民间娱乐文化的未来。 

年韵依旧,春风洋溢。 

197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是本地唱片业的巅峰期,也是贺岁专辑的鼎盛期,唱片公司几乎是“稳赚不赔”,贺岁专辑更是盈利翻倍的年度大制作。 



本地音乐创作人丁冬透露,早年的唱片销量,包括贺岁专辑,动辄数十万计,比起现在的数以千计,对比是天壤之别。以黄晓君的《一张贺年片》为例,第一次推出时销量已超过10万张,在那个时期,5万张的销量仅是“差不多”的表现,10万也只是“比较好”,如今能够卖到1000张已经算“很好”了。 

巅峰期销量达10万

依尔进一步说道,马来西亚是最大的贺岁歌曲市场,巅峰时期的一张专辑销量可达10万以上,每一年新推出的贺岁专辑至少有60、70张那么多,最近5年则下跌到15张以下(不包括重新包装的经典贺岁合辑),显见贺岁专辑的市场变化。 

在那30、40年间,贺岁专辑市场有多火,年味就有多浓,尽管有规定,电台电视台必须在圣诞节之后,或农历新年前两个星期左右,才能开始播放贺岁歌曲,但各大唱片行早在两三个月前就在店里播放,新旧贺岁歌曲响遍大街小巷。 

搭上列车唱酬激增

两人先后透露,许多本地歌手就在那个时候崛起,搭上贺岁专辑的列车,大牌巨星的邀约唱酬固然以单曲计算,新届歌手若能参与贺岁专辑的演唱,意味着将“一唱而红”,若是整张个人贺岁专辑,更是受力捧的后起之星。对于中港台华人来说,不但没有“贺岁专辑”的概念,对于这样庞大的市场和带动力,更是费解又诧异。 

马来西亚贺岁歌曲让中港台娱乐圈侧目的另一特色,就是“多元语言”,尤其福建新年歌,在北马及南马一带的销量,媲美华语贺岁专辑,销路动辄10万张以上,比起现在的贺岁专辑,销路数字的差距是天与地,粤语贺岁歌曲是另一较为普遍的方言贺岁歌曲,后期则有潮州及客家方言贺岁曲,其中以张少林的潮州贺岁歌曲较有市场,嬉笑讽刺的手法极具“笑”果,不是单纯贺岁,还影射写实生活的人和事。 

今日贺岁市场,焉知不是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依尔

盗版当道销量重挫

当录影带、VCD和DVD相继出现,贺岁专辑市场一再开创新局面,直到盗版及网络普及化,才遭受前所未有的重挫。 

依尔透露,录影带的出现,将贺岁专辑从给原本的纯粹听觉效果,带入有画面视觉的大转变,唱片公司的制作开销也从录制唱片,扩增到包含导演费、服装费、拍摄人员、演唱艺人费、道具费及拉队出国取景等等开销。

群星贺岁最受落

“从最初的45转黑胶唱片,到1970年代末的卡带兴起及至后来的匣式卡带,贺岁专辑在录影带时期进入另一个高潮期,听觉视觉享受皆有,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录影机和录影带,贺岁专辑也从单唱到结合三五歌手的合唱形式,更添热闹程度。而后VCD取代录影带,画面更清晰,贺岁专辑市场需求量持续上升,龙飘飘、南方群星大拜年、八大巨星的霸气贺岁时代,还有林淑容、李茂山等经典贺岁品牌,几乎都卖得满堂红。” 

丁冬则说,比起早期的贺岁专辑,后期的制作更加复杂及高成本,原本只是在录音室里灌录,后来必须拍摄MV才能卖得出,最近20年,尤其是电子媒体加入市场之后,更以配套形式销售,除了一张CD,还有另一张MV,已是两种制作成本,还有其他的宣传造势开销。 

“1990年代的制作主要是MV拍摄,创作是其次,许多贺岁专辑是东凑西凑,直到近10多年才有明显改变,除了MV主题,每年也强调新创作,而这些都是成本。不同的是,早期砸重资到中国取景拍摄,如今则是在本土取景。” 

盗版打击销量

依尔指出,CD、VCD、DVD,及至网络科技普及化,盗版活动日益猖獗,新世代的消费群大多直接上网下载,只有父母长辈为了小孩或支持某电台和艺人而在造势现场“顺便”购买贺岁专辑,唱片业的重创和萎缩,导致贺岁专辑市场也大受影响。除了电子媒体的年度贺岁制作依然“气势如虹”,仅剩少数的几家华资唱片公司和艺人,仍在录制贺岁歌曲,比如南方唱片,邓智彰则从目前转为幕后担任贺岁专辑制作人,不过南方却在坚持多年后,今年首度缺席贺岁专辑市场。 

丁冬坦言,盗版对唱片业的打击最大,若在早期,没有盗版的年代,贺岁专辑的盈利大概可达四倍!可想而知市场有多大。” 

