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行动党访本报交流

民主行动党副主席兼士布爹区国会议员郭素沁、组织秘书兼芙蓉区国会议员陆兆福、宣传秘书兼八打灵再也北区国会议员潘俭伟,昨天拜访《南洋商报》总社,与本报编务人员就政治课题交流。(本报将在近期内刊登相关內容)



行动党领袖也趁着丁酉年将至,特向本报及读者拜年。

左起为陆兆福特别助理趙子路、新闻编辑许国伟、潘俭伟、郭素沁、总编辑陈汉光、陆兆福、副新闻编辑兼雪隆主任邓丽华、行动党媒体顾问林芮光及总部行政主任朱润明。

 

 
 

 

反应

 

言论

“车牌部长”背后事/章龙炎

民主行动党的陆兆福官拜交通部长,却被讥笑为“车牌部长”。他不但不以为意,甚至有些沾沾自喜,因为他认为通过出售特别车牌号码,可以为政府增加收入。

部长卖车牌不务正业

但稍微了解政府经济职责的人都知道,这种行为轻重不分,甚至有不务正业之嫌。作为交通部长,其主要责任应是改善国内交通系统与提高交通安全。

若政府还得靠卖车牌来增加收入(尤其是在口口声声强调“节省”的前提下),这无疑传达出一个危险讯号:政府在管理国家经济方面的能力不足,只好以其他方式来“包装”成绩,甚至误导大众。

心知肚明能力有限

在我看来,陆兆福之所以不在意被称为“车牌部长”,可能是因为他心知肚明,自己在改善我国交通的各个方面上确实能力有限。因此,打着“为国增收”的旗号来推动车牌生意,或许可以当作一种“政绩快餐”。

我相信,支持行动党的人其实心里也明白这一切。只是如今交通部长是“自己人”,不方便公开批评、矛头对内罢了。

要证明这一点其实很简单:设想现任交通部长是马华领袖而不是行动党的领袖,若该部长说不介意被讽为“车牌部长”,华文网络世界肯定会无限上纲,群起鞭挞。

再设想发生日前运载石块的罗里撞上联邦后备队卡车,造成10名警员死亡的重大事故,舆论压力一定会迫使这位马华部长下台,甚至连首相也难辞其咎。

但现在的交通部长是行动党的领袖,即使再大的事故,也往往被处理得风平浪静。加上国会中反对党的宣传攻势与协调远不如当年的在野行动党,像这样10名警员殉职的惨剧,竟然未能撼动华文网络世界的舆论根基。

去年12月底,马六甲南北大道上发生7死33伤的连环车祸,也是类似的情形。整体舆论场显得异常安静。

“正义之声”销声匿迹

因此,类似“卖车牌得来的收入,能买回丢掉的生命吗?”、“某某部长不顾人民死活”、“某某不倒,人命如草”等这样的“正义之声”,若是在行动党当年在野时,肯定铺天盖地,如今却已销声匿迹。

至于要求部长引咎辞职、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等呼声,更是无影无踪。

这不仅反映出当前反对党在宣传上的弱势,也显示他们不屑模仿行动党当年那一套毫无底线的操作手法。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过去只要行动党领袖稍受批评,就会看到“网军大军”蜂拥而至,不分青红皂白地护航。

如今,只剩下零星的“洗地佬”在勉强应付,而且看起来是吃力不讨好。毕竟,陆兆福第二度出任交通部长已超过两年,再将问题归咎前朝或推卸责任,早已缺乏说服力。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污垢若太顽固,再强的漂白剂也未必见效,甚至可能越洗越黑。

我的意思是:行动党的支持者素来“情人眼里出西施”,凡是行动党出品,便视为佳品,认为就算素质不高,也比敌对阵营强。但经过事实的检验,现实并非如此。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