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何止无新生这么简单/勇瑜

华小无新生,不是新鲜事,这些坏消息,年年都重复。

微型华小,早已关了好几间。有些还在等着搬迁,可也不知还要等上好几年。



园丘、乡村、小镇青年人,离开家乡远赴他方,一天回乡探望,发现曾经渡过美好小学时光的华小,竟然显得冷清清。他们觉得很伤感、很可惜,可是,他们会回乡定居把孩子送往自己的母校吗?

中学毕业后,家乡无高等学府,园丘乡村和小镇的青年只好离乡背井,向落在远方的高等学府报到。多数学子都纷纷涌往雪隆区,这里的国内高等学府,可谓最多最集中,其他地方尚不可及;这些外地青年一个接一个的到来,渡过三四年的学府生涯后,也渐渐习惯了学校的当地生活。

乡音越来越陌生

毕业后,凡在雪隆区深造的,往往都会留在雪隆区发展;在四方深造的,除了留在国外或前往国外,多数还是会来全国政治商业中心——雪隆区发展。

无数的跨国公司、本地大集团、各种商业机构的全国总部,皆设立在雪隆区,这里的工作种类、工作机会,甚至是生意机会,比起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多上数倍;他乡的青年会舍弃这些而回家乡去吗?家乡有跨国公司吗?家乡有大企业吗?家乡有他们专长的工作种类吗?



游子渐渐成了雪隆人。在这里,从家乡所带来的乡音,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用不上几句,甚至没有机会用,只有趁回乡时才能一解对乡音的牵挂;至于他们的子女,对乡音更是越来越陌生,每一次回乡,只感觉到为什么满街尽是老人,走了几条街,竟然看不到几张年轻的面孔。

成了雪隆人的游子为了方便,干脆把身分证的地址也换了。反正已习惯了雪隆的生活,就干脆在雪隆区投票;殊不知自己转换地址的当儿,家乡也因而少了一张华人选票;二三十年后,雪隆区华人选民倍增,雪隆的华人选区还是那寥寥几个。几十万的华人选票,就只能换得少过十位的华人国会议员。家乡的选区?莫说华人选区,早已连混合选区都不是了。

华人老选民往生了,青年已成他乡人,华小关的关、搬的搬了,还谈什么华人选区呢?

反应

 

言论

增建华小也是一里路吗?/陈仁杰

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增建华小是华社引颈常盼的课题。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数个州属如柔佛、雪兰莪等,大城市内的华小学生人数已经日渐饱和,学生人数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大班制已成常态。

然而,大班制使老师无法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再加上一些学校的硬体设施并不足以应付庞大的学生群,让学生无法从中获益。职是之故,解决这僧多粥少的窘境,增设新华小是最佳的途径。



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日前表示以马华署理会长魏家祥为首的教育咨询委员会已经鉴定需要增建华小的地区,需要与首相纳吉商讨,一旦达成结论就会对外公布,同时展开行动。

若政府真的能够顺从民意,积极着手解决华小不足的课题,广大华社必定怀着感恩的心,也必然对政府体恤人民,关注教育发展的措施赞赏有加。

仔细一想,这也有可能是大选迫在眉睫的预兆。根据董总报告显示,2008年大选至今,政府就再也没有批准增建华小。于1999年至2008年,11所新增建的华小无一不是托大选之福,在大选来临前才获得批准。

根据政治需求而选择增建华小的做法俨然已成国阵管用的手法,但这无法根治华小严重不足的困境。

此外,新华小在启用前也面临不少难题,如校舍往往不能在预设的期限内如期竣工导致启用时间一再拖延、行政方面受到教育部小拿破仑种种以各式各样理由无理刁难等。种种迹象不得不让人质疑政府的诚意。



一年前,配合砂州州选所发表的承认独中统考只剩一里路的言论一度让华社有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但这一里路似乎也随着砂州州选结束而销声匿迹。如今,增建华小论不得不让人采取观望的态度。

大选前糖果

政府若有心解决华小不足的课题,人民绝对是无任欢迎的。可是,若只如“一里路”般纯粹只是大选前的糖果,试图营造美好的假象,过后却没有任何实质的后续发展,那么有关人士理应在确定能够实行,并拟定完善有效的实施方针后才对外公布,以免一再给人民各种希望,但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最后导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冀这不是选前糖果,政府真的能够尽快给华社捎来好消息!

陈仁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