新年本就俗气,贺岁歌曲俗又何妨? ——丁冬

中文电子媒体开拓新市场

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传统贺岁歌曲是市场保证的经典,唱片公司和中文电子媒体年年大搞新意,则是正在摸索及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贺岁歌曲,给未来积累更多的贺岁经典——这是一个过程,就像1970年代开始的兴盛期,本土创作贺岁歌曲为娱乐界开拓新的局面,也是因为重复听“腻”了传统贺岁曲之后而“推陈出新”的结果。 

随着唱片业的没落,贺岁专辑市场一度萧条,1990年代末至2000年之后,中文电子媒体突然加入贺岁歌曲阵列,以本地歌手和本土创作新派贺岁歌曲,打开新的局面,重现生机,而且年年创新,近年更重现久违了的“抢头啖汤”场景。 

新派曲风受欢迎

掀起新派贺岁曲风潮的,是1997年大马滚石出版的《凑凑热闹新派新年song》合辑,里头汇集一群本地音乐创作人的新派贺岁歌曲,为大锣大鼓的贺岁市场带来新风,深获年轻群体的欢迎,在往后的20年,这股风气越来越热。 

2008年My ASTRO《快乐到鼠大团圆》成功造成市场轰动之后,激发其他中文电子媒体跟风,强调新创和本土文化色彩的贺岁歌曲专辑成为市场主流,演唱者也从早期的大牌和专业歌手,转为主持人和主播,而且“人多势众”的合唱方式“来势汹汹”,在各自的平台不听播放,把新年气氛炒到最热。 

依尔坦言,ASTRO、八度空间、NTV7、988、MyFM、OneFM等中文电子媒体具有宣传优势,除了原有的电视观众和电台听众群为目标,也能以大型行销企划手法,宣传各自的贺岁专辑,比起唱片公司需要依靠媒体宣传,并且预算宣传费,电子媒体完全省下这笔开销,并且采用更直接和强势的宣传活动——到全国各州巡回促销造势,将贺岁专辑变成试听潮流商品,成功打响主持人和主播的名气,同时笼络观众和听众的支持率,一举多得,至于专辑销售数量,则是其次。 

独有的大马特色

比起其他种族的佳节,唯有华人农历新年的贺岁歌曲市场大放异彩,引人侧目,数十年来仍持续不断,年年出新,这样的“生命力”让音乐人对本地贺岁歌曲的发展,虽有感慨,却也欣慰,更多的是希望,选择乐观看待贺岁歌曲的未来。 

丁冬说,贺岁歌曲牵涉到文化的差异,其他友族的佳节,没有这样的文化底蕴,过年对华人而言,是最盛大的节日,所以贺岁歌曲是理所当然、不可或缺的元素。 

依尔则认为,贺岁歌曲是马来西亚华人农历新年的文化传承,尽管世道不好,仍坚持信念,努力顺应时代的改变,所以不必对贺岁歌曲的未来消极。 

贺岁专辑可说是“见证并经历整个唱片形式演变”的最佳代表,从黑胶唱片到匣式卡带,再到卡带、声音光碟、影音光碟、高清和网络视频,至今仍年年出新,开展缤纷多彩的新阶段,“百花齐放,春意正浓”呀!

结语:市场才是裁判 

对于部分强调本土创作和要求音乐内涵的音乐创作人和听众,近年的贺岁歌曲市场热闹喧哗却胡闹浮夸,一味强调发财和吃喝玩乐的肤浅新年,缺乏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创作庸俗,制作敷衍,原本有情景有内涵的贺岁歌曲,越来越低俗化。 

但对普罗大众,包括部分创作人而言,贺岁歌曲纯粹是为节庆添气氛,不必用文艺歌曲的品味要求新年歌,可从积极乐观的正面角度来看待新派贺岁歌曲,这些年的贺岁歌曲市场其实正“百花齐放”,越来越有本地特色,传统中国年的色彩逐渐淡去,或许一些呈现手法有待改进,但也无需过度批判。 

每一个世代都有自己的新年回忆,贺岁歌曲也要与时并进才不会被淘汰,如今是新派贺岁歌曲的时代,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今天有人“听不惯”的新派贺岁曲,也许就是下一代的“经典贺岁曲”,至于未来会继续低俗或朝向高水平发展,消费市场是裁判。 

新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贺岁歌曲也有传承的意义和讯息,人们在歌曲里听的,也许是一种记忆,一种触动内心的年味,好听不好听,低俗或品味,只能说“青菜豆腐,各有所爱”。 

反应

 

要闻

联合八大华青 中国大使馆推贺岁专辑

(吉隆坡13日讯)由中国驻马大使馆联合八大华青为即将来临的农历新春佳节拍摄的新春贺岁专辑,已在中国大使馆官网正式推出。

这个贺岁专辑以“温暖迎春”为主题,为春节增添喜气的同时,也向社会大众宣传马中两国的友好关系。

八大华青总理事长兼基督青总会长黄咏健对于能与中国大使馆以及其他青年组织共同推广中华文化、为农历新年增添新春气息感到荣幸。

“本次的合作不但能有效推动马来西亚华青与中国大使馆之间的配合,并提升了两国青年组织的交流与友谊。”